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武術發展史略說
2012/03/08 21:33:09瀏覽4400|回應1|推薦12

中國武術發展史略說:    

  ~2012 年 03 月 08 日輯錄

資料來源:中國武術網路文章;維基百科;中國武術相關書籍等。

關於中國武術史文介,以下篇《中國武術史簡述》內容最為簡扼。

標題名「簡述」,實際介紹中國武術發展史相當詳贍,鉅細靡遺!

本文除考據頗詳細外,咱們注意到「起源」時間的前推軒轅之時。

亦即本文主張中國武術最早源始黃帝與蚩尤爭鋒時代,獨樹一格!

因此,中國武術發展起源說,至少有四說:

一、源於黃帝:相傳上古時期,發生炎、黃「宗主之爭」與黃、蚩「逐鹿中原」;公元前 2674 年,軒轅氏擊敗蚩尤後,建立了華人第一個王朝,史稱「黃帝」。

  《龍魚河圖》及《軒轅黃帝傳》:『蚩尤銅頭鐵額,則角觝之法始於蚩尤』。《國技論略》:『摔角其法,源出角觝』。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二、源於商周:據史實,商周時期曾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藉以鼓舞士氣。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

  《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

三、源於漢朝:據傳後漢華佗首創「五禽戲」,為中國武術之濫觴;華佗利用虎、猿、熊、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編創了一套拳法,名曰「五禽戲」。

  《三國志.華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五禽戲」即來自於「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原理。華佗認為要像「戶樞」一樣經常活動身體,讓氣血暢通,可以舒體通暢,就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四、源於南北朝:《國家地理雜誌》在《鄭和下西洋》的電視節目中,表達看法:「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學帶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裡」。不過,一般認為達摩與少林武術並無直接關聯。

  經查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但並無證據足以佐證菩提達摩是「少林拳始祖」,故坊間《易筋經》、《少林拳》等均非達摩所創,而係後人撰述武書時假借達摩名傳世。又菩提達摩亦非「嵩山少林寺」之創始人;公元 496 年北魏孝文帝下旨建立少林寺,是為嵩山少林寺之創建者。

= = = = = = = = = = = = =
《中國武術史簡述》:    

  ...... 李章智 著   2006.12.2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kongfu.org

http://www.kongfu.org/data/information12/ChineseKongfuHistory.pdf

前言

中國武術起源甚早,早期的武術可以說是為了生存而搏擊,所謂的搏擊可能是為了捕殺野獸,或者是個人、部落間的戰鬥。

之後武術在各朝代所重視的是在軍事上的效果,而且武術是一種屬於貴族專業的知識,一般人民是不懂這些技巧,尤其是在奴隸社會時代,隨著時代的演進到封建社會制度,土地私有化等等發展,才有武術的民間化,形成現代所謂的武術。

目前大家所認知的「中國功夫」~有套路、內外功法與門派,大約是在明朝時期才形成的,為了讓大家全面性的了解「中國武術」,因此將依歷史上的一些資料作個簡單的介紹,在文中「射箭」是冷兵器時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武術技能,因為在現代的武術上並不注重所以也就不多著墨敘述。

為了讓大家方便了解拳術與器械的發展狀況,所以盡量依照每個朝代的情況將這兩類分開描述,使得大家更清楚武術發展狀況,從歷史上可以發現武術的發展受到軍事與經濟制度有相當的影響,了解武術的發展狀況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元化的思維,不僅期待中國武術愛好者因更能實事求是,更能鑑古知今促使中國武術未來的發展更多彩多姿。

原始時代

尋找食物很重要滴!所謂「人是鐵、飯是鋼!」,吃東西是生存必要條件,可是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人類也會成為別的動物的食物,找到了食物也可能被別人搶奪,所以沒有尖牙利爪的人類,只好靠武器與智慧了來找尋與保護自己的食物了。

在新舊石器時代就發現了許多的石斧、箭鏃、古矛等器械,這已證明人類在原始時代已經發現徒手不足以捕殺獵物,所以衍生發明了這些武器,有了武器就有了他的使用方式與技巧。

黃帝時代

拳術:

一般認為在古老的時代,就有兩人互相搏鬥的技法產生了,剛剛就也說明了,除了有武器也要有智慧來使用,在歷史相關的記載中據《龍魚河圖》及《軒轅黃帝傳》記載:『蚩尤銅頭鐵額,則角觝之法始於蚩尤』,《國技論略》記載:『摔角其法,源出角觝』。

