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銀河英雄傳說》讀書心得報告
2013/12/17 00:09:11瀏覽7302|回應3|推薦2

《銀河英雄傳說》可以說是一部聽起來就是老掉牙的作品,好比星際大戰給人的觀感一樣,頗為科幻又老套。但我必須要說,我的想法真的大錯特錯。基於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我在頹廢與上進間以歷年來最龜的龜速,「飆」完了田中芳樹老師的《銀河英雄傳說》。看完後的感動無法言喻,因為字數實在超乎想像的多!黃信達老師所說:「有同學一個晚上衝完整套。」我想這豈止是天方夜譚,那名同學簡直可以媲美「奇蹟的楊」了!《銀河英雄傳說》全系列總共十集;分為黎明篇、野望篇、雌伏篇、策謀篇風雲篇、飛翔篇怒濤篇、亂離篇、回天篇以及落日篇。乍看似乎沒有幾個章節,但裡頭蘊含的文字量恰如那銀河中的繁星,不計其數。但我仍要說,對於這套五百萬字的巨作,五千字的心得真的沒有什麼。

  《銀河英雄傳說》,是日本著名小說家田中芳樹嘔心瀝血的大作,一部恢宏浩大,波瀾壯闊的史詩式長篇科幻小說。時間定位於人類因人口膨脹而向地球外探索,在宇宙中找到合適的星球,並將生存圈擴展到全銀河系之未來時空。但由於財富帶來糜爛,政治疏於履行民主而讓人們失去信心,導致地球人與移民宇宙的地球人發生衝突。一直奉行共和政體的銀河聯邦,因缺乏能幹的領導階層,造成整個銀河聯邦被野心家篡奪,成立「銀河帝國」獨裁政體。一些捍衛共和主義、不滿帝制的人民展開逃亡,出走至遙遠的星系,重建共和政體「自由行星同盟」與之對抗。從此專制統治的銀河帝國和共和主義的自由行星同盟彼此爭戰不休,開始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你來我往;再加上夾在中間的強大經濟體 ── 獨立城邦國家費沙自治區和背後的黑暗勢力地球教亦在蠢蠢欲動。

三個權力中心互相角力,當中謀略之精彩、戰爭之頻繁幾乎與三國時代一般,因此也有不少人視這部作品為「太空版」或「未來版」的《三國演義》。這也可以說是田中芳樹老師「架空歷史小說」的一大特色。雖然他筆下的歷史時空是虛構的,但所描寫的世界跟人物卻十分逼真精彩。無論是充滿霸氣的「金色獅子」萊茵哈特,帝國雙璧「疾風之狼」米達麥亞、「金眼妖瞳」羅嚴塔爾,「乾冰之劍」奧貝斯坦,「薔薇騎士」連隊長先寇布,「紅心A」擊墜王波布蘭,,抑或謀略無人能敵的「不敗的魔術師」楊威利,均像是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地交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華麗場面。 除了人物描繪相當出色外,田中芳樹老師亦投入很多對現實社會別出機杼的見解,也包刮辛厲入骨的批判。這種一針見血、大快人心的批示,令不少人將《銀河英雄傳說》讚譽為「政治學的啟蒙書」。總以為此作和《三國演義》所要給予的啟示差不了多少, 但羅貫中寫的是真實發生的事和真實存在過的人,側重於事情的經過;田中芳樹則專於民主和專政之爭。《銀英傳》裡,他便以引人發噱的諷刺手法道出專制政治和民主制度的種種垢病;政客的陰暗技倆甚至被輕鬆地抖將出來。在緊湊的情節、迴旋的鋪陳之間,令讀者在感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亦對社會現實作更多的思考。

《銀英傳》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塑造人物眾多,單是有人名的軍人就約有一百八十個;相對而言,就是死亡人數也特別多,死亡率高達95%。田中芳樹老師的絕對完美主義,或說「病態的潔癖」在這部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了保證吉爾菲艾斯和萊茵哈特之間的完美友誼而手刃吉爾菲艾斯;為了驗證「英雄也會死於暗殺」這個理論賜死楊威利;因為「難以想像年老時的萊茵哈特」而盡快將萊茵哈特送上天國……。似乎除了尤里安、米達麥亞、波布蘭和安妮羅傑,幾乎每一個有名字的人都嗚呼哀哉、魂去來兮了。

