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27 22:58:23瀏覽195|回應0|推薦9 | |
在我的記憶裡,兒時的冬天特別寒冷。那時,我非常渴望穿上蓬松保暖的新棉衣、新棉褲。可是這個極其普通的願望卻難以實現。1953年5月,我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竹根鎮上一個工人家庭裡。爸爸媽媽養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我父母的收入雖然穩定,但只能維持全家人的簡樸生活。在我小時候,因當時物資匱乏,很多種生活用品都實行計劃供應。如果縫制棉衣,除了需要鈔票,還需要“布票”和“棉花票”,且發給居民的票證數量有限。因此,我們家與其他許多家庭一樣,在穿衣問題上奉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准則”,再加上我父母的子女眾多,一件衣服,首先是給大哥穿,然後大哥個頭長高大不能再穿了,就將衣服下放給二哥,二哥穿不了,再下放給我。因此小時候,我所穿的衣服,包括棉衣、棉褲均是哥哥們下放給我的。自然,破舊板結的棉衣、棉褲,保溫功能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渴望新棉衣褲就成為我兒時的最大渴望了。在我8歲那年,我的大哥技校畢業後參加了工作。當年的11月份,他將自己積攢的一筆錢,連同他從朋友那裡“調劑”來的布票和棉花票交給了我們的媽媽,請媽媽給我置辦棉衣棉褲,並說“一定要讓小弟穿上新棉衣新棉褲”……當我穿上這身新棉衣新棉褲時,感覺非常溫暖,非常幸福。
現時,人們用暖氣、空調、電熱爐、電熱水袋、電熱毯等抵御寒冬,創造溫暖生活。可惜在小時候,我們這裡還沒有上述御寒電器,就連暖氣也沒有。那時候,在我們的家鄉,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生火爐烤火取暖。在普通百姓家庭裡,柴禾或煤炭是生火做飯的能源,決不可能用來烤火御寒,因為花不起那個錢(固然,在過春節時,有的普通百姓家庭也會烤火取暖,營造溫暖新年,但這畢竟只有那麼幾天的時間)。當然,勤勞智慧的家鄉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御寒取暖好方法。如,將廚房煮飯燃燒柴禾後形成的尚在火紅發熱的木炭和熱灰,用小鏟裝進用陶盆和竹編做成的“烘籠”裡,再蓋上厚布單,就可烘手取暖了,這是老人和小孩的寒冬最愛。再如,將醫院裝500克輸液用蒸餾水的廢舊玻璃瓶,裝上開水,塞好橡膠瓶塞,並將其裝進棉布口袋裡,可暖手,可放進被窩曖腳等。我們家和我都曾用上述方法御寒取暖,效果很好。
小時候,我與許多同齡小伙伴一樣,蹦蹦跳跳,愛好運動。尤其是在語文課上閱讀了《紅鼻子哥哥和藍鼻子弟弟》的童話故事,懂得了體育與勞動是鍛煉身體,抵御寒冷的“利器”以後,我們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就更加高漲了。課余時間,女生踢毽子、跳繩、跳橡皮筋熱火朝天;男生滾鐵環、打籃球、抽陀縲等興高采烈。固然,“正規籃球”價格高昂,我們只能購買價格低廉的“兒童皮球”。在鐵匠鋪裡購買鐵環,需要一元錢,這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一筆“巨款”。窮則思變:有的同學將家裡箍木桶用的廢舊“鐵箍”當作鐵環來滾,竟然完美無缺。我在修自行車的表叔那裡,找到了一個廢舊鋼圈作為“鐵環”,玩起來非常帶勁,令人欣喜。當然,如果能夠自己動手制作玩具,我們則樂意為之。我就曾多次制作過陀縲、空竹等,玩起來特別自豪。至於跑步、蛙跳、擠油渣等徒手項目,我們也“喜聞樂見”。特別是玩“擠油渣”時,小伙伴們背靠牆壁一字排開,從兩側使勁兒往中間擠,當因擁擠而被“擠出”隊伍的人,則從隊伍的左邊或右邊重新加入擠油渣的隊伍。大家一邊擠,一邊還喊著“嗨呵——嗨呵——”的號子。時至今日,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和小伙伴們擠油渣時人聲鼎沸,歡暢淋漓的情景。
的確,兒時御寒取暖的記憶裡既充滿了酸甜苦辣,同時也飽含樂觀向上精神,豐富和溫暖了人生,激勵我們向善向上,努力奮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