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駐足ニ崁古厝群之三﹕子孫巷
2007/09/01 12:45:58瀏覽89|回應1|推薦0



                                        子孫巷的典故

在台灣大家都耳熟能詳﹕有狹窄的巷弄,只能勉強容下一個人通行,俗稱:摸乳巷

在離島﹕澎湖馬公老街也有一條摸乳巷,但它可容下二人同行,當你走一趟這條巷子,會覺得沒什麼特色‧一點也不傳神‧不好玩!

不過,在澎湖ニ崁古厝群中,你會發現在古厝與古厝間,都有一條很寬的巷子。

這條古早厝的厝邊巷子,左家古厝、右家古厝各自開一拱型之側門,而且門對門。

這條巷子,左鄰古厝及右鄰古厝的中段「旁邊側牆」‧都開設一道拱型門,門對門,隔着巷子相對。古早時代住在這古厝的左鄰右舍,他們的孩童在這巷子裡,呼朋引伴,嬉戲打閙,渡過純真的童年,「兒時的玩伴」就在這巷子裡陪伴着長大,記憶中的生活點點滴滴,塑成濃濃的情諠,代代相傳。

這就是﹕「子孫巷」。

這是澎湖特有的文化資產‧在台灣還未曾見過或聽過,有所謂「子孫巷」之說。

當然,在古早保守時代,古厝的客廳俗稱「前廳」,是主人或男大人議事之處,或談賣買場所或接待來賓奉茶之地,家中婦孺幼小不得擅闖。所以子孫們只能在側門出入走動,或呼朋引伴在巷內嬉戲;而家中主婦與鄰居偶而借塩糖或葱薑、醬醋茶‧都是走側門‧經過子孫巷與鄰居打交道,相互往來的。

鄰舍間之交流頻繁,閒時話話家常,談談「小道」消息‧地點就在「子孫巷」,它在古老的年代,是日常生活上,很重要的子孫的去處。

如今,澎湖縣政府將「子孫巷」立牌觧說典故,此一保存舉措,使文化資產,得以流傳久遠,值得喝釆。

昔日,鄰里間彼此「守望相助」的温馨,對照現時「不相往來」的冷漠。時代進步了,但人際關懷褪色了!這是悲哀不幸的事呀!

我們生活在這年代裡,多了現實少了温情,多了冷漠少了關心,似乎失落了很多‧‧‧‧而渾然不知吧!

來澎湖旅遊的朋友,請多駐足一下﹕ニ崁古厝群尋找一下古老時代﹕「人性的光輝」吧!

馬公老街民宿     吳大哥96.9.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Somy@guest
Re: 駐足ニ崁古厝群之三﹕子孫巷
2007/11/28 14:15

總覺得這樣的守望相助

是恬靜溫馨的!

[版主回覆11/28/2007 15:14:44]

古早的人,左鄰右舍,往來频繁,相互扶持,很親切温暖!

對照現在,真叫人汗顏!

遠親不如近鄰!應該相互關心,緊急事故相互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