  鑒于本作的影響力,田中芳樹老師因此受封一個不算「雅致」的稱號 ──「殺盡眾人的田中」。他對這種「指控」,在後記中解釋:「在描寫戰爭和國家興亡的故事中,人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就因為好人在沒有做出什麼罪孽深重的情況下慘遭殺害,不就更形否定了戰爭和獨裁政治的可行性嗎?」    的確,很少有作家敢這樣寫劇情,因為讀者往往投入很多感情在主角身上,作者自以為是神來一筆的作法,搞不好會弄巧成拙。而況乎寫作難以脫離自己的人生體驗,所以不太可能寫出「比真實世界還精采的故事」。然而,田中芳樹老師卻做到了;並且經由角色們的死亡來建構一個有如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歷史。雖說「主角不死」是讀者和作者雙方的默契,但有時也肇因於此,失去對幻想世界的可信度,在過分童話的世界中,角色定位僵化,人性就被簡化成單純的是非黑白、正邪善惡。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田中芳樹老師會在他的作品《銀英傳》中,讓同盟國的核心角色楊威利死亡,因為只有這一個方法,才能讓讀者觸碰到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以及命運的現實。 我想到從前讀《三國演義》星殞五丈原時,我彷如從雲端筆直跌落。我這才赫然驚覺蜀漢的歷史,已經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從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一直到赤壁之戰,過去這些七實三虛的部分,因為收攏在死亡這一點而產生巨大的震撼,情感覆蓋了理智。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演義》非常有說服力,作者以違反我們期待的戲劇形式,賦予我們錯覺般的真實感。

沒有死亡,生存會失去鮮豔的色澤;也因為死亡,人才會不斷地思考活著的意義,因為規則和限制,人才會想著要突破。在生與死、虛與實的錯步中,我們才得以觸摸到真實的溫度。 可是當我讀到這一幕時,我也忍不住淚濕衣衫袖。

手指不能動了,聲帶的機能也在逐漸的喪失中,楊卻還在說著:「對不起了,菲列持利加,對不起了,尤里安,對不起了,各位……」,但是這個聲音除了他以外,再也沒有任何人聽到。楊閉上了他的雙眼,這是他在世上所做的最後一個動作。他的意識從透明到漆黑,然後從漆黑落入無色彩的深井中。就在此時,在他某個意識的角落,卻聽到有一個懷念的聲音在呼喚著他的名字。

宇宙曆800六月一日,淩晨二時五十五分,楊威利的生命在三十三歲的時候終止了。

 菲列特利加.格林希爾這句話真是講出了我由衷的心願:說實在的,我覺得民主主義什麼的沒了也好,整個宇宙還原成原子也無所謂,只要他能在我身旁半睡半醒地看書就好了……

英年早逝的歎惋總使人們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因為悲壯正是真實人生的寫照。凱撒當年在亞歷山大的神廟旁淚流滿面地慨嘆:「亞歷山大在他這個年紀就已征服半個世界,自己卻依然默默無聞,虛度著人生。」不過凱撒離開羅馬後,在高盧終於開創出一番天地。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成為掌控地中海的唯一霸權,他的未來正光輝閃耀之時卻遇刺身死 ── 急轉直下的結束徒留許多悵惘。

   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主角們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戰,激發出璀璨的生命之光。 懸而未解的百年戰爭在兩個天才橫空出世後,開始朝終焉加速。宇宙曆796年爆發亞斯提會戰 (Der Starngebiet Astarte )萊因哈特楊威利首次交鋒,至此拉開《銀河英雄傳說》戰爭的序幕。

  亞斯提星域會戰發生在同盟陣營的亞斯提星域,同盟軍總艦數約四萬餘艘,帝國軍則有兩萬餘艘。同盟軍以三支艦隊在不同方向部署,意圖重演達貢星域的包圍殲滅戰。但萊茵哈特看準了同盟軍兵力分散且到達時間不一致的缺點,集中兵力,一次對付一個艦隊,同盟軍第四艦隊、第六艦隊幾乎被催毀殆盡。帝國軍與楊所屬的第二艦隊遭遇時,艦數跟兵力已經大於同盟軍,幸好第二艦隊司令巴耶達中將重傷,指揮權轉移給准將楊威利。帝國軍原先以中央突破的方式進攻,但被楊的策略化解。楊不與帝國軍正面衝突,假裝措手不及,一面將同盟軍兵分二路繞至帝國軍後方形成拉鋸戰。萊茵哈特決定脫離戰場避免無謂的損失,楊也因為此戰被稱為「亞斯提英雄」。 本戰役同盟軍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拘泥於戰前計畫,且同盟軍艦隊本就不比帝國軍強大,帝國軍在同盟軍裡又有內線分布,才被各個擊破,粉碎於星海當中。

