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變第三定律
2013/02/15 16:57:24瀏覽80|回應0|推薦0

改變第三定律                  尼希米記4:1-14
 
1 參巴拉聽見我們修造城牆就發怒,大大惱恨,嗤笑猶大人,2  對他弟兄和撒瑪利亞的軍兵說:「這些軟弱的猶大人作甚麼呢?要保護自己嗎?要獻祭嗎?要一日成功嗎?要從土堆裏拿出火燒的石頭再立牆嗎?」3 亞捫人多比雅站在旁邊,說:「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4  我們的神啊,求你垂聽,因為我們被藐視,求你使他們的毀謗歸於他們的頭上,使他們在擄到之地作為掠物;5 不要遮掩他們的罪孽,不要使他們的罪惡從你面前塗抹,因為他們在修造的人眼前惹動你的怒氣。6   這樣,我們修造城牆;城牆就都連絡,高至一半,因為百姓專心作工。7 參巴拉、多比雅、亞拉伯人、亞捫人、亞實突人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著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8 大家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9 然而,我們禱告我們的神,又因他們的緣故,就派人看守,晝夜防備。4:10  猶大人說:「灰土尚多,扛抬的人力氣已經衰敗,所以我們不能建造城牆。」11  我們的敵人且說:「趁他們不知不見,我們進入他們中間,殺他們,使工作止住。」12  那靠近敵人居住的猶大人,十次從各處來見我們,說:「你們必要回到我們那裏!」13  所以我使百姓各按宗族拿刀,拿槍,拿弓,站在城牆後邊低窪的空處。14  我察看了,就起來對貴冑、官長和其餘的人說:「不要怕他們,當記念主是大而可畏的,你們要為弟兄、兒女、妻子、家產爭戰!」    

     牛頓在物理學上提出「三大運動定律」,這三個定律告訴我們物體是怎樣運動的。第一個定律說,物體「靜者恆靜、動者恆動」,「靜者恆靜」是指一個靜止的物體沒有外力加在它時,它就永遠保持在靜止的狀態,而一個運動中的物體如果沒有任何外力影響,它就會永遠以相同的速度在一條直線上移動,這是「動者恆動」;第二個定律說,一個物體運動的變化,會受到加在它上面力量的影響,例如用兩份力量去推一件物體,跟用一份力量推,那一件物體的運動情況會不同;第三個定律說,對一個物體用力,那個物體就會產生反作用力。這三個定律被稱為「牛頓動力定律」。
 
我們借用牛頓的動力定律來解讀尼希米帶領猶太人所做的改變,可以歸納出三個改變的定律。第一個改變定律是,「不願改變者,永遠不會改變;接受改變者,就會改變」;第二個改變定律,「付出多少努力會帶來多少改變,付出不同的努力,會帶出不同結果的改變」;第三個改變定律是,「只要改變,就會遇見阻力」。
 
一、反對來自於改變
 我們今天所看的尼希米記第四章,就是第三個改變定律的情況。當尼希米帶領猶太人開始做改變的時候,攔阻他們的「反作用力」來得又急又快。就如同牛頓的第三運動定律一樣,我們保持原狀什麼事都不做的時候,完全不會有抗拒的聲音,也不會有反對的意見,但當我們想要動起來,期待有些改變的時候,有形無形的「反作用力」就會立刻浮現出來。有一本中文翻譯為『脫胎換骨奔標竿』的書,作者是一位牧師,他在書中探討關於教會成長轉變的事。他列出六種人們面對改變的態度。1.人只能處理(適應)很小的改變;2.人被要求改變時會感覺不安;3.當需要改變時人會先想到必須放棄什麼;4.人在改變時會感覺孤單;5.人面對改變時的成熟度不一樣;6.當需要改變的理由不存在時,人會很快恢復原狀。
 