沒有武器想要以小博大,需要有智慧,更要平常不斷的訓練,才有本錢以弱抗強,所以可以從記載中知道在戰鬥中徒手搏鬥的技巧,這也許就是中國武術拳術的濫觴。

器械:

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由此可知當時已經使用武器來作戰,而黃帝很擅長使用「戈」,這使得它能維持領導地位,並與對抗其他部落的侵略,而黃帝所擁有的不僅是武器而已,也包含的武器使用技巧,所以可知武器的發明與使用都有其技巧,不單使用蠻力。

夏朝時代

在《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中,便有專門位貴族設立的「文武合一的學校」了,統治者位維持其地位,必須對於軍事上有專門的訓練已來保護其地位,所以這些學校便是貴族的知識傳授與武術教導的地方。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后羿以擅長射箭聞名,說明當時射箭是一項重要的武術技術,目前代表夏人的「二里頭文化」所出土的文物已證明進入了「青銅」冶鑄「戈」等兵器的能力,之前的「戈」可能是由石頭所製作,當然「青銅」比石器更鋒利,更不易斷裂。

商周時期

拳術:

《禮記.王制》:「凡執技論力,適四方,羸股肱,決射御角力」,記月令篇記載『孟冬,天子乃命諸將帥習射御角力』,可以知道當初的貴族對於空手角力的搏擊技術是必備課程,平日的練習與驗收考核是必須的,武力是維持統治的地位必要手段,所以當朝者也把兩人空手對練成績列入獎懲的範疇,以維持平時的戰鬥能力,必免戰事發生時沒有足夠的戰鬥能力。

器械:

商周時期雖然已經有鐵了,但是冶煉技術還不成熟,常用金屬還是「青銅」,周朝注重射箭,此時有關射箭的訓練是「禮射」,禮射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四種,當時已經有了刀與劍,但是並不是戰場上主要的武器,車戰是主要的軍事戰鬥方式,所用的兵器以「戈」為主。

《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干是盾,戚是斧,由此可知當時除射箭的技術要求外,斧或盾也是常用的兵器,一檔一砍非常實用。

春秋戰國

這個時期由於是從奴隸制度轉為封建制度的一個時期,也就是說以前讀書與作戰都是貴族的權利,一般平民沒有機會學到這方面的知識,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私學」,如孔子的「有教無類」,而所教授的內容不論文武均有。

孔子的學生子路、冉有、公良孺等人都是勇武出名的,後來文武分家而不同,所以韓非才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當時不僅有以劍術依附於貴族的劍客,也有教武術維生的劍士,如司馬遷自稱其祖先的一支「在趙者,從傳劍論顯」,也就是因為教授劍術而出名,可見當時真的是百家齊鳴的一個時代。

拳術:

此時作戰規模擴大,步兵野戰與騎兵作戰取代了車戰,所以在徒手技術的要求也增多了,對於勇武的人才也重視,從《管子.小匡》:「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可以得知道民間有專長搏擊技術的人。

《莊子.人世間》載:“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是對徒手搏鬥理論與技巧的概括說明,也了解到拳術技巧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有陰陽變化,注重技巧。

器械:

春秋戰國時期兵器種類法展就多了起來,有所謂的五兵,五兵是“矛、戟、鉞、楯、弓矢”或是“弓、戟、矛、劍、楯”,當時最盛行使用的兵器應該是「劍」,許多的名劍與劍術家都在這個時期產生,所謂的名劍有比干、莫邪〔同時也是著名鑄劍師〕、龍淵、湛盧等等,著名的劍術家如越女,越王句踐時即有《越女論劍》。

而莊子也有《說劍》:「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由此可以知道此時人們喜愛劍術,對於劍的質材與技術都有特別的要求與見解,此外這時期矛與戟為長柄的主要格鬥兵器,殳與弋這些兵器漸漸的式微。

秦漢時期:

拳術:

角力在秦朝稱作「角抵」,漢代主要稱作「武戲」,這不僅是一種武術,也是這時期人們習武健身與欣賞娛樂的主要項目。

關於拳術技擊的技巧在《漢書.藝文志》有《手博》六篇的記載,後來的人從漢代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相錯畜,相散手」,了解「相錯畜」是拿摔糾纏,「相散手」是兩人相互擊打,由此可知漢朝拳術技巧以多樣化。

此外拳法技擊技術的多樣化,可以從當初許多字的發明與解說中略窺一二,如挨、抵、拂等字,甚至在東漢末年都可以看到「空手入白刃」的記載;所以拳術中遠踢近打,貼身擒拿摔的技巧在此時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豐富與成熟。

器械:

這個時代環柄刀大量的出現,漢初時期冶鐵技術也有突破性的進步,可以說已經進入的鐵器時代。鐵的硬度與韌度比青銅好,所以當鐵製兵器與青銅兵器項互砍殺,持青銅兵器者必定器毀人亡,所以所有武器都改為鐵製,佩刀佩劍相當盛行。

漢承先秦的風俗習慣,民間好劍者與劍客甚多,《漢書.藝文志》有《劍道》38 篇,而長兵器還是以矛與戟為主,因為這和騎兵與步戰有關,但是到三國時期,矛慢慢取代了戟,當時的地方官吏都必須學習武術。

《漢宮儀》:「尉、遊徼、亭長皆習設備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劍,甲鎧。鼓吏赤幘行滕,帶劍佩刀,持楯被甲,設矛戟,習射。」

當然也有將兵器來當餘興節目來舞武器,將兵器舞弄為餘興節目起源甚早,在秦漢時期記載上可以看到有劍舞、刀舞、雙戟舞、刀楯舞,當然這些武將使起來不會搷跳舞一樣柔弱無力,應該能是剛猛威武,展現武藝與娛樂性。

魏晉南北朝

拳術:

這是一個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時代,此時角力稱作「相撲、拍張」,是一種全國上下喜愛的運動,皇親國戚相當的喜愛,這時候也流行「搏獸」,以顯示過人體能,矯捷身手以及膽量和技藝。

由於此時戰爭頻繁,男人習武 ,女人亦習武,這個時期拳術是否有發展成為派別不可而之,但是從記載上看來拳術上的技巧已經相當的成熟了。

另外一提的是馬術到目前還是很重要的技能,「(傅永)有氣乾,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由此可知拳術與馬術已是一般武人必備的技能。

器械:

當時不僅騎兵用矛,步兵也用矛,當時各種器械都有專門使用技巧,可知也有一定的專門武術教授者,《抱樸子.自敘》:「刀楯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術。以待取人乃有祕法,奇巧入神。若與此道與不曉者時,便可以全獨勝,所向無前矣。」,可以知道器械有專門技術的教授,學習者可以以弱搏強而取勝。

刀除了刀楯使用外,也有單刀術、雙刀術與長刀的使用,棍棒的使用也是有專門的技術,《抱樸子.自敘》:「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以這時候也發展出針對不同武器如何取勝的技巧,是武術上大事。

隨唐五代

這個時期最出名的一段故事大概就是「十三棍僧救秦王」吧!當時戰爭動亂,僧徒習武保護寺院財產與安全,在當時應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少林寺的僧人協助李世民與王世充作戰,因而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嘉獎,少林寺遂以武顯名。

另外,此時武將的產生從以武藝弓射取士,武猛謀略的薦舉到武舉的制度的確立。

角力在此時一樣相當的風行,也十分注重技術,「前衝後敵,無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盡是用拳之手」,可知角力不是以蠻力取勝的天下。

南北朝之後鋼刀一直是主要的步兵和騎兵兵器,「劍」已經退出了軍事戰爭的主要戰場,在唐朝軍隊的標準裝備中,只能見到刀式(1. 儀刀,2. 障刀,3. 橫刀,4. 陌刀)而無劍式了,

其中特別的一提的是陌刀又稱斬馬刀或砍刀,陌刀在唐朝被廣泛使用,劍這時候大致上只用來當作配飾、防身器具與表演娛樂。

劍術的造詣在這時期有相當大的發展,「劍器渾脫」可謂是當時劍術技藝的一項重要指標,「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是謂三絕,可知劍術在當時是十分被重視的一項技藝,否則不會被稱為三絕之一。

宋元時期

在宋元時期,可以說是現代武術(民間武術)較明顯的一個形成時期,如套路的形成、各式特別的武器出現與民間武術組織(可謂是門派的形成)的大量出現這搷經濟體制與社會動當不安有關。

當初民間武術團體抗金的組織有弓箭社、忠義社等,也有農民起義或是亡命之徒的組織如棍子社、亡命社、霸王社、天子岡等。

宋長的長兵以槍為主,長桿大刀次之,槍的種類甚多,有雙鈎槍、環子槍、槌槍等,刀有掉刀、偃月刀、戟刀、鳳嘴刀等,雜兵短器甚多,在《武經總要》中有記載:蒺蔾、大斧鐵鞭、鐵鐗等兵器,所謂的「十八般兵器」都具備了。

宋朝人非常喜愛角抵,亦稱「相撲」、「爭交」和「角力」,同時也出現「角抵社」、「相撲社」等組織,同時也有不少著名的女性成員,當然對打技術「手博」也是十分的盛行,相對的就出現了一些以打套路與兵器表演維生的民間團體。

