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暖化造成生物搬家,學者︰比認知快3倍
2011/08/22 07:58:09瀏覽644|回應3|推薦0
引用文章世紀末之前,1/10物種將滅於氣候變遷之手


    

地球暖化,不但人心惶惶,生物也會開始搬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一菁參與英國研究團隊發現,暖化造成生物搬家,且速度比過去認知上快兩到三倍,而且高山生態系受全球暖化的衝擊比平地更為劇烈。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科學)」中。

陳一菁根據過去文獻,針對全球橫跨熱帶到溫帶,包含植物、昆蟲與多種脊椎動物等超過兩千筆已知生物的反應資訊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過去幾十年在人類造成的氣候暖化下,生物每十年以十二.二公尺的速度向高海拔移動,每十年也以十七.六公里的速度向高緯度移動,比過去學界的認知快了兩到三倍;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的暖化下,生物幾乎以每小時廿公分的速度往更冷的極區方向移動。

這項研究首度證實生物分布變化與暖化幅度在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意即溫度上升較高的地區,生物播遷的距離也更遠,顯示全球暖化確實造成生物搬家。

陳一菁表示,溫度隨著海拔高度遞減的速率遠比緯度來得快。理論上,山區物種僅需小幅向上移動即可趕上升溫變化,但事實卻不然。推測應與山區複雜的地形與微氣候造成的播遷障礙有關,高山生態系受全球暖化的衝擊可能更劇烈。

陳一菁並表示,生物搬家的物種間差異性也很大,高達七十五%的物種會向高海拔及高緯度播遷,符合暖化預期;但也有廿五%的物種反而向低海拔、低緯度移動。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沈聖峰解釋,此與各物種間對生存環境競爭忍受度的不同有關,生活策略比較不挑的,容易在暖化下生存勝出。

事實上,台灣海域的珊瑚其實也悄悄地往北「走」了一百多公里。以前分布上限在澎湖、北緯廿三度半的美麗軸孔珊瑚,在兩千零二年首度在野柳被記錄到有幾個小群體存在;從澎湖遷徙到野柳,珊瑚向高緯度移動了一百多公里。

台大海洋研究所所長戴昌鳳研究指出,五十年後,氣候變暖,台灣南部珊瑚恐不復存在,未來珊瑚保育的重鎮可能轉移到北部海域,且當菲律賓海域珊瑚也隨氣候北遷下,台灣將成熱帶珊瑚礁與棲地中繼島。
  

鳥兒往上飛 珊瑚北走千里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培芬的研究團隊,證實台灣繁殖的鳥類隨著氣候變暖,已經「往上飛」了兩百多公尺。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也指出,全球暖化造成珊瑚白化,迫使珊瑚「搬家」,在日本和歌山海域竟然發現了分布上限位在台灣野柳的繡球雀屏珊瑚!也就是說,珊瑚為了生存,已經朝向高緯度「走」了一千公里。

李培芬曾在海拔三千公尺高的玉山進行「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她表示,棲地在海拔兩千一百公尺到三千七百公尺的十三種鳥類中,從一九九二至二○○六年間,棲地平均海拔上升了四十二.九公尺,分布上限則增幅了卅三.七公尺;其中,白眉林鴝(ㄑㄩ)的分布上限提升最多,從三千一百八十二公尺的高山「向上提升」到三千四百五十四公尺,共提升兩百七十二公尺;灰頭花翼畫眉的分布上限也從三千兩百五十八公尺,上升了一百四十三公尺。

灰頭花翼畫眉等三種鳥類族群密度因為往上飛而不斷增加,擠壓到原來高海拔鳥類的生存空間,導致金翼白眉等五種鳥類族群密度下降,金翼白眉還下降了九公尺。

植物也會隨著暖化「搬遷」。中研院院士周昌宏的研究指出,巒大當藥從一九○九到一九九一年的分布上限共上升了八百公尺;腰只花草從一九七○年到一九九九年的分布上限則下降了兩百四十九公尺。

周昌宏表示,植物種子會受到風吹散播影響,生態因子變化較複雜,往下搬遷的植物未必是受到暖化影響。不過,種子植物為適應暖化氣候,多會往高緯度和高海拔走是事實,到最後,最高海拔的植物沒地方去,「就會不見了。」

陳昭倫也指出,對海洋生物而言,又以熱帶最難調適,只能往北極端與南極端移動,要不就往深海走。

陳昭倫說,屬於熱帶種的繡球雀屏珊瑚,在台灣分布上限為北緯廿五度的野柳與鼻頭角,在亞洲紀錄的上限為幾乎同緯度的日本琉球;但是到了兩千年,經日本調查,卻在北緯卅五度的和歌山海域現蹤,往北極端移動跨足達一千公里。(自由時報"2011/08/2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567451
 引用者清單(2)  
2011/11/04 23:50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南極冰川出現大裂縫 70年來最大規模
2011/08/26 09:52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戰爭衝突新解,氣候變遷是元兇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暖化是騙局?16科學家聯名揭秘
2012/02/11 01:17
全球暖化爭議再起!《日內瓦全球科學家聯盟》主席安東尼奧‧齊基基(Antonio Zichichi)在內的16名科學家,聯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措詞嚴厲的文章,指責《美國物理學會》等單位誇大了危機,事實上十多年來全球氣候並沒有變暖,「威脅論」者意圖把所有異常都歸咎於二氧化碳。