不管是哪一種態度,只要做改變,就會有「反作用力」出現,「反作用力」的目的是為了抗拒改變。『脫胎換骨奔標竿』這本書的作者說在教會改變的過程中,有五種人會反對,這五種人是:「不了解的人會反對;雖然了解卻不喜歡的人也會反對;在不同國度裡的人會反對;被仇敵(撒旦)控制的人會反對,還有一些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會反對。」至於那些反對者,會用哪些方式來表現他們對於改變的「反作用力」呢?尼希米帶領猶太人改變現況的過程中,他們至少遇見了幾種不同形式的反對。
 
二、反對改變的形式
1.冷漠(3:5)。第一個反對的方式是冷漠。第三章談到重建工程的安排,在第五節說:『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擔他們主的工作。』這一句話在現代中文譯本翻譯說:「可是城裏的領袖拒絕督工指定他們做的手工。」
 
在第三章中所列出來的名字,可以說都是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不是尋常百姓,其中不是族長就是社會地位比一般人高的人。尼希米帶領他們做對他們自己身家有益的事,其中卻有冷漠以對的人,原因我們不清楚,不過這種人在任何社會和團體中都會有的,倘若為了等候這些冷漠的心變熱,恐怕原本已經熱起來的心已經冷了,而且時機也失去了,
 
2.憤怒(v1a)。第二種反對的方式是憤怒,也就是鬧情緒,四章一節上半節說:『參巴拉聽見我們修造城牆、就發怒、大大惱恨』
養過小孩的人一定都領教過小孩子鬧情緒時的無力感,小孩子語言表達有限,但他們從經驗中知道,只要大哭大鬧,大人就會注意他們,很快的他們就學會用情緒來控制大人了。在成人的世界中,其實也是這個樣子,我們看電視新聞立法委員質詢政府官員的樣子,十之八九都是用發怒的方式呈現,也許這是媒體的問題,特別挑情緒化的畫面拍,結果那些民代發現不發飆就上不了電視畫面,最後大家都在議會都在比兇、比狠、比講話尖酸刻薄,而整個社會充滿這些情緒,不退步、不沉淪都很難。
 
3.嘲弄(v1b)。第三種反對的方式是嘲弄。第一節除了記載參巴拉的情緒外,也說他:『嗤笑猶大人。』在第二節他說猶太人「要從土堆裏拿出火燒的石頭再立牆麼。」被火燒過的石頭,通常是不能再拿來當築牆的材料,因為這些石頭裡面很有可能有裂縫,結構已經破壞掉了。參巴拉的意思就是說他們很笨,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是事實,他所講的就是為了嘲笑。
 
今年三月間,有一些團體要推動一個法案,要求新聞記者在做報導的時候,不可以使用包括瘋漢、瘋女、瘋子、……、精神異常、不定時炸彈等歧視性文字形容身心障礙者,因為身心障礙者本身是生病的人,別人不應該在他們的病痛上加上羞辱性的字眼。另外最近這一段時間以來,台灣的政府因為弊案連連,許多政治人物或媒體說陳總統變成了「跛腳總統」,也許「跛腳」是這個詞有點像「罄竹難書」的用法正在演變或改變,不過這種稱呼並不是沒有問題的。有一篇針對用「跛腳」描述總統的抗議文章。這篇文章說,陳水扁總統當得不好,他自己周圍親近的人也問題不斷,大家反對他,導致他很多事情都做不開,大家稱他為「跛腳總統」,但他沒有小兒麻痺,也沒有肢體殘障,這樣的用法對所有肢體障礙行動不方便的人來說,非常不公平,因為「跛腳」的人不等於失敗的人。
 
4.批評(v2-3)在2-3節我們看見的反對方式就是批評,當時候的反對者說:『這些軟弱的猶大人作甚麼呢‧要保護自己麼‧要獻祭麼‧要一日成功麼‧要從土堆裏拿出火燒的石頭再立牆麼。…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ㄘˇ)倒。』批評出於兩種心態,一種是用自己的看法去評斷別人;二、用看笑話的心態去講別人。無論是哪一種批評,都是具有傷害性的。
 