這時候武術已有派別,這是在以往記載所沒看到了,在山東、河北民間組織中有許多棍子社可推知應有許多不同的棍術流派,《汪渙傳》中記載:「以杖擊石,石碎而杖全」,可以知道當時棍術的使用技巧相當高。

南宋紅襖軍楊妙真稱其夫李全「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在南宋《梅川行》一詩中,描述晏夢彪起義軍的情況說:“招賢三尺刃如霜,夾以巨盾張朱槍。”自註說:“招賢(寨)人能製刀,‘賊’用之,又習張、朱二家槍法,說明當時的民間對槍的使用技術已經有各各不同的流派。

明朝時代

明朝可以說是武術的完備時代,諸家拳術與器械技術體系與門派大量出現,拳械譜與歌訣的發展與相關武術的著作不斷的問世,在軍事上有許多的創新,如楊家槍法、倭刀術、藤牌刀術、狼筅術等,而武術家北上南下,拜師求教,研討武藝比比皆是。

明朝嘉靖八才子的唐順之《武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鄭若曾《江南經略》、茅元儀《武備志》、程宗猷《單刀法選》、吳殳的《手臂錄》等著作都為當時的武術做了詳盡的說明。

拳術:

明朝以前鮮少看到各家拳術門派的記載,在北方的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了16 家的拳法,如: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猴拳、溫家七十二行拳、八閃翻、巴子拳等;鄭若所著的《江南經略》提到十一家拳法:趙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溫家鈎掛拳、孫家披掛拳、張飛神拳、霸王拳等。

雖然各家拳法很多,但多是專長一種特殊技法為主,如趙太祖長拳多用腿、山西劉短打用頭肘六套、長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李半天之腿、鷹抓王之拿、唐養吾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而戚繼光總結匯成「三十二勢」綜合了踢、打、跌、拿等技巧。

在唐順之《武編》中記載了「溫家七十二行拳」,其中所述的溫家拳譜記載了拳勢名稱,招法使用原則與具體用法,這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一個拳譜。

當時的手搏稱為「白打」、「角拳」、「搏擊」、「打拳」等,十分注重對打的技術與訓練,當時武術套路中「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的走跳也越來越多,也就是表演性的套路,一般武術家都反對這種不實用的「花拳」,強調拳術必須能實用,「既得藝,必試敵」。

器械:

這時期各種器械相當的多元化與豐富,在宋代就有記載了「十八般武藝」,但是並未說明何謂十八般,在明朝之後才具體說明。

雖各家說法不同,大致上是說:「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這裡,以代表性的兩長〔槍棍〕兩短〔刀劍〕為代表來說明。

刀術:

宋朝以來朴刀、長刀、雙刀是民間常用器械,在《江南經略》提到手刀、太平刀、開天刀、朝天刀等十五種刀,而在《陣紀》中也說的數種刀,如風嘴刀、三尖兩刃刀、苗刀、雁翎刀等。

而當時倭刀的傳入,在民間與軍隊不論是兵器或是刀術上都受到相當的影響,像武術名家程宗猷所著的《單刀法選》、吳殳的《手臂錄》、王余佑的《十三刀法》都受到倭刀的影響而且要求刀法講究實用。

劍術:

一般來說三國以後劍就不是軍事戰場上的主要器械了,但是用來保身學習「劍擊」持續流傳,當時劍術家不少,何良臣《陣紀》所云:“卞莊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在加上「邊摯厚脊短身」為《江南經略》所稱「使劍之家六」。

此外也注重古劍譜的收集,在唐順之《武編》和茅元儀《武備志》都有提到古劍譜,而《武備志》的二十四劍法為雙手劍,吳殳從漁陽老人所學的為單手劍,「只手獨運捷於電」,吳殳恐怕這些技術失傳,所以著有《劍訣》和《後劍訣》將練法要訣記載傳世,強調劍要走輕靈,不同於刀的砍劈。

槍法:

明朝各地學習槍法的風氣相當的盛行,例如:山東、河北的楊家槍,河南少林槍,四川峨嵋槍和陜西沙家槍等,在當時較著名的槍家《總論軍器》記載有十七家之多,每一家都有不同的技法與槍的規格,當時的槍法除了有基本訓練〔八母:扎、欄、拿、顛、捉、擄、纏、欄〕和組合式練習外,也注重步伐的練習〔十字步、剪刀步、虛腳步、鴨腳步等〕。

棍法:

