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名藝術家李叔同,三十九歲落髮為僧,法號弘一,世人尊稱弘一大師。
六十三歲圓寂,臨終前幾天親書「悲欣交集見觀經」,
及贈友人詩:「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荼毘時放異彩,得舍利子。
弘一大師提示「見《觀經》」,以明「悲欣交集」。
《觀經》,即《觀無量壽佛經》,為《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簡稱,也稱《十六觀經》,第十觀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
我們可以依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修習止觀: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為空相情境,身心感受以「欣」形容;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與諸眾生一同悲仰,是「悲」。
大師「悲欣交集」的臨終心境,即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證得空相,進而大悲心起、同體大悲,具足般若,亦如《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天心月圓」的「月圓」,是形容「十方圓明」;
「天心」形容心境寬廣,無邊無際,「天心月圓」是空相心境,是「欣」;
大「悲」照耀心田,情境生機盎然,如「華枝春滿」。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與「悲欣交集」義同,即入三摩地。
大師圓寂時,清癯臉龐並無病容,神態自若,線條如素描,
正如《般若心經》所述: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摘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