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2 14:18:03瀏覽21106|回應49|推薦148 | |
如果還有一絲絲的猶豫,奉勸就千萬不要移民中國大陸,人類移民史上、從來血淚斑斕,過了臺灣海峽,西行大陸,儘管只呎天涯、更可能是一條風蕭蕭兮易水寒的不歸之路。所謂大膽西進,豪邁或許有之,恐怕只適用於少數真正有實力的大企業,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主、或者打工族來說,還是比較戰戰兢兢一點的好。 我是1996/04/30身不由己移民到上海的,前後一晃,曾經就是十幾個年頭,一切乏善可陳.先後在二、三家外資企業打過工,一直覺得水土不服,倒是因利乘便走訪過許多省市,在近距離“見證”過大陸改革開放關鍵年代,對於中國市場、以及市場以外的中國,難免產生一些偏見,或許說是定見,對於臺灣有意西進的中小企業主、以及對大陸存在幻想的新興打工一族,也許可以幫忙少走一些冤枉路、也少交一些學費。 從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後期開始,經過好幾波西進熱潮,現在還在大陸打拼的台灣人,大體上可以分成六類:台商、台幹、台生、台勞、台眷、台流(無業遊民),這些長住大陸的台灣人,估計至少在一百五十萬以上,每年奔波兩岸至少六百萬人次.這麼多精壯的台灣人,外流到中國大陸,賺到人民幣的固然大有人在,泡沫化的更是不計其數,但是不論如何,除了有形的資金、人才,這些人無償奉獻給中國大陸的智慧、經驗卻都是無價的.中國大陸現在號稱對台灣讓利,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奇怪的是台灣人竟然居之無疑,才叫做賠了夫人又折兵. 上海台商圈子有個說法,1994年以前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如果沒有賺到錢,原因只有兩個,不是無能,就是無行.無能是指不能適應大陸市場環境,無行則是不務正業、私徳有虧.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初期,大陸市場一片空白,任君揮灑,中央電視台一台獨大,每天晚上十億人民收看,廣告一響,黃金萬兩!同樣這段時期所成就的中國富豪,檢視賺取所謂第一桶金的過程,如果不是傷天害理,難免公然違法亂紀.這是大實話,估計沒人敢對號入座.中國在追求“致富”的過程中,暴露了太多的貧乏.只是那種冒險家樂園一夕暴富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返. 時序今日,除非為非作歹,海撈一票走人,已經不敷實際.如果非去大陸不可,就別打算回頭,想要落地生根,更不要有過客心態,不過即使對於臺灣人來說,大陸似乎還是一個人既不親、土也不親的地方,同文同種的迷思,容易使人錯把他鄉當故鄉,如果多用點心,你慢慢會發現一切仿佛似曾相似,事實上卻大都似是而非.我在美國“混”過多年,從來沒有像在大陸這麼被“見外”過,對我來說,中國似乎比美國還要外國。事實上台商在大陸是被比照外商待遇,而臺胞證不也就是另外一本護照,儘管經過三十多年血淚征戰,臺灣人在大陸畢竟還只是被歸類為一個少數的特殊群族。 在大陸做生意,基本上是黨官商三結合.政策多變,不可預測.各級政府官員權力極大而又不受節制,做生意要仰人鼻息毫無抗衡機會.隱藏成本極高,不可預見的風險更大.人工成本,物料成本這幾年來不斷的在三級跳,政府把社會福利橫蠻的轉嫁到私人企業身上,大陸商人刻意規避,台灣商人只有照單全收. 即使開家小店,首先居委會、派出所這兩間土地廟就得上好高香,安分守己在大陸是遠遠不夠混的,您不找麻煩,麻煩絕對會來找您.管事的婆婆很多,工商、稅務、城管、消防、衛生重重節制,台灣是個官不聊生的刁民樂園,官員挨罵是家常便飯,大陸那怕一個芝麻綠豆小官,那個官威,總是擺的十足,就算是個看門的,見到路過的小老百姓有不順眼的,也要吆喝一聲,老百姓忍氣吞聲慣了,沒敢吭氣.台灣人不服氣,準保吃不完兜著走. 更有甚者,這是一個沒有誠信的社會.一切向錢看齊,親子之間照樣唯錢是問.法律只是具文,道德就是笑貧不笑娼.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文化年齡卻只有三、四十歲,舊的被大革命掉了,新的還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中. 有家眷的,寧可辛苦一點,兩頭跑吧,大陸的教育會讓你的下一代成為陌生人,小孩子一旦適應大陸生活,很難回到外面的文明世界. 相對來說,大陸依然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訊息很慢,而且經過嚴格篩選,最近幾年網路成為一條新的訊息高速公路,但是很多臺灣跟國外的網站還是會遭到封殺,在那兒呆得太久,人會變“傻”而不自覺.在這裡特地要衷心感謝發明翻牆軟件的天才,曾經解了不少鄉愁。 真的決定去大陸,要有意識的保留、並且經營原先在臺灣、或者海外的人脈,以保留盡可能多對外交通的管道,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也多一條去路、甚至退路,臺灣人所僅有、但在快速消逝的優勢是見識相對比較寬廣,入境問俗之餘,要刻意避免被“同化”得太快,個人競爭力也相應遞減。好奇心,新鮮感已經都不存在,縱使外來的和尚會唸經,經唸完了和尚立刻還是得走人! 節奏太慢,是我很不能習慣的一件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真來大陸,想做點事,這就不僅只是一種狀況,一種現象,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一種思想模式。經過五、六十年唯物論浸淫,心靈飽受蹂躪之餘,對於這份意識形態所造成的無奈,外來的人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比起你我、那裡人的資質絕對不差,卻是一大幫子的“different animal – 抱歉,中文沒有同義詞”,勉強可以翻譯成、“另類”、“異類”、“非我族類”,當然,反之亦然,大陸人看我們更是異類,不可能以你喜歡的方式做事,除非一廂情願,而你由於被貼上了外商的標籤,恐怕永遠不會是真正的圈內人。 外商、當然包括我臺灣同胞,在大陸是沒有快捷方式走的。“一切合資、合作都是手段,目的只有一個:發展國營企業”,這是上海日化集團以前一個老總在電視上斬釘截鐵的公開談話。 不要迷信“人際關係”,“好康A”絕對輪不到臺灣人。我很欣賞統一企業在大陸的作法,穩紮穩打,以戰養戰,其它的臺灣人,厚、重、篤、實、不如統一企業,只好多吃“小”而“美”霜淇淋,輕、薄、短、小,原來如此。 臺灣人比規模、比制度、“好”不過西方人,比精明、比刁鑽、“壞”不過香港人,所以你會聽到很多“大陸傳奇”,事實上是“臺灣傳奇”。習慣於單打獨闘的臺灣人在大陸的形象 – 如果還有的話,很像當年在國際上出盡洋相的日本觀光客,窮的近乎卑劣,有點錢的嘛、卻老叫人看不起,基本上都像是“玻璃窗裡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絕對沒有出路。這些年來在那裡收多了爛攤子,覺得自己都有點“面目可憎”起來。 “專業”也很重要,沒有道理臺灣人一到大陸就變的無所不能。不會再有第二個“康師傅”奇跡。要講財大氣粗,臺灣人肯定是比不過大陸上的“大款”,要講搞七捻三,臺灣人瞪乎其後大陸上的“倒爺”,不說官威、僚氣、特權、關係,臺灣人的“優勢”只有回歸基本,回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勤、儉、打、拼 ”– 這四個字要用臺灣話念才傳神。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