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7 14:51:47瀏覽737|回應0|推薦0 | |
(福建有緣拳社一期入室弟子劉世和2013年5月敬撰於福州) 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有明師(明理、肯教、會教),更離不開明師的創新。楊氏嫡傳鄭子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燦明珠,其弘揚同樣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明師不懈地傳承和創新。 鄭子太極拳屬楊氏嫡傳一脈,為民國永嘉(溫州)鄭曼青所創。鄭曼青先生是宋美齡的國畫老師,也是曠代草聖于右任的至交好友,其詩、書、畫、醫、拳樣樣精絕,當時被譽稱為“五絕老人”。其太極拳師承楊澄甫大師,理論造詣甚深,太極功夫卓絕,曾力克美英拳王,輕贏西點武術教官,並應邀在聯合國表演,享譽海內外。抗戰期間,鄭氏應邀任湖南國術館長,為便於傳授教學,刪減老架複式,擷取楊氏精要,自編37式簡易套路。嗣經陳微明老師作序稱道,吳稚暉、于右任等先生正名題辭,定名為“鄭子太極拳”。 謝昭隆恩師是鄭曼青大師得意真傳弟子干嘯洲老師的學生,也是楊氏第六代、鄭子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恩師于1987年拜師干嘯洲師爺,並追隨其整整十年,終日勤學苦練,拳藝不斷精進,功力日漸深厚,於理論和實踐都在傳承中有所創新發展。1999年7月在台北成立鄭子太極拳(台灣)有緣拳社,2011年1月發起成立台北市有緣鄭子太極拳協會,推廣鄭子太極拳術及理念,並著《鄭子太極拳示範教材》。2008年9月恩師將鄭子太極拳正式傳入福建,在廈門舉辦第一期拜師儀式。2009年1月,又在福州成立鄭子太極拳福建有緣拳社,並先後在莆田、南平、龍岩等地設立分社,目前入室弟子近70人,習練者已逾400多人。 筆者自2008年始跟從謝昭隆恩師學習鄭子太極拳,經常會發現恩師在教拳過程中,不時會有一些獨到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就像在灑滿陽光的沙灘上,不經意間會有一顆顆熤熤閃光的珍珠。這些理念和內容,既源于鄭曼青太師爺著述又不盡相同,卻與古代太極拳經拳論絲絲吻合,於是很早便萌發了寫一篇文章的衝動。幾次每欲提筆,卻又感到不知從何下手。四年多過去了,隨著自己學習的深入和感悟,漸漸地這些散落的珍珠連成了串串,心中也慢慢地有了個輪廓。去年底向恩師彙報了這些想法,得到了認可和鼓勵。今年正月恩師來閩,就相關問題作了請教,再次得到恩師的指教。本著推廣弘揚鄭子太極拳之宗旨,冒昧就恩師于鄭子太極拳思想理念、內容體系及教學方法的一些傳承和創新向大家作個介紹。由於自己才識薄陋,功力疏淺,定有許多不全不當不確之處,還請各位同好不吝賜教。 壹、關於鄭子太極拳思想理念的傳承與創新 太極拳拳理在太極體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正所謂學拳須先明理。許多人練太極拳之所以彷徨歧路或進益緩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忽視或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太極拳究其文化根源,源于《易經》,主道家一脈,旁及儒、釋、醫、武等;究其科學根源,則與現代物理原理吻合也。拳經說“一層功夫一層體悟”,李雅軒大師曾言“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術”,鄭曼青太師爺也常提到,太極拳不是練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足見太極拳理之重要。謝昭隆恩師亦常說“太極拳是思想拳”,並且非常重視太極拳理的學習和應用,在恩師近三十年習練和教學生涯中,提出了許多富有見地的思想理念,有的是對古代拳經拳論的特別突出和強調,有的是對鄭子太極拳的精要把握和傳承,還有的則是他多年實踐的獨到理解和創新。 一是特別地強調拳經拳論。謝昭隆恩師經常教誨,太極拳不同於一般武術,有著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內涵。又提到,學習太極拳要有三個條件,“明師、擇理、有恆”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把拳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來強調(詳見拙文《學習楊氏鄭子太極拳心得:明師、擇理、有恆》)。還說,太極拳正不正宗,不在於自己如何標榜,關鍵要看它與古代拳經拳論是否相符合,特別與張三丰、王宗岳拳論是否相一致。鄭子太極拳之所以能以“正宗、易學、實用”而著稱於世,不僅僅是因為其師承很正宗,更重要的還是其拳理、招式和習練方法,與古代拳論無一不相符。