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1
十二年國教首屆--教育,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實?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2014/04/27 19:08:36

103年5月17、18,全台灣國中生將進行首屆國中教育會考,根據教育部所公布的資料與計分方式, 許多人都表示贊同。其原因不外乎「學習過程更為多元快樂」、「進路很廣,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用再為了考試疲於奔命」。但是美化包裝政策之下,事實到底是什麼? 我們台灣的教育制度與價值到底如何追求,恐怕不是近期能夠決定,也不是單看某個角度就能明白的。筆者將在下文,以客觀的角度來進行各方面的分析。

教育會考制度革新,計分寬鬆無學習壓力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教育部規劃103 年75%的學生能免試入學,另0-25%的學生透過特色招生之甄選入學(術科測驗)及考試分發入學(學科測驗)進入高中職及五專。在這樣的升學機制下,若缺乏一個普及性的學力檢定機制,則難以追蹤及瞭解103 年後國中畢業生學力狀況,因此有必要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來源自教育部)

政府的方針明顯指出,教育會考只是能力上的檢定,並非像是基測一樣題題計較、PR值黑白分明。根據筆者了解,基測的計分方式與會考有著頗大的差別。

基測時代經過一次、二次的改革,北北基試辦與高分低就問題,簡單來說大致上考國英數社自作文。題型為中偏易,以量尺分數為參照,以答對題數換算量尺分數,一科目60分(一級分2分)並以PR值作為入學方式,意即和100人競爭能勝出幾人。而填志願的方式基本上不影響成績,依照公布的最低錄取標準,只要考得高分(滿分412)便能進入對應高中。

而免試入學則分三大領域計分,各縣市有各縣市的施辦法則,這邊筆者不多說。但90分滿分中,60分為基本分數人人皆可拿,剩餘的30分教育會考分數才是關鍵。這三十分裡,以標準參照為原則,每科皆為六分,分有ABC三等級及++、+等標示。若是想進入好學校則必須考出30分滿分及作文六級分,才能進入理想高中。

綜合來看,教育會考以及基測只是體制上的差別,若要說是無學習壓力,筆者認為還遙不可及。

外界若未深入了解,恐怕會被表象蒙蔽

就筆者了解,國中學生從八升九暑假便開始複習。從挑選衝刺補習班、買複習講義、題本練習、學校訂購的練習卷,暑假之中的半數,都拿來作為「輔導學習」。到了九年級,更是要參加學校「半強迫式的第九節留校與晚自習」,經常要9點才能下課,甚至比父母下班時間還晚。從以前基測時代就開始的現象,到現在依然如此,從未見到一絲一毫的改變。甚至筆者更驚訝的發現,為了因應教育會考加考的英聽和數學非選題,有的學校更是將留校課輔的年級提早為七下;還為了特色招生做準備,有的學校更加開了「特色資優課程」,使得學生的自由時間縮短、適性發展更是遑論;甚至,因為作文的比重加重(可參考比序辦法)補習班的人數不減反增,達到了恰好相反的結果。

在各校所公布的會考名額中,筆者觀察到了三個不同的世界。

第一世界是快樂的。因為會考多元入學方式提供了他們職校與五專的發展方向,以技優、競賽、會考分發方式入學,他們有著更寬廣的路如體育班、高職課程。這著實是比以前基測方式寬鬆許多,也鼓勵了國內職校五專的技能課程蓬勃發展,為筆者所讚賞的部分。

第二世界,由一群立志想進入前三志願的學生所組成。他們早已看穿現實,比許多愚昧的大人更早認清楚一件事: 想在會考就進入明星高中、比登天還難! 以數據來看,免試入學開放的門檻,第一志願必須在男/女排名中拿到前300名,前三志願要性別排名第1500前。反觀特色招生的名額則放寬到2000至3000名,有明顯落差。就頂尖學校而言,會考取勝又比基測難上許多。

第三世界的人,占了多數。他們既不想念職校,也沒有前三志願的實力,被卡在中層。這樣的結果是「努力讀也沒辦法有6分,學習動機比以前薄弱許多。」

如果你是其中一個經常鼓勵孩子、希望他可以找到自己所愛的家長,你真的要開始關心台灣的教育了。

亞洲教育通病是否能深入改革?

不只是亞洲各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及韓國在研究此一問題,連美國等西方國家都開始關注。以下是[時代]評論:

然而,這樣的改變不僅沒能讓亞洲的父母們放心,反而讓他們更加的擔憂。在日本,有很大部分的父母親們對yutori kyoiku(輕鬆教育)採取一種懷疑的態度。假如說,亞洲地區的教育是需要改變的,其所衝擊到的應該就是人們內心中的天人交戰。新經濟理念要的是有創造力、能馬上融入快速變遷環境的企事業人才,而不是只在傳統產業中野心勃勃的乖乖牌,而教育改革也只有當亞洲的父母們都已清楚明瞭這種趨勢之後才有辦法落實的。

中華文化奠基的基礎,無庸置疑的文人經過科舉選拔任官,創造了許多人才和奉獻,但這是我們現在需要的嗎? 考試,每個國家都有,也都拿來作為入學成績;但是筆者所看到的昰歐美各教育體系中,考試所佔的比例少之又少,以成績來做分流,更是比亞洲晚了許多年級。

考試是制度,驅動制度的則是背後所無法動搖的觀念。

歷經多次教改的台灣,從聯考到九年一貫、基測、一綱多本、到會考十二年國教,其中還曾嘗試建構式數學等離譜事端,每每改革的結果便是一再重複回到原點,只有一個原因: 老師沒有改變教法、課程沒有重編、觀念還深在每個家長的心中。

國教漏洞多,喊話聲浪來自?

前幾天看到李家同教授公開的說明國教缺失,筆者一方面高興,一方面不禁質疑之前法案的制訂,我們邀請了什麼人來聽、來修改,都快上路卻仍然有多處疑慮。看到這裡,你可能會開始思考,我們的改革真的是紙張條文能改變的嗎?

筆者三思之後,在這裡告訴讀者,我就是今年國教首屆,15歲的國三生。

如果你有力量,有信念,就不該理會太多,不要只會抱怨政府,要增加知識水準,不要說「台灣未來靠年輕人了」。當你們這麼想的時候,多的是夢想被扼殺了。

淺見止於此,有任何意見請回複。

 

 

 

 

 

 

 

最新創作
十二年國教首屆--教育,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實?
2014/04/27 19:08:36 |瀏覽 5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精選創作
十二年國教首屆--教育,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實?
2014/04/27 19:08:36 |瀏覽 5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