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09 13:38:47瀏覽629|回應0|推薦4 | |
台灣教育沉迷於追逐「第一名」。但綜觀一千三百年間,一共十五人是三元及第,卻仍被歷史淡忘。第一名還有意義嗎? 去山地服務,晚上與學生聊天時,他們說做台灣的學生很痛苦,光是功課好還不夠,還要考第一名才算數。 一個現在已是醫生的志工說:當年讀醫學院時,每次考試都緊張到瀉肚子,只能坐門邊的位置,好跑廁所,因為班上的同學都是全台各校的第一名,他怕無顏見江東父老。 他一直瀉到大三,一位老師跟他說,從隋朝開科取士到清末這一千三百年間,一共有十五人是三元及第,即鄉試、會試、殿試都第一,這裡面,唐三人,宋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人數這麼少,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但是,現在又有誰知道他們的名字呢?即使是三元及第,若是沒有做出一番事業,一樣被歷史淡忘,第一名的意義在哪裡呢? 老師的話使他豁然開朗,從第一名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纏著他多年的腹瀉也不藥而癒。 他的話讓在場的學生都動容,也都鬆了一口氣。難怪我父親說「沒有一個地牢比心牢更幽暗,沒有一個獄卒比自己更嚴厲」,是人使自己過不去,改變心態,就改變生命。 壓力的定義是「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是壓力」。壓力和表現的關係是個倒寫的U,沒有壓力或壓力太大,表現都不好,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 去除壓力有兩個方法:一是直接去掉壓力來源,如辭職;二是提升能力來承擔,後者比前者好,因為能釜底抽薪。 知名作家蔡穎卿老師是個敏銳的觀察家,她發現很多學生的說謊,來自不知如何應付壓力。例如,有個國中生常跟他母親道歉自己粗心,每次都說,「下次我一定更小心。」但是每次都是一樣考不好。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