棍法名家在《總論軍器》稱有三十一家,如少林棍、大小火林棍、連環棍、雙頭棍、陰手短棍等。當時的棍譜除了歌訣以外也附有行路線示意圖,當時對於棍術技法的記載已俞大猷所言的棍術技巧最被各家推崇。

清朝時代

清朝的軍隊中所使用的長短兵器種類甚多,長兵器除了槍之外,钂、鈀類兵器也佔相當重的比例,而長柄刀幾乎不用了,所用的刀大多為佩刀、順刀與短柄刀,雜兵器也不少,八旗與綠營都配有斧與鐮等奇兵。

這個時期的民間武術最大特點是與氣功或宗教結合,民間組織為了達成「反清復明」或是保衛家園組織了不少團體,當時有順刀會、虎尾鞭、義和拳與八卦教等,由於這樣的情形使得武術在這一時期在練習法上與「練氣」大量結合,例如太極拳「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六合拳「氣與力合」,萇家拳「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

武術與練氣的結合分成兩大類,一是在練習拳架套路中就包含了練氣的功效,這以太極拳為代表,另一類是在拳術演練外另行靜坐與練氣來輔助,例如螳螂拳的外練鐵砂掌,內練三回九轉還陽功,武術史上所謂「內外家拳法」之分,也是這個時期因黃宗羲所寫的《王征南墓誌銘》與其子黃百家所著《內家拳法》有關。

此時的武術家除了武術技術練習上要求技法的研究深入與內外交修之功,也把傳統哲學思維與品德教育結合在武術教育上,要求武德與拳理、技術與修養結合,成為武術特殊的教育,武術、武藝、武學進而入於道(武道),要求全人教育的武學最高境界。

此時許多現在著名的武術門派大約都在此時完備,例如北方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通臂拳、披掛拳、螳螂拳、查、華、紅、炮、潭等拳法;湖南的巫、洪、薛、岳四大家;福建閩南的達摩、大勝、白鶴、太祖、羅漢等拳法;廣東嶺南的洪、劉、蔡、李、莫五大家,以及蔡李佛、詠春拳、俠家拳等。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由於國人興盛健身強國,推廣武術教學,而門派的交流更加興盛,至清末南方精武體育會、北方中華武士會成立後,全國各地也紛紛組成各種武術團體,在全國的尚武健身風潮出現了幾個特色,如武術進入了學校的體育課程〔也有以武術為主的學校、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在全國或地方性運動會出現了武術競賽項目,政府成立了全國性的國術館〔中央國術館〕這些劃時代的運動。

中國武術名詞原本未統一,歷朝歷代亦有不同的名稱代表,如:拳勇、技擊、把勢、武技、功夫、白打。民國 17 年 3 月 15 日奉國民政府第一七四號令批准備案的中央國術館,在此時將中國武術名稱統一稱為「國術」,這是有其重要的意義,此時許多武術團體也組團到海外表演與推廣武學,最著名的一件事是 1936 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結語

從《左傳.宣公二年》所載:「夫文,止戈為武」來解釋中國武術的精神,解釋「武」的真正價值,並不是為了殺傷破壞,而是為了後來的和平目的,除了和平精神外,中國武術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雖然不再單純的是講究軍事戰鬥或武技實用,然而也並非一個單純的中國式傳體育運動而已。

中國武術從原始時代迄今,經歷秦、漢、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不僅在軍事上,更在民間各處發展,期間不斷受到中國傳統易經陰陽哲學、儒家禮教倫理、佛道宗教薰陶、軍事戰鬥實用要求、文學與藝術的影響、醫學經絡與損傷治療、天人合一的人生與宇宙觀以及風俗等文化的影響,所以已經形成了個特殊文化型態。

中國武術不單是一種可以增強體能、訓練防衛技擊的體育運動,中國武術所要求的身心內外兼修更是一種品德與情操的陶冶,文通武備,體用兼具更是中國武術對於練習者的要求,在一些武術書籍上更明確說明「習武不可不讀書」,綜上所述可以了解到中國武術不僅是體能與技擊的一種運動,更是文化傳承,唯有朝向這方面的發展,才能將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與豐富的內涵發揚而出。

 「五禽戲」〔五禽拳〕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6190735

 回應文章

九里安西王(Juli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哈!
2013/05/25 12:06
總算見到一位同好!
雁~《龍年成語選輯》(Axeman) 於 2013-05-27 12:28 回覆:

原貼有古本《虎鶴雙形拳》拳譜,因無人看而全刪。

您是唯一推薦〈另一敝人〉本文之同好大德;感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