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2 10:54:38瀏覽288|回應0|推薦0 | |
第十六屆全國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文學與視覺藝術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國立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會議地點:宜蘭市國立宜蘭大學人文暨管理學院 會議日期: 一抹憂鬱的魂魄: 《純真年代》文學意象與視覺藝術的再現 美國小說家伊迪詩•華顿(Edith Wharton)的作品以細膩的心理刻劃及精緻語言著稱,其中《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是她最知名的作品,該作品使得華頓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獎的女作家。一九九三年美國導演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將其改編成電影,這部以紐約貴族世家為主題的小說,因為電影的翻拍,再度引起學界重讀華頓小說的風潮,相關的論述雖不少,但對於小說與電影跨領域的精神分析研究,卻鮮有人問津。本論文擬以華顿《純真年代》小說及史科西斯的改編電影為探討的主要文本,並輔以法國理論家克利思蒂娃探討「憂鬱」之精神分析理論,來檢視華頓的小說及改編電影中所呈現十九世紀末舊紐約上流社會繁文縟節的傳統風俗如何箝制男主角鈕男(Newland)對於婚姻及愛情的看法,並分析鈕男在當時拜金的社會如何被物化及排斥,而陷入愛情與婚姻兩難的處境。 本文擬藉由釐清精神分析中「憂鬱」的脈絡,來探究作者與導演如何以不同的意識型態,塑造主要角色不同的精神特質及其與文化主體的關聯。克莉思蒂娃所探討的「憂鬱」議題,以前伊底帕斯時期為源頭,該時期與主體形成所須經歷的分裂、排拒、恐懼等情緒息息相關,徘徊於「象徵界」與「符號界」的中介地帶,常與陰性語言和「母親」相連。「憂鬱」起源於原初壓抑,透過壓抑、否認、排斥等過程,瓦解主體的語言邏輯,陷入那無法被象徵界所辨識的流動空間中,而無法回返至正常社會。本論文將藉由分析史科西斯《純真年代》的「序幕花景」、「歌劇浮士德」、「抽象畫」、「結婚照」等充滿文學意象的場景,點出紐男、愛倫、與玫三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憂鬱戀情,並藉此對比討論華頓在小說中如何透過鈕男的觀點來解析內在壓抑的情慾世界、婚姻交易、主體建構等主題。窮其一生,鈕男無法跟摯愛愛倫相守,因而抑鬱寡歡,實源自所置身紐約上流社會的兩種相互矛盾的文化主體:一種父系社會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與母系體系的符號界的衝突。這種內在需求與外在社會要求相互牴觸的精神分裂式語言與影像的探討,是本研究的軸心。 關鍵字:憂鬱、象徵界、符號界、原初壓抑、失符號症 論文摘要寄出:2008年2月22日 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辦公室(專屬信箱:english962@gmail.com) 論文摘要截止收件:2008年3月20日 寄 出 接 受 通 知:2008年4月15日前 論文全稿截止日: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