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前進的路
2007/01/04 13:11:17瀏覽1417|回應1|推薦6
  無念雖非斷念,但現實世界如何能心無所往,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只是聽到,而未生好惡、不陷我執,這實在是一條遙遠的道路。
  想到一位瑜珈老師的觀點:人際之間經常在「認同」與否之間做二元取捨,於是有好惡而容易爭議,如果遇事改以「認知」看待,不再強調同異,也許彼此衝突可以降低。
  在人際互動上,大概每個人都理解「我非彼、彼亦非我」的道理,但思想千頭萬緒,起心動念間,總習慣從自己的知識經驗架構回應對方,甚至假設對方話語背後動機並加以判斷。若能和顏悅色,帶著澄清口語確認,尚能朝「無念」境界接近;怕是過份涉入且帶個人主觀價值及情緒批判,於是看到不會只是看到、聽到不會只是聽到,好惡我執頓時出籠,倘對方陷入同樣泥沼,爭執因此而起。
  在前進的路途中,還是師父的「4它」務實些。用面對、接受、處理及放下的態度去觀照當下困境,或者能找到更恰當的出路。

----以下摘錄自《聖嚴法師開示 --人行道》一書---
  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說:「佛法教人『斷念』,遇到煩惱的時候,丟開它,不去想,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佛法裡根本沒有「斷念」這個名詞,我只聽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名句。此在佛法裡說的是「無念」。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所以,用「斷念」來對付煩惱,那是什麼都不想,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真要斷煩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有一位詩人說:「如果生命只是一杯清水,我寧可它是一杯苦酒。」這種想法以佛法的立場來看,是相當消極悲觀的。很多人以為佛法是一種遁世的思想,跟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遁思想混為一談。其實,那種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以為長時間打坐、讓心安靜下來,就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想,就很容易產生厭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實是最積極入世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經》裡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即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出於高山,在眾生煩惱之間做因緣觀想,清清楚楚的瞭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幻化,當下即空,所以,不會起煩惱。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會用。佛法難聞,佛法難行,倒不是佛法深奧難懂,而是一般人即使聽到了,也當它只是能說不能行的理論。其實佛法很簡單,說來說去只有幾句話,貴在能確實的做。我從小就覺得佛法很好用,所以一心弘法,信心堅定。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99&aid=631316

 回應文章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前進的路
2007/10/20 15:20

前進的路

一步一脚印

信解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