在教學過程中,恩師經常強調“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要求任何一個動作,實要實透,虛要虛空,做到隨時能夠起腳而腰胯與上身紋絲不動,隨時能夠虛實轉換接地發勁而人所不察;經常強調“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要求任何一個動作,體動手動呼吸動,體停手停呼吸停,一動俱動一停俱停;經常強調“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無論行拳、推手、散手,體動手才動,既便是吃飯夾菜、關開門或打麻將,也不能僅僅用手臂去伸縮,而是要試著用身體的進退旋轉帶動手臂去完成相應動作。 謝昭隆恩師經常強調“主宰於腰”,點破拳論裡所提的腰,實際上有三個含義,一則指左右之腰,為現代生理學之腰部;二則指小腹丹田,為人體重心之所在;再則指胯,胯為人體軸心之所在,上承身體圓柱體,下聯接地雙腿腳,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腰胯有左右平移、有前後平移、有上下沉起、有左右旋轉,胯真正鬆開靈活了,上身才能做到真松,下身才能做到真沉,沉了才能接地發勁,等等。這些真知灼見,與古代太極拳論都是非常相符的。此外,恩師還完整繼承了鄭曼青太師爺所獨創的鄭子太極拳理念,如經常強調“曼髯三寶”,即「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要求以此作為習練鄭子太極拳的最高準則;經常強調美人手,要求行拳時五指不張不併腕部豎直,靜心體會兩掌與空氣摩蕩酥麻舒坦之感覺;經常強調陸地游泳,要求練基本功和盤拳架時視空氣如水般之有浮力和阻力,久之全身自然放鬆通體松空靈妙之感覺,等等。 二是特別強調力學原理。鄭曼青太師爺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專闢一章《勁與物理》,深入闡釋了太極拳發勁與現代物理學之關係,細緻解讀了太極拳推手效用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太極拳雖導源於哲學,且可證乎科學。”從而把歷來神乎其神的太極發勁,明明白白地用現代物理學原理披露大白於天下,這在太極拳發展史上是一個極其偉大的貢獻。本門臺灣師兄劉尚斌博士亦曾撰文《漫談太極拳發勁的物理原理》(詳見魚太極新浪博客),系統梳理和闡述了鄭太師爺所述太極拳發勁的物理學原理。謝昭隆恩師則全面繼承了鄭曼青太師爺的理論,在教學特別是演示太極發勁過程中,從來不藏私和故弄玄虛,而是按照人體力學和物理學的原理,把太極發勁的道理,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並指導大家如何如理如法地運用。恩師指出,太極拳之所以有立身中正、虛實分明、松腰坐胯、上松下沉、內外三合、一動俱動以及移重心不轉腰胯、轉腰胯不移重心等要求,絕非僅是外觀審美要求,而是太極發勁的必然要求,也即力學原理的內在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練出太極整勁。恩師還指出,天地大太極,人體小太極。人體大太極,丹田小太極。若小腹稱作中丹田,湧泉則可稱為下丹田,兩者都是太極發勁的起動機,皆有主宰身體動作之功用,特別是小腹內小腸神經細胞異常豐富活躍,相當於人體第二大腦,通過直養丹田之意與氣後,日久功深可以自然反應並迅即帶動下盤(腰、腿、跨)之進、退、顧、盼、定等動作。太極拳之前後(如掤勁、擠勁、按勁、採勁等)、左右(如肘勁、靠勁)、上下(如沉勁)之勁,都是先從腳底湧泉發動起來的,所以拳經有“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最後形於手指”之言;太極拳的旋轉之勁,如捋勁、挒勁等則由小腹丹田發動而腰、胯及體的,故《太極十三勢歌》有“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之語。此外,小腹丹田還是整個人體重心所在,體動是因為丹田帶動而動,胯轉是因為丹田內轉而動,拳論裡所說的“手隨腰動”、“步隨身換”,其實質皆是由丹田帶動與主導,其目的都是為保持身體重心之中定與平衡。是故太極拳欲先發勁必先拔根,若重心一動根即被拔,這就是太極拳為什麼強調守中的至深含義,故《張三丰太極拳論》有“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之說。恩師還常說“頭一偏,三十年白練”,為什麼會白練?這與物理學的原理也是完全一致的。 三是特別強調松沉柔靈。《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把太極功夫為分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楊氏太極李雅軒大師將習練太極拳分為僵硬、僵柔、松沉、輕靈、虛無等五個梯次,並對每個梯次作了詳盡描述。鄭曼青太師爺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別程式》則把太極拳運動分為天、地、人三階,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每階又細分三級,合為三階九級之說。謝昭隆恩師平時較少提及鄭子太極拳習練進階,但會經常強調“松沉柔靈”四個字。