「組織再好、兵器再好都沒有用,操縱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上位者若無能力及器度,有再好的局勢都會逆轉。就好比虎牙雖利,要發揮其威力,仍須視猛虎本身的表現而定。」謀略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它需要人類不斷的思考,才能臻至完美。自古以來,許多戰爭靠的並非只是單純的武力,空有武力而不懂計謀,只是匹夫之勇罷了。當年符堅帶著百萬大軍來犯晉朝,卻因謝安的計策慘遭失敗。同時,謀略不只用在戰爭上,很多時候也被用來達成政治手段。晏子「二桃殺三士」便是利用謀略將三個手握兵權的人消滅。

   戰場總是瞬息萬變,指揮官要懂得變通,當敵方的動作與預測不符時就要立即做出新決策。作戰之前,將領們需要不斷的規劃與演練,才能夠提出作戰策略。謀略是既抽象又矛盾的,指揮官需要按照計畫免得部隊各自為政,但情況有異又需要馬上做新的決定,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驕傲妄縱,懂得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名將則知進知退,絕不戀戰。也因此,最終能夠成功獲勝的人往往是卓越非凡的將相之才,楊威利也肯定是其中之一。

尤其楊出奇制勝的智略,往往令人拍案叫絕。楊威利深謀遠慮,將亞斯提星域會戰中遭到毀滅性損害的第四、第六艦隊整編為第十三艦隊,以最小的犧牲成功撤退而扭轉劣勢。而後楊以這支只有正規艦隊一半兵力的艦隊進行第七次伊謝爾倫攻略戰,佔領號稱「同盟軍墳墓」的伊謝爾倫要塞。

   到了這裡,我們轉換鏡頭看看帝國軍的萊因哈特又是怎樣的一個天才。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出生於落魄貴族世家,因美貌的姐姐被皇帝收入後宮而和好友齊格飛‧吉爾菲艾斯進入軍校就讀。他們倆奮發圖強,欲將貪婪的黃金樹 高登巴姆王朝給推倒。靠著烜赫輝煌的戰功,萊因哈特慢慢攀上權力頂峰。小說中,萊茵哈特被描述為一位樣貌俊俏,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集萬千優點於一身;然而他的缺陷只被輕輕帶過。他固執任性,自尊心高又缺乏主見,仔細研究萊茵哈特參與過的主要戰事,都只是建基於敵人自我毀滅在先。亞斯提會戰實際上是為了突顯萊茵哈特的「年輕有為」及同盟的腐敗無能。帝國在經濟及軍事上已經占有絕對優勢,萊茵哈特所有的勝利都不過是順理成章,而他還認為這是他的才能造就的,如此理所當然是最讓人看不慣的地方。但我另一個不待見他的原因是因為 他捨棄了視同半個自己的吉爾菲艾斯。劉備單單一句:「兒子沒了,可以再生。兄弟沒了,斷臂何復。」足讓我感受到劉關張之間至死不渝的信任。兩相對比,顯得萊茵哈特與吉爾菲艾斯兩者的關係是多麼脆弱又不堪一擊,至始至終我只感受到二人的主僕性質遠多於友誼。如果萊茵哈特真的將吉爾菲艾斯當作莫逆之交,便不會對奧貝斯坦言聽計從,因自己無謂的自尊而害死吉爾菲艾斯了。他的事後補救 追封吉爾菲艾斯各種頭銜竟被解釋為友情的表現,真的讓人心有不服。安妮羅傑的疏遠、吉爾飛艾斯離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為自己的野心和慾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不知痛定思痛,反而將目光投向遙遠的一萬光年,用征服忘卻罪過,追求虛幻的榮耀來麻痺自己。

對於宿敵楊威利的橫死,他居然感慨:朕能征服全宇宙卻不能征服一人。」楊威利的早死使他遺憾不能在戰場上打敗他,但我想只要楊有在世的一天,萊因哈特也不會有機會大放厥詞。萊因哈特在二十五歲因難敵「皇帝病」侵襲,在楊威利死後隔一年,也逝世了。 透過兩大主角萊因哈特、楊威利的強烈對比,使這場征服星星之海的旅程更有看頭。前者備受吹捧,受他人前呼後擁,彷如神人再世;後者平凡慵懶,嗜喝紅茶加白蘭地,就連日常生活也需要養子尤里安照顧。但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歡迎?撇開他的戰無不勝,堅守民主的信念,我想,他受歡迎的原因正是因為他缺點多多。

