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命通會》卷二:4. 十干分配天文
2009/07/19 02:34:13瀏覽1459|回應0|推薦1

4 十干分配天文

【甲木】為「雷」。
雷者,陽氣之噓也,甲木屬陽,故取象于雷焉。
稽諸月令,仲春之月,雷乃發聲,甲木旺,即其驗也,
況雷奮於地,木生於地,其理又無不同者。
《邵子》云:『地逢雷處見天根。
陽木之生,孰非天根之動為之乎?
是【甲木】至【申】而遂絕,以雷聲至申而漸收也。

凡命屬甲日,主喜值春天,或類象,或趨乾,或遙巳,或拱貴,俱大吉;
運不喜西方。經云:木在春生,處世安然,必壽。

【乙木】為「風」。
【乙木】長生在【午】,敗在【巳】。
在【午】而生者,蓋【乙】為山林活木,至夏來而暢茂,詩所謂「千章夏木青」是也;
其敗【巳】云何?【巳】乃巽地,巽為風,木盛風生也,
風生於木而反摧木,猶之火生於木而反焚木,其取敗也固宜,
所謂「乙木為風」者,木其所自生云爾。

如人【乙】日建生者,在秋令大吉,秋令金旺,乙木能化能從,而盤根錯節,非利器無所裁成;
逢【亥】必死,其落葉歸根之時耶?

【丙火】為「日」。
《說卦傳》曰:『離為火、為日』,
日與火皆文明之象,是以丙火為日之名不易焉。
太陽朝出而夕入,陽火寅生而酉死,而又何異乎?
《萬騏真寶賦》以丙日丑時為日出地上之格,有旨哉、有旨哉。

凡六丙生冬夏,不如春秋,
春日有暄萬物之功,秋陽有燥萬物之用,冬則陰晦,夏則炎蒸,宜細堆之。

【丁火】為「星」。
丙火死、而丁火遂從生焉,在天之日薄而星迴也。
類如是,星象唯入夜故燦爛,陰火唯近晦故輝煌,丁不謂之星而何?
《真寶賦》云:『陰火時亥,富貴悠悠。
解者以此為財官印之三奇,亦可矣,
豈知【亥】在北方,是為天門,又星拱北之說乎?

凡丁日生人喜遇夜,喜遇秋,如星光之得時也;
又喜行身弱地,如石?所藏屬丁火,石雖在水,即時取擊,亦自有火;
其【丁巳】一日,多剋父兄妻子,蓋財忌比劫,兄屈弟下,巳中有戊土,傷官也。

【戊土】為「霞」。
土無專氣,依火而生,霞無定體,借日以現,知【丙火】之為日,則知【戊土】之為霞矣。
是霞者,日之餘也,日盡而霞將滅沒,火熄則土無生意,故謂之霞也。
大撓氐演納音五行象,以【戊午】為「天上火」,意蓋如此。

如戊土日主,愛四柱帶水,則為上格,霞水相輝而成文彩也;
更喜年月干見【癸】,【癸】則為雨,雨後霞現而睹文明也。

【己土】為「雲」。
己土生居【酉】,酉,兌方也,其象為澤。
先正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然則雲者,山澤之氣也,己雖屬土,以此論之,則其謂之云也亦宜。
故甲己合而化土,其氣上升而雲施;雲雷交而作雨,其澤下究而土潤。此造化之至妙者與!

凡身主屬己土,貴坐【酉】,貴春生,貴見印;
坐【亥】者、不可見【乙木】,雲升天遇風,則狼籍而不禁也。

【庚金】為「月」。
庚乃酉方陽金,何以知其配月乎?
曰:五行之有庚,猶四時之有月也;
庚不待秋而長生,然必秋而始盛;月不待秋而後月,然必秋而益明。
以色言,月固白也,其色同矣;
以氣言,金生水也,潮應月也,其氣同矣。
古甲子以庚為上章,見其與日平明也。
經云:『金沈在子。』見其與月沈波也;
三日,月見庚方,見月初生、與庚同位也,故曰庚金為月。

如人庚日生者,四柱有【乙、己】字出,謂之「月白風清」,秋為上,冬次之,春夏無取。

【辛金】為「霜」。
八月,辛金建祿之地,是月也天氣肅殺,白露為霜,草木黃落而衰,
故五行陰木絕在此地,若木經斧斤之斬伐,未有所生焉者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嚴霜以時殺草木,揆之天道,參之人事,信乎辛金之為霜矣。
或曰霜常避日,丙與辛合,何也?曰此亦相剋之理也。
火惟剋金,故相合而水斯化,
霜惟避日,故相遇而冰以消,亦為水也,是之取耳。

如辛人坐【卯、未】透乙,大富,
坐【亥】透【丙】則貴。
愛冬生。

【壬水】為「秋露」。
春亦有露,何獨擬之以秋?

春露、雨露既濡之露,
秋露、霜露既降之露也,
露一也,春主生,秋主殺,功用不同有如此,
然吾以壬為秋露也,蓋露屬水,而壬水生於申,水本能生木者,水既然在此而生,木何由於此而絕?
故知壬之為露,秋露也。

如壬日生秋,見丁火最顯,丁為星河,壬為秋露,一洗炎蒸,象緯昭然矣。

【癸水】為「春霖」。
癸水生【卯月】,號曰春霖,蓋陰木得雨而發生也。
然至【申】則死,七、八月多乾旱也。
且【卯】前一位是【辰】,【辰】、龍宮也,卯近龍宮而水生,龍一奮遂化為雨焉;
【卯】為雷門,雷一震而龍必興焉,觀此則【癸水】其春霖矣。

如【癸卯】日透出【己】字者,有雲行雨施之象,其人必有經濟才也。
春夏吉,秋冬不吉。
詩曰:『
癸日生逢己巳鄉,煞星須要木來降,
雖然名利升高顯,爭奈平生壽不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jaVu&aid=314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