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機器人防疫認清人工智慧才是前瞻產業
2020/02/15 13:18:03瀏覽617|回應0|推薦13


從機器人防疫認清人工智慧才是前瞻產業

 

一、    冠狀病毒與前瞻視野 

    蔡政府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就是撒國庫的錢應急,坐吃山空,國庫不進帳怎有錢撒?國庫要進帳就要拚經濟,要找出商機,要有前瞻視野。蔡政府熱衷的軌道建設,所用設備皆進口貨,根本無法扶植本國產業不能算前瞻產業。事實上經由這次新型病毒的抗疫,我們發現人工智慧機器人才是前瞻產業的方向,另外如何在急需時能快速生產口罩也存在很大商機。這次武漢發生重大疫情,機器人展現出無比的醫療用途與前景。武漢疫情的爆發,讓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接觸可能遭傳染的病患,承受無比的壓力,甚至部分醫護人員為抗疫犧牲。這種情況促使很多醫療機構引入機器人,以分擔部分人力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持。機器人與無人機都屬人工智慧產物,無人機可空中巡視勸導聚集群眾疏散、執行防疫宣導、無人機可透過辨識功能要求未戴口罩民眾要求戴上、機器人可用來消毒、送隔離人員餐飲、收集病患垃圾、在公共場所測量體溫、巡邏保安、巡視電源線路、協助醫生門診等,這些都可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而言,這是一次檢驗高科技機器人應用的考驗。這次防疫工作,中國大陸企業拿出了實力,將機器人廣泛應用於疫情防控,這次的疫情必能促進中國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台灣各界必須有此認知。目前,中國大陸已將機器人和智能產業列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正大力推動機器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進程,這點值得台灣學習。 

二、機器人的前景 

     目前,全世界機器人產業中,中國占據了38%的市場。從地面運輸到航空探測、從家庭娛樂到醫療救災,中國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已全面覆蓋。無論智能化程度還是運動能力,中國的機器人都在國際舞台有了一席之地,台灣應加油趕追。在醫療領域,機器人的應用更是快速增長,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問診機器人、測溫機器人、消毒機器人等產品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受益於5G網絡的支持,以康復機器人為主的手術機器人同樣紅火。作為醫療機器人,許多產品必須符合醫療器械的相關技術和安全標準,當疫情退去之後,應從長計議機器人產業相關問題,通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看到了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前景也更加明晰。隨著更多企業和機構接納機器人、更多人才投身機器人行業,機器人有望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除了醫療用途外,中國大陸自主研製出的無人駕駛耕播機將應用於小麥生產。人工智能已經成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席捲全球,隨著該技術的不斷成熟,人類被機器人取代從預言逐漸成為現實。在工商業、醫療、教育、金融、公檢法等行業,“機器代工”的需求激增,帶動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在市場與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中國國內各大企業均對其大力佈局。 中國家電巨頭美的收購了德國庫卡後年還在美國矽谷成立了“未來技術中心”,表示未來五年要繼續在該中心投入2.5億美元,加強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發;格力也持續發力機器人產業,現已實現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所生產智能裝備產品覆蓋十多個領域。此外,一批新興智能製造企業也持續發力機器人領域,如大疆、億航等,均不斷創新,完成了多款新型無人機產品的全球首發。國外巨頭也按捺不住,紛紛加注中國市場。 

  機器代工風潮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機器代工”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台灣人口逐漸老齡化,想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只能進行產業升級,從靠人口紅利發展轉變為依靠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發展。其次,技術上突破為“機器代工”提供可能性。巨大的需求及社會趨勢推動技術快速發展,過去一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金融、法律領域都有重大突破。另外,成本因素倒逼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國分佈著較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近年來“用工荒”越演越烈,讓以往建立在低工資、高工作強度的低成本增長模式無法持續。最後,政策的支持也是產業發展的一大動力。當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將創新驅動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方針之一,這為工業機器人的崛起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三、台灣應設立機器人大學 

     台灣受少子化衝擊,教育部計畫五年後大學由一百六十所減至一百所;建議利用原本欲轉型的大學之內外部資源,以對經濟發展最有利方式,將高等教育朝更專業化、更有特色的方向移動。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是跨領域的整合,進行智慧、靈巧、技術性的服務,非常符合大學的基本要素和世界發展趨勢。台灣有必要創立一所「機器人大學」!以精緻優質人工智慧為目標,兼顧理論與實務為基礎,招收國內外以機器人與自動化為職涯發展目標之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學生;劃設電機、機械、資訊、資管、通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自然語言學、創意設計、老人照護等相關學科。或許有人質疑,機器人是窄領域,如何能設立大學?仔細分析,一個機器人的研發與誕生,是集結跨領域人才的群策群力,硬體牽涉機械領域的機器人結構、機械設計;電機領域人才對控制器、訊號處理、視覺影像和語音的處理;以及資工與資管系專才對機器人軟體部分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的投入。近年來,資通訊軟硬體技術的演進,提供機器人市場藍海,而當前主要產業研究機構,均對服務型機器人的未來商機充滿信心。服務型機器人涵蓋居家協助機器人、年長者協助機器人、小孩陪伴機器人等,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了解人的情緒、表情與需求。機器人不是單純表現科技進步,消費者也期望人機介面是易於接近、充滿吸引力、安全,以使用者為中心,這些部分正是需要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與設計師的參與,才能讓各層使用者都樂於踏出使用的第一步。 

    「生產力4.0」是台灣未來至少三十年科技及產業發展的主軸,精神及核心技術包含:智慧機器人、自動化、物聯網、大數據、雲端計算等,換言之,工業4.0即是一門跨領域整合平台的技術,牽涉到台灣未來的創新與創業及產業經濟發展關鍵,以及面臨國際發展時,如何以此競爭力來有所回應。考量台灣市場規模的局限性,應延攬具實務經驗優秀師資並招收國際學生,以廣闊觸角來探知全球文化差異、使用者經驗導向的科技脈動與需求,做出符合全球文化差異的機器人產品與世界各國做生意,使之不但是台灣首創,亦是全球最有特色的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的蓬勃發展,未來國內外企業與「國際機器人大學」的合作更可樂觀看待,讓學生瞭解產業運作與需求,達到畢業、就業無縫接軌。更盼望政府能夠支持與資助「國際機器人大學」的轉型成立,培育優秀人才以此為國家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奠定立基與出路。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3174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