楊總是振振有詞,替自己的散漫找藉口開脫:「有做得到的事,也有做不到的事。」、「傷腦筋,又讓我做超過薪水範圍的工作了。」他老是叨念著想提早退休。而提早退休不正是所有小老百姓的夢想嗎?有缺點才像是活生生的人嘛! 他不像萊因哈特有著與生俱來的自信;這令我們產生能追趕上楊的錯覺,好似他不是活在書中,而是站在我們身前的人。

楊威利,或許也代表著社會中出現的許多諷刺而弔詭的現象,就連楊本身也是身不由己、矛盾非常,對權力、政治及戰爭感到厭惡的楊,卻陰錯陽差、誤打誤撞地成為軍人;不喜殺戮在戰場上卻無人能出其右,並且在同盟軍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晉陞。本質上,他是具宏觀視野的民主主義者,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與廣闊的胸懷,獲部屬們一致的信賴與敬愛。雖然屢戰皆捷,但楊威利最大的心願是當個與世無爭的歷史學家,過優閒自在的生活。他因考量現實問題進入軍校,又因時勢所逼使得官階愈來愈高。楊是為了追求和平而戰,披著文明外皮的侵略者萊因哈特,立場相距甚遠。楊本身既平凡卻又是奇蹟的代名詞,率領同盟軍與猛將如雲的帝國軍周旋,卻死於自己所說:「暗殺以及恐怖活動,只會使歷史的流動倒退。」之一的刺殺......最後楊的養子尤里安繼承他的遺志,與帝國締結和平協議。

 

  據統計,《銀英》內大大小小的戰役共有四十幾場,然而重點不全然都在敘述兩大勢力間的戰爭,而是在最初的幾次交鋒後,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不約而同面臨的內亂問題。

銀河帝國建國近五百年,許多貴族都自以為高人一等,他們好逸惡勞、橫行霸道,只因世襲的權勢而胡作非為,不斷的搜刮民脂民膏。同時,宮庭內鬥日趨白熱化,皇帝一駕崩,這些鬥爭轉變成不同勢力擁立不同繼位者相互撻伐,也成了萊因哈特實現自己政治野心,坐上銀河帝國皇位寶座的契機;而實行民主制度的自由行星同盟則出現民主制度的最終弊── 一個腐敗不堪的政府。為討好選民求得選票而導致施政方針嚴重失衡、操弄民意中飽私囊的政客、高喊口號卻尸位素餐的官員......

反而一些有能力的人在自由行星同盟當中都只是中下階級的公務人員,萊因哈特發現時也不禁嗤笑:「這樣的人材沒被重用,民主制度真不像樣啊!」

  事實上,銀河帝國的專制一樣腐敗,只是有萊因哈特在其衰敗時將之取代而已。如果有一個天才型的領導者,那麼專制制度或許可以成就一個極有效率、人人適才適所的政府。但究竟要多久才可能出現這麼一個在政治、軍事近乎全才、又有機會站上領導地位的完人?民主制度或許有其問題所在,但卻是政治人物經手把持、恣意撥弄,所以一切的好與壞才由人民一體承擔。打壓人民只是民主政府衰頹的象徵,就如同那搖搖欲墜的自由行星同盟政府,為了維持運作而成立的救國軍本部一樣。

  專制的好處在於人民有個目標可以責怪;而民主的壞處在於如果生活過得不好,人民就該責怪自己。當然,人民可以怨懟民代、立委、政黨或總統,但追根究柢,這些人畢竟還是自己選出來的。楊的父親在楊小時候對他說:「民眾所喜歡的並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隨之產生的責任,而是命令、服從及責任免除。魯道夫的登場,就是一大歷史見證(十之八九,魯道夫是影射阿道夫‧希特勒)。在民主政治中,該為政弊負責的是選擇不合格的從政者當政的民眾本身;專制政治則不然,民眾不願自我反省,而喜歡不需負任何責任地大肆抨擊為政者。」

《銀英》除了將帝制與共和、專制與民主、戰爭與和平做深度的探討,也指出兩種制度的優劣,更透過楊威利之口傳達深入淺出的政治理念。楊威利討厭以「正義」、「國家」等字眼而拼成的口號,更厭惡以這些口號要求人民無條件犧牲奉獻的論調,他認為「國家」和「政府」是人民為了方便行事而創造出來的機制,其利益不應擺在人民的利益之上,而「正義」根本沒有舉世皆然的標準,為此犧牲性命並不值得。同盟最高評議會長特留尼西特不停稱讚為自由以身殉國的偉大,用愛國心和犧牲精神的名目把人民推上前線,自己卻躲在幕後坐享其成,更是令人不齒。