他們說,這一切只因「全球暖化」讓許多人撈到大量好處,它使政府資金流入相關學術研究項目,也成為政府擴大官僚機器的理由。這種論調是政府增加稅收、讓納稅人為補貼企業埋單的藉口,也是吸引巨額捐款流入許諾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的誘餌。

9日刊登的文章中,特別描述了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伊瓦爾‧賈埃弗(Ivar Giaever)的觀點和動作,向「全球暖化威脅論」揮出一記重拳。賈埃弗在上次美國總統大選是歐巴馬(Obama)的支持者,去年9月宣布退出美國物理學會,並且發表了公開信:

「《美國物理學會》稱:『無可辯駁的証據表明,全球變暖正在發生。如果不採取行動緩和這一趨勢,地球的物理和生態系統、社會體系、安全和人類健康可能會嚴重受損。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全球變暖的証據果真是無可辯駁的嗎?」

這16名科學家說,幾十年來,國際一直大力宣傳所謂二氧化碳「污染物」數量增加將摧毀人類文明的說法,但也有一大批科學家認同賈埃弗的觀點。

對「氣候變暖論」挑戰最大的事實也許是:迄今為止,全球氣候已有十多年未呈變暖趨勢了。實際上,《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相關預測22年以來,氣候變暖的程度一直小於預期。面對這種尷尬,「氣候變暖論」者將矛頭轉向「極端氣候」,仍然歸咎於二氧化碳。

這16名科學家說,二氧化碳是生物圈生命循環系統的關鍵要素,所以溫室管理者為了讓作物長得更好,常常將二氧化碳濃度增加3、4倍。這並不奇怪,因為植物和動物是在二氧化碳濃度相當於現在10倍左右時進化形成的。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農業增產,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原因之一。

這16名科學家聲稱,採取激烈行動為世界經濟「脫碳」,並無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當前私人和政府在氣候方面投入巨額資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有無必要,很值得懷疑。(新頭殼newtalk 2012.02.10)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暖化 南極將現螃蟹大軍
2011/09/08 23:52
生物學家今天表示,西南極洲(West Antarctica)半島周圍的海底,可能遭胃口驚人的帝王蟹入侵,因為全球暖化,正使帝王蟹步步逼近。

這種令人憂心的入侵動物,是亮紅色的深海掠奪者,以往只在西南極洲另一側的羅斯海(Ross Sea)現蹤。

分類學家5年前才發現這種甲殼綱動物,並為其取了1個冗長的名字新岩蟹屬yaldwyni Ahyong andDawson,以及將它列入121種帝王蟹之一。

這種帝王蟹會挖掘海床,盡情享用蟲子與其他小動物,因此享有「生態系工程師」之名;不過要是帝王蟹大舉進軍,可能會衝擊整個海洋食物鏈。

由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at Manoa)葛蘭吉(Laura Grange)所領導的團隊,為了長期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將1艘遙控偵察船下潛西南極洲半島外的海域。

研究人員勘查了威得爾海(Weddell Sea)中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該盆地距大陸棚邊緣120公里。

遙控偵察船的攝影機追尋了逾2公里,發現42隻螃蟹。這些螃蟹均身處超過850公尺深的海面下,水溫是相當溫暖的攝氏1.4度。

葛蘭吉指出,透過推斷,長14公里、寬8公里的Palmer Deep,出現的帝王蟹數量可能超過150萬隻。(中央社"2011/09/08")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王勝平警告5項魚種瀕危
2011/08/26 09:45
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副教授王勝平,長期從事鮪魚、旗魚類的資源變動解析研究,成果豐碩,已有數十篇相關論文在國際期刊發表,近日,更和國際鮪旗魚專家學者,聯合在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發表研究文章,為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海大王勝平副教授於國際學者共同發表的「HighValueandLongLife︱Dou- bleJeopardyforTunasandBillfishes」期刊論文,針對全球六十一種鯖科及旗魚類資源的狀況,進行歸納研究並提出建議與警告,並刊登在七月號的「Science」期刊。

在這次的研究中,王勝平老師主要是針對全球三大洋南方黑鮪及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旗魚類、劍旗魚做深入研究,同時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資料整合做進一步的分析。

經過科學化的解析與評估後,王勝平與其他國際學者將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等五種壽命長且高經濟價值的鮪旗魚類評為受「威脅」魚種,其中南方黑鮪和大西洋黑鮪正處於「極危」或「瀕危」的階段,而大目鮪、黑皮旗魚及大西洋紅肉旗魚則處於「易危」狀況。

王勝平說,這篇研究報告,除了提醒全球這五項魚種資源之預警資訊外,同時,也明確告知各沿岸國及國際組織,應重視漁業資源的管理,只要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同時,配合相關保育及復育的措施下,這五項漁業資源的低水準警訊,也可以逐步恢復,逃脫滅種的危機。否則,這些珍稀魚種,有一天,將會從地球上消聲匿跡,我們的後代子孫,也只能從影帶或圖片中看到這些魚。

除了教學、研究工作之外,王勝平老師也經常受邀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會議或科學家會議,提供臺灣在鮪旗魚資源的研究成果,以及採取的保育措施,同時,也將國際組織的重要訊息帶回國內,提供相關漁政單位做為研擬政策的重要依據,讓臺灣漁業管理與國際接軌,讓鮪魚、旗魚、鰹魚等珍稀水產生物能永續利用,為臺灣漁業的永續經營發展努力。(新生報"201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