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8 15:33:15瀏覽622|回應0|推薦2 | |
Intel的共同創辦人摩爾 (Gordon Moore) 在1965年發現,半導體的製程進步可使電晶體容量,亦即電腦運算速度,每兩年增加一倍。 這就是摩爾定律。事實證明過去40年來果真如此,而且一般估計還有10年的榮景,直到2016,當晶片小到面臨22奈米的挑戰為止。 這50年裡,我們看到台灣電子業驚人成長的奇蹟,也見證了電子企業的紛紛崛起:從晶圓雙雄,電子五哥,面板五虎,到超級巨無霸鴻海。他們的業績也以摩爾定律成長: 每兩年增加一倍。 但是這場宴會只剩八年了。 如果屆時其他的替代技術,像是多核心技術、奈米技術或晶片堆疊沒有突破,電子業災難就可能從半導體產業開始:每年30-40%的市場成長將一去不回,取而代之的將是傳統產業的個位數成長。換句話說,電子業的宿命,在50年的展翅高飛之後,終將回歸為傳統產業的一員。 回顧電子產業的高速成長,摩爾定律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因為運算速度每兩年倍增,使得新的應用不斷發生,而舊產品在兩三年就被迫淘汰。如果一部汽車的平均命是十年,那麼在換車之前你已經換了五部電腦。如果汽車業的平均年成長率是8%,電子業的平均年成長率就是40%,剛好是摩爾式的成長: 兩年一翻。 如果你是某家電子公司的執行長,多年來習慣於30-40%的業務成長,整個企業的編制,策劃,營運都在這樣的假設下。現在突然從2016年起變成8%,而且一直維持在8%,你將如何應對? 這當然是最悲觀的想法,因為這8年間半導體製程技術可能又有革命性的突破,摩爾定律也許又能主宰個幾十年,或著因為軟體界平行運算的突破,使得即使摩爾定律在半導體界失靈,電腦的運算速度還可快速倍增。但這些都在未定之天, 電子產業8年內變成汽車業般的傳統產業的可能性還是存在。 要在相等運算速度下維持高成長,除了普及化產品、擴大市場之外,唯有靠應用與創新。像是超大平面電視,藍光DVD燒錄機和智慧型手機等新產品的研發等。軟體業是將成為成長的引擎。至於純代工和生產,就很難競爭了。 摩爾曾自豪的說,如果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號稱發明了網際網路(Internet),那麼他則發明了指數(Exponential)。他進一步說, 摩爾定律違反了莫菲定律 (Murphy’s Law),每件事都變得更好。 只是, 摩爾定律白吃的午餐嗎?就算是,天底下哪有不散的宴席,或者說永遠成長的指數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