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 春節不應成為台灣人苦日子的開始
2009/01/27 10:25:06瀏覽309|回應0|推薦0

春節不應成為台灣人苦日子的開始

農曆春節將至,這恐怕是台灣經濟社會史上,國人難以快樂過年人數最多的一個年關。就在過年前夕,官方發表統計,台灣失業人數近五十五萬人,是有就業調查以來最高;如果把「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及「一週工時低於十六小時」等隱藏性失業計入,實際失業人數超過八十萬。就業者常為家庭生計的來源,一人失業,家人必受衝擊。同時,一項全球調查指台灣有四十四.一%民眾擔心失業,比率之高,在國際排名第四;加上一年來我國實質薪資下降至少三%,有工作的人收入不增反減,又唯恐飯碗不保,過年當然也不會快樂。新竹市一個基金會日前發放白米,排隊民眾竟長達一公里,正是升斗小民經濟困頓、年關難過的具體寫照。


如果失業與薪資減少只是短暫的,尚不足為慮。但是,觀察總體經濟一連串指標,令人對年後前景難以樂觀。同樣是官方數據,上月外銷訂單與工業生產都減少三分之一,進出口金額則下降逾四成,降幅均為歷年所僅見。正因如此,外國研究機構普遍對今年台灣經濟悲觀看待,負成長甚至會超過三%;即使一向樂觀的台灣經濟研究院,日昨也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達三.二二個百分點,從四.一一%降至為○.八九%。


面對經濟民生如此嚴厲挑戰,馬政府顯然不願實事求是,也無能力挽狂瀾。一星期前發放的消費券,是這個無能政府「有步想到無步」,繼寄希望於中國的惡整之後,試圖振興台灣經濟的又一招。於是,儘管連最起碼的發放工作都出錯,馬政府連日來加緊宣傳,宣稱其發放率逾九成,高於選舉投票率,已獲國際媒體矚目,如其成效不錯,將考慮評估再次發放云云。在我們看來,對消費券炮製樂觀氣氛,不僅無助實質提振經濟,反而在當前亟須嚴肅面對的艱難大局中,自我催眠,貽誤振衰起敝所應有的扎實工作。


馬政府於消費券發行數日,即刻意放出其成效已經彰顯的訊息。有財經首長指消費券「效果滿神奇的」,商家明顯感受買氣回春,消費市場「充滿朝氣」;還有的官員宣稱,消費券乘數效應可達一.六倍,提振全年經濟成長率一個百分點。這真是吹牛不打草稿的典型官話,禁不起事實的檢驗。根據一項市場抽樣調查,上班族有五成三因消費券而提高過年支出預算,平均較去年提高三千零八十元,其中超過三千六百元消費券金額的,只有十四.五%。

換言之,絕大多數上班族即使增加過年支出,金額仍少於消費券額度,消費券並沒有帶動額外增加民間消費的作用,則官方所謂乘數效應一.六倍之說,顯屬膨風,實情恐怕是故意把春節必有的買氣,當作消費券效益加以誇大。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機構惠譽信評以發行消費券等措施惡化台灣財政,調降新台幣債券評等展望至「負向」;對於試圖以消費券製造經濟假象的馬政府,不啻當頭棒喝。

消費券是馬政府花拳繡腿的最新一招。如果只是政府撒錢,即可救經濟,公眾還需要政府嗎?從選前提出六三三空頭支票,到發放消費券的浮誇不實,在在凸顯馬政府不但對當前經濟挑戰幾近束手無策,沒有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腦筋與能力,還不惜製造假象以自欺欺人。有執政團隊如此,年關不是經濟困境的結束,春節反而可能是人民苦日子的開始,台灣人民不應坐視。

消費券所圖的,無非以政府舉債八百五十多億元,發放全民,以刺激消費,進而活絡整體經濟。政府發錢,當然有利拉升經濟成長,因為政府支出本為衡量經濟成長或國民所得變動的一項。從而,消費券的成敗,應視其所能刺激產生的額外消費多寡;如果消費券只是取代公眾原本計畫的支出,甚至因拒領、不用或兌換現金,消費券的發行就目標而言,都不算成功。其次,因消費券所帶來的消費對象,也必須是台灣產製或提供,否則買了外國產品,尤其是中國以價格取勝的產品,只是為人作嫁,提振了別人的經濟,對我國經濟振興,實質幫助不大。就此而言,消費券的效應可能等於一或小於一,只有其乘數效應大於一,才算得上成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isa37&aid=259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