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1:30:47瀏覽4631|回應0|推薦5 | |
↓這篇是我在翻找電腦檔案時,無意中發現的,這是我高三上學期的暑假中,圖書室要我們交的心得報告,下面這段是我擷取自己的文章,只有心得的部分,其他的,還保留在我的電腦裡↓ 橘子紅了,在那時節,有著一段故事;然而琦君坦承:「文中的情節,多半是真有其事的。」 我不禁遙想,那麼當年的橘園呢?也許,橘樹早已一顆顆枯萎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只知道琦君的母親真如故事裡描述的,在鄉下度過淡泊的人生;而墓,就厝在荒蕪的橘園裡, 半個世紀的風雨,無人過問。 那個時代的女人如此,被壓迫在封建社會下,處於現代的我,讀來仍舊心酸, 待讀到不忍之處,我放下沉重的橘子紅了,長聲一歎。 正巧讓我弟撞見,他提問怎麼了,我不禁搖頭,一臉無奈的神情對他道:「唉,以前的人好可憐。」 此刻,我體會到琦君於民國七十七年寫的後序,她這麼說:「這些,我都不能再想了。」 在那當下,琦君已七十一歲了,這些,隔了半個多世紀的陳年舊事,若再提,也只能徒留深深一歎。 過去往事,誠然悲痛,然而水流雲淡,此時回首一探,卻又啞然了; 琦君的父親──宛如故事中的大伯,對琦君而言,父親是個正直的人,在她母親心中,父親又懷有一副好心腸, 這樣之人,卻也在無形中傷害人,若談到人性的問題種種,我們又能怪罪誰? 反觀琦君的母親,充滿了「母心、佛心」,乍看之下,是名「豆腐心腸」的大好人, 豈知她拉了一個年輕的生命陪葬,盼這三姨娘替丈夫生子,想來其實也是琦君的母親出自私心。 然而每個人都有「私心」,倘若有重要之人,或重要之事,譬如琦君母親希望得到丈夫的歡心,那麼儘管是無心,也重重地傷到周圍的人了。 可知真實的三姨娘最後落地何處? 據琦君所言,三姨娘秀芬在杭州一條冷冷清清的街道上,當然已白髮蒼蒼,平平板板的臉上,沒有一絲表情,秀芬對多年動亂中受苦受難一句不提,只簡單說一句:「我的墳已經做好了。」 ──這是琦君母親所種下的果。為何秀芬落魄於此,是因當年琦君父親一死,秀芬就像個沒用的臭皮囊,給家族裡的人一腳踢出家門。 知道此事,我的心早已涼了大半,神色充滿不以為然。 什麼是善良?好心腸的人依然會傷人,即便是無意的。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琦君的故事裡悄悄藏著人性的善與惡、好與壞,難辨難分,其中的界線我想是模糊不清的,在人性的問題中,作任何評論也是談不盡, 而我相信的是人要有「智慧」,便是懂得「恰當」。 俗言:「旁觀者清」,我們只要成了當事人,難免執著在某物上, 在當下憑一股衝動而不肯放手;然而爭執鬧開,往往會作出後悔事。 好比琦君的母親,我相信,假若她得知秀芬的後來種種,琦君母親會感慨落淚,這種悲劇有誰願意見著? 太苦,然而這種酸楚放眼社會新聞