   一邊讀著《銀英》,一邊想到國內政事蜩螗我不禁心有戚戚焉。一天到晚看著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事件發生,台灣的未來委實令人堪憂!是誰讓這些鬧劇一再上演?答案卻是我們自己可是,即便民主這杯水已經混濁不清,我大概還是會像楊一樣,選擇喝民主這杯水吧。

《銀英》中最犀利的批判,就屬對政治與戰爭的反思了。到底所謂「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空間剩下多少?究竟宇宙中是否存在獨一無二的真理?「最英明的專制」與「最腐敗的民主」之間,何者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當人民對於民主政治的腐敗感到失望,是否可以讓超人般的英明君王掌握權當專制政權出現惡劣的領導者,人民又該如何自保?帝國和同盟兩方不斷反覆辯正,也沒有最完美的解答。

  「創造制度的是人,破壞制度的也是人,人們希望制度讓生活更安定,卻也因為私心而使制度失序。」確實,民主制度會因為人們本身漸趨腐敗,但這並不代表人民不重視這個國家。因為英明的專制是建立在明君與名臣的基礎上,權利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若少數人能替人民著想,便能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人民不必勞動,便能嚐到改革後的果實,於是人民開始習慣把權力交給執政者。當執政者變得腐敗之後,已經把所有權力都交給執政者的人民,沒有任何籌碼可以跟這些人對抗,最終只會發生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流血革命。 若是民主制度,我們可以藉由選舉來淘汰執政不力的團隊,大大減低因民怨引起暴動的可能性。上位者的腐敗行為原本是他們的個人行為,但也因為身為國家一份子的我們沒有監督好這些為政者的緣故

民主的意義是在於以民為主,透過合理的論斷和辯論產生共識決。可惜,台灣目前的民主只是虛有其表,人民根本不夠關心身邊的重大議題,多數人民選擇的是沉默而不是勇敢表達心聲。但民主制度確實能夠容納不同意見,發表與當權者完全不同的思想,人民也可以藉由關心政治、參與選舉、民主改革等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再不濟,民主至少保有批評政治的自由,這些讓為政者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胡作非為。

縱使《銀英》最後的結果是以獨裁勝利作結,但自由的失敗,並不代表自由是錯,也不代表獨裁是對。人類的世界仍存在,歷史仍未結束,如果我們繼續重蹈黑格爾所說:「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之中學到教訓。」不願靠自己的精力去解決問題,只期望超人或聖賢的出現,為我們承擔所有痛苦、困難和義務。執政者就會抓住人性的這個弱點,伺機而動,一舉成名。讓獨裁者有機可乘的人,要負比獨裁者本人更多的責任!雖然沉默的旁觀者沒有支持他,但沉默旁觀其實與支持同罪!


 

  其實我們都在創造歷史。未來的走向取決於我們自身,命運不過是聚集無數人的意識所產生的結果。


借其結語,

星星經歷過數億年、數十億年的生命。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就一直閃爍著光輝,在人類滅亡之後,它們仍會繼續綻放著光芒吧?人的生命連星星一瞬間的光輝都不及。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就明白的事情。然而,認識到星星的永遠和人世的一瞬的是人,不是星星。 人類重視瞬間的燃燒甚於凍結的永恆。明白一瞬即滅的流星的軌跡將會深刻於宇宙的深淵和人們的記憶當中。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仰望群星,任思緒馳聘在彼方,並且希望征服它們。

把手伸向夜空,做出要抓住星星的動作,這不就是貫穿人類所有的歷史,對所不能及的東西表現出來的一種憧憬集於一身的表示嗎?

 

── 傳說結束了,歷史才剛開始。

 

而歷史,正是由無數的當下,也就是現在的我們所創造的啊!

自由的旗 自由的民 -- 同盟軍國歌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MMYWWW&aid=9961421

 回應文章

雲海
2016/08/12 13:36
民主是否失敗應在於其人民是否有民主的素養,如果人民希望有人獨裁或成立寡頭政權, 即是授人以柄,那這樣的民主是否算失敗?

骨小兒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6/02 16:19

民主會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在於民主的腐敗。

認為民主的失敗也只是個人的觀點,這和每個人堅信的事物不同有關。

 

 


古維新

路過的高中生~
2014/03/15 10:26

民主沒有失敗~失敗的是自由行星同盟

建議落日篇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