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8 12:29:13瀏覽1750|回應5|推薦40 |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廖玉蕙以「從開口到閉嘴」為題,於本月九日發表在聯合報名人堂的一篇文章,可說是「去中國化」的標準傑作。她從建立學生的思想體系,說到教科書選文,其中有一段使人極震驚!她說;『…..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審查軍中教科書的經驗,第一篇《申包胥哭秦廷》,第二篇《梅臺思親》,第三篇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完全是失敗主義的再現,彷彿告訴軍中袍澤愛國的結果就是犧牲,人生最大的榮譽就是進忠烈祠!怎不教年輕人閱之卻步?社會的變化一日千里,我們的教科書得趕緊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們姑不論《申包胥哭秦廷》這篇史記故事的歷史意義,與先總統 林覺民 烈士(1887-1911)。字意洞,閩侯人。十四歲進福建高等學堂,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一九一一年春獲知同盟會將在廣州起義,就離開日本到香港,幫助黃興。三二九之役,林覺民和黃興等同志一百七十餘人進攻兩廣總督府,在戰鬥中被子彈射中大腿,為清兵所獲。林覺民被捕後,滿清官吏審問他,他不但不畏懼,反而勸告滿清官吏要洗心革面,獻身為國。林覺民被關了幾天,滴水不進,滿清官吏判他死刑,死時年僅二十五歲。 林覺民烈士於三二九之役起義前,寫給妻子的訣別書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我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具告,我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重圓?則較死尤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吾今日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兩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汝旁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愛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乎!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幾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我,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以上林覺民與妻的訣別書,是用文言文所寫流暢無比,凡有中學程度的人都能看得懂。由此可知,今天大家所討論有關國文文言與白話文的比率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如何能將心中的情意,真誠地表達出來激起人們的共鳴。 林覺民烈士是以「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將愛妻子家庭之心、推廣到愛國家愛同胞。他之所以有如此遠大的抱負並非偶然,因他是三民主義革命的信徒;民國十年十二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抵桂林晉謁 國父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