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爾地夫的「藍眼淚」
2014/07/30 17:27:13瀏覽142|回應0|推薦0


自從上個月起網路上就開始瘋傳一張「藍眼淚」的照片,轉載文字一開始說那是一種美麗的細菌(後來變成浮游動物,也有人說是浮游植物),會在月光下發光,被沖上沙灘後幾秒就會死翹翹,然後種種美麗的傳說就出現了,有人說那在澎湖、有人說在金門、還有人說在東沙。版本之豐富令人讚歎網路謠言散播與變化之快。   

經過記者查證之後發現,這張圖片是由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Doug Perrine在馬爾地夫所攝,並於2012年3月19日出現於國家地理雜誌的官網上。國家地理雜誌對這個「生物發光現象」(Bioluminescence)做了一點簡單的解釋,但是對其用途與機制並沒有非常清楚的說明。網頁導向哈佛大學的生物發光現象權威Woodland Hastings教授的專文,說到所謂的「藍眼淚」屬於一種生物發光現象。而生物發光無論在陸生生物,例如螢火蟲或發光蕈,還有諸多的海洋生物中都很常見。有些海洋發光菌在近年也被微生物學者開發成為海洋污染的指標生物與快速檢驗試劑。   

記者閱讀了Hastings教授的論文之後,確認馬爾地夫的「藍眼淚」現象來自於一種被稱為「多邊舌藻」(Ligulodinium polyedra)(舊稱「多邊膝溝藻」,Gonyanlax polyedra)的浮游生物。所謂的舌藻屬於囊泡藻界(Chromalveolata)甲藻門(Dinoflagellata)的生物,也就是說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這種浮游生物廣泛地分布全球溫暖海域,而其美麗的生物發光現象自從1901年在加州被發現後便吸引科學家與攝影家的注意。多邊舌藻的發光並不來自酵素,而是體內的一種發光結晶粒子,科學家稱之為閃光子(scintillons)之名。神秘的閃光子,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若將其溶液的酸度予以增高時,就會發光。Hastings教授又發現多邊舌藻的閃光是定時的,而且還可被某些化學藥品所抑制。

這種浮游生物所產生的螢光雖然漂亮,但事實上當它大量繁殖時可產生對其它海洋生物有毒的石房蛤毒素(saxitoxin)以及扇貝毒素(yessotoxin),只是其毒性可能並不強。網路上流傳的照片看似美麗,但可能誤導一般民眾以為這種浮游生物可以發出非常炫目的強光,其實這些照片至少得曝光三秒,並以感光度達ISO 3200的底片才可能得到。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192028208&aid=1557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