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哪"跟"那"的用法
2010/05/06 10:28:28瀏覽8042|回應0|推薦3

那、哪

看 hystericireul 寫《中文有這麼難嗎?》,當中提到:
「哪」和「那」,有那麼難用嗎?哪裡有難度了?

「那」是實指,指示代詞,用來指稱事情、物件,有明確的目標物,與「這」詞義相似,不過「這」是用於近指,「那」是用於遠指。

「哪」則是虛指,疑問代詞,通常在疑問句中用來指稱欲問的事情、物件。在陳述句中也會用「哪」,例如「我知道有哪幾條路可通往中環。」,譯成廣東話便是「我知道有邊幾條路可以去到中環。」

看罷這段文章及幾十條留言,我感到愕然。

我念中小學的時候,「哪」字的唯一用途,是用來寫「哪吒」這個名字。雖然偶爾也見過人用它來表達「那」字的意思,或作感嘆詞用,但印象中這只是北方話的用法,並非傳統中文。

怎料上述文章的留言者竟然多數都認為前述段落的「那/哪」區分是理所當然的。

自問是高學歷粗人,中文沒多少涵養,但是小時侯學業總算不太差,無奶油連「那」字那麼基本的字義都搞錯。

唯有查字典。

我讀中學時用的《學生字典》(商務印書館所編,一九五一年十月修訂)並無收入「哪」字,反而「那」字釋曰「何也。如何處曰那處。何堪曰那堪。」看哪!那個「那」作疑問用,那裏有錯了?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那」條:

(三)表示疑問。如:「他去那裡了?」˙王建˙寒食行:「紙錢那得到黃泉?」
(四)表示疑問。通「哪」。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轉成ㄋㄟˇ。如:「王維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縣裡人那個不曉得?」
可見從唐到清,「那」字都可以當疑問用。

《辭海》(一九四七年版)更將「那」列作本字:
【哪】…… 本作那 ……(一)按今語用哪,與啊字用法略同,每以助驚歎之情態;如:「謝謝您哪、天哪」等是。(二)疑問代名詞之那,今亦作哪,讀為上聲。

【那】【乙】(一)俗言那事,見廣韻。按俗言那個,即彼之意,那事意亦同。(二)何也。世說政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
走筆至此,相信不用再多說了。

早前我寫了一篇消夜考,主要說香港人講的「消夜」是本詞,而內地人講的「夜宵」才是後來者。誰知引來文友好康說「語言、詞彙,是為人們交流服務的,它是否『合法』,在於是否得到人們的認同,而不在於古代是什麽樣子。別以爲時裝可以不斷復古,詞彙就是如此。」我想好康兄弟誤會了,該文的主旨並非要內地人「撥亂反正」,說回「消夜」,而是說既然「消夜」才是正寫,請內地的朋友別再批評香港人寫「消夜」為顛倒字序。今次對「那/哪」的討論也一樣,要用「那」字抑或「哪」字當疑問用,各有各的喜好,悉隨尊便,但是請大家勿再將「那」字的正確用法說成錯誤一般吧。

伸延閱讀:那和哪;栗子妹的練習場
<引用: http://aloneinthefart.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24.html >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amfromVenus&aid=400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