2010年恩師在接受福建體育健康頻道專題訪談時,曾就“松沉柔靈”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恩師指出,松沉柔靈不僅是鄭子太極拳的總體要求,也是衡量太極功力的一個尺規。松是學習傳統太極拳最重要而且是唯一的門徑,全身從頭至腳每個部位,包括頭、肩、肘、手、胸、背、腰、胯、腹、腿、腳、踝等皆要松之,如此氣才能自然下達湧泉。而沉則是松的結果,松沉了湧泉自然接地,湧泉接地了才能發勁,這是習練鄭子太極拳的第二階段。松沉有了一定基礎後,通過基本功、拳架和推手的反復練習,肢體便會越來越柔軟,是故柔是松沉的體現,反過來能柔自然能松沉,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松沉柔之後的發展,必然是輕靈這個更高的境界(產生聽勁),到此方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也。恩師還強調,松沉柔靈雖然代表不同功夫層次,但每一階段都有松沉柔靈,松沉柔靈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體現,松中有沉,沉中有松,松中有柔,柔中有靈,相互融合、相互進益。靜心揣磨,不論是王宗岳宗師的三個階段,還是李雅軒老師的五個梯次,或是鄭曼青太師爺的三階九級,或是謝昭隆恩師所提的松沉柔靈,其實都是習練太極拳必經的途徑和境界,提法雖各不同,而理則實為一貫也。 四是特別強調隨緣自然。謝昭隆恩師於1999年7月在台北創辦鄭子太極拳(台灣)有緣拳社時,就明確拳社發展要從興趣出發,以“明師、擇理、有恆”三者為基礎,除傳承鄭子太極拳術及觀念外,更強調結緣,以期在鍛煉體魄之外,更能相互砥礪扶持,共同珍惜難得之緣份,所以把拳社命名為“有緣”。恩師特別強調“緣份”兩字,不論是平時言談交流,還是弟子入門拜師,都要詳細闡述有緣之內涵。恩師常說,師徒彼此結識是緣,拜師是緣,學拳是緣,學而中斷是緣,斷而復學亦是緣,一切隨緣便好。又常講道,太極拳講求捨已從人、隨屈就伸、逆來順受、吃虧是福,其實隨緣就是太極拳最突出的性格。學拳要隨緣,相信老師就是最好的隨緣,不要做問題先生,不要做貪多先生,不要做速成先生,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老師練什麼,就跟著練什麼,一切自然而然,自然水到渠成。恩師還強調,太極拳是自然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練拳時也要有隨緣自然的心態,心裡清清靜靜,身體松松柔柔,呼吸自自然然,心態不緊不慢,動作安定徐為,如此才能慢慢步入太極殿堂。恩師常勸導我們,做人做事也要隨緣,平平淡淡,從從容容,不要去管別人的事,不要去管明天的事,也不要去管老天爺的事,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隨順自然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五是特別強調厚德載物。謝昭隆恩師曾經談到,遇到傳統太極要有緣份,入門傳統太極要有明師,學習傳統太極要有悟性,成就傳統太極要有德行。為什麼德行是決定太極能否成就的前提?恩師說,這裡面有很深的含義。《易經》言“德不配位,必有遭殃”,古人講“唯德能行天下”,清華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都把德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金庸十四部武俠小說裡,除了達摩祖師外,武功最高的不是郭靖、不是蕭峰、不是東方不敗、不是獨孤求敗,而是少林寺那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老僧,蕭遠山、慕容博兩大絕世高手在他面前一籌莫展。無名老僧一語道破機關:“學武必有戾氣,須以佛法化之。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我。”佛法者,德也。恩師說,太極拳若有明師指導,入門其實不難,加之肯練有悟性,小成也不難,但若要有大成就和作為,一定要有與之匹配的德行才行,德行越高,心量越大,名利越淡,太極修為才能越深。這就是太極拳與一般運動區別的最為殊勝之處。為此,恩師非常重視以德行為核心的拳社文化的打造,重申“遵法守紀”和師門“九要”“五戒”為拳社根本準則,又提出堅持走“純拜師、純練拳、純公益、人品至上”的路線,要求每一個入室弟子具備“五心”:即恭敬心,對鄭子太極、老師和師門長輩要謙卑恭敬;感恩心,對歷代太極宗師、授業恩師、同門師兄弟要心存感恩;包容心,即對不同文化、性格、素養、見解的人要廣為包容;奉獻心,即對拳社要多盡份盡力、對同門要多教多奉獻;隨緣心,即不論學拳練拳,還是為人處事,一切都自然隨緣。恩師不僅這樣說,而且處處以身作則,不論是教拳練拳,還是為人處世,都以其謙遜儒雅、德高隨緣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弟子的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