大約在十年前,我們買現在這個房子的借貸款還有好幾百萬,有一天有一個別的教會的傳道人問我:「你們教會是不是要結束了?」我聽到這樣的問題非常驚訝,我想我自己是大安堂的傳道人,我怎麼不知道大安堂要結束了。我問對方是從哪裡聽來的消息,他告訴我另一個傳道人的名字,後來我有機會遇到那個傳道人,我問他怎麼會講這樣的話來,這個人又告訴了我另一個傳道人的名字。於是當我遇到那個人的時候,又問他哪裡來的消息說大安堂要結束了。那位牧師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你們大安堂買的房子是宣道會有史以來最貴的,負債那麼多,我想你們應該快撐不下去了。」後來那個牧師移民去北美洲了,如果現在有機會跟他碰面,我最想對他說:「我們撐過來,而且三年前我們就把所有的負債還清了。現在,我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會不會完成我不知道,但我會盡全力做這件事的。」這個世界永遠少不了愛批評的人,社會是這個樣子,連教會當中也會如此。如果我們最近或未來遭受批評,絕對是正常的,因為「改變第三定律」是存在的。
 
5.威脅(v8、11)最後一種反對的形式是威脅。第八節說:『大家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十一節說:『我們的敵人且說、趁他們不知、不見、我們進入他們中間、殺他們、使工作止住。』這些計畫從來沒有真的做出來,不過產生相當大的效果,在十二節說:『靠近敵人居住的猶大人、十次從各處來見我們說、你們必要回到我們那裏。』
 
放話要來攻擊的人還沒有真的行動,靠近敵人居住的猶太人,就十次派人到耶路撒冷請求派人過去幫忙保護。威脅對人心產生的影響非常大,當我們聽到威脅的話語,第一個要做的不是停下我們正在做的事,如果你因為被威脅而放棄目標,撒旦仇敵的目的就達到了。
 
保羅在加拉太書一章十節說:『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 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麼.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保羅這幾句話提醒我們,有兩種觀眾在我們的周圍,你我可以選擇讓哪一種觀眾為你鼓掌,如果你太過於在意人的掌聲,你在上帝面前會失去掌聲,人的掌聲代表你得到人的認同,神的掌聲代表你有一個無愧的良心,而論哪一種反對方式出現,我們只有在意上帝的掌聲,才不至於走錯路。
 
三、尼希米處理反對的方法
 批評和反對的聲音對人來說,會產生一種推力,如果不是把我們推離開上帝,就是逼得我們更接近上帝。如果讓這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上帝,我們就能突破許多原本跨不過去的障礙,但如果你被這股力量推離開上帝,你只會變得苦毒怨恨。尼希米選擇四種方法,讓反對的力量把他推向上帝。
 
1.禱告(v4-5)
 尼希米第一種處理方法就是禱告,他的禱告用今天的「屬靈」定義來說,是很不屬靈的。現在有很多人教導說,當有人逼迫你的時候,你只要祝福,不要咒詛;當你委屈的時候,不要口出惡言,要保持你的好形象,「屬靈的」教導告訴我們說,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報惡。但事實上,人受委屈就會反擊、辯解,結果引來更多的批評和攻擊。尼希米跟你我一樣是人,他也想反擊、也想辯解,只是他把這些話對上帝說,他禱告說:『我們的 神阿、求你垂聽、因為我們被藐視‧求你使他們的毀謗歸於他們的頭上、使他們在擄到之地作為掠物‧不要遮掩他們的罪孽、不要使他們的罪惡從你面前塗抹‧因為他們在修造的人眼前惹動你的怒氣。』
 
這一段禱告詞,毫無掩飾的把對反對者的想法說了出來,這些話用來對人講的時候,絕對可以讓對方更生氣的。尼希米選擇不對敵人說,而是對上帝講,他讓反對的力量把他推向上帝,他把原本去和人理論的精神、時間、力氣,用來禱告。而不花在會引來更多批評的爭辯上。
 
2.不停止工作(v6)
 第六節說:『這樣、我們修造城牆、城牆就都連絡、高至一半、因為百姓專心作工。』處理反對的第二個方法就是繼續工作,不但不要因為反對的聲音停下來,反而要更專心的做下去。反對者批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如果為了有反對的聲音就把速度慢下來,最後一定會慢下來的。反對就像摩擦力,要克服摩擦力的最好方法不是花力氣去磨平那些導致摩擦的因素,而是加大力氣跨越過去。
 
3.採取必要的手段(v13)
 第三個處理反對的方法是採取必要的手段。13節說:『我使百姓各按宗族、拿刀、拿槍、拿弓、站在城牆後邊低窪的空處。』
 禱告是基督徒信心的表現,但禱告了不代表不需要做什麼了。如果你很害怕有小偷闖進你家,你可以向上帝禱告保守你家的平安,但是你禱告完以後一定要去把門窗鎖好再去睡覺,光是禱告而不盡自己的本分,這是不負責任的信心,這種信心只能自我安慰。如果你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可以禱告上帝帶領你得到工作,不過如果你不寄履歷表,你不去面談,你永遠不會有工作的。當你有了一份工作以後,你不好好做,做事也不跟大家配合,沒多久以後被開除了,不能怪上帝沒有給你好工作。尼希米聽到有人威脅要來製造混亂,要來殺人了,他不是等在那裡被人欺侮,他在工作的猶太人中又組織了防衛的人。該事先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存著事到臨頭再打算的想法,沒有預先準備的人,往往會來不及面對問題。
 
4.鼓舞士氣(v14)
 最後一個面對反對的方法就是鼓舞士氣。在十四節,尼希米對百姓說:『不要怕他們、當記念主是大而可畏的‧你們要為弟兄、兒女、妻子、家產爭戰。』
 
尼希米從兩方面鼓舞百姓的士氣。他要百姓記得上帝能勝過一切仇敵,「記念」除了指存留印象外,還有思想的意義,尼希米要百姓從過去的歷史當中回想上帝在他們祖先中的所做的事,所有真心信靠上帝的人,上帝從來沒有丟棄。另外尼希米也要百姓為自己的「弟兄、兒女、妻子、家產爭戰。」他告訴百姓他們所做的不單單只為了自己,他們所做的會影響到最親的家人和自己的財產。
 
有一天我在網路上的電台聽到一個故事。有兩個很窮的農夫結伴出去旅行,他們希望到外面尋找改善生活的機會。當他們經過一個失火過的倉庫,很好奇進去裡面看看,結果發現在一大堆被火燒過的棉花當中,還有不少乾淨的棉花,於是他們開始把那些還能用的撿出來,各自打包了一大包帶走。不久以後他們在路上看到很多布料,其中一個農夫二話不說,馬上丟掉棉花,把布料裝滿包袱,而另一個農夫捨不得他的棉花,所以他的包袱也沒有空間塞得下任何布料。他們繼續走,不久以後看見路邊有很多衣服,那一個聰明的農夫又立刻把包袱的布料換成衣服,另一個農夫還是捨不得那些棉花。他們繼續走,又看到路上有很多銀子,包袱裡都是衣服的農夫,再一次把裡面的衣服全部丟掉改裝銀子,但另一位農夫還是不想丟掉那些棉花。不久以後,他們在路上發現金子,包袱中裝著銀子的農夫又趕緊把銀子倒出來換成金子,而另一個農夫還是捨不得最開始辛苦撿出來的棉花。當他們繼續走不久之後,天空下起大雨來了,背著棉花的農夫包袱越來越重,到最後他不得不把那些吸飽水的棉花丟了。而那一個背著金子的農夫,還是照常的可以繼續走路,這兩個人回到家以後,日子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改變絕對會比不改變麻煩,但我們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之後,就要懂得怎麼改變。雖然改變會引起反作用力,我們要記得這是正常的,只有克服改變過程中的反作用力,我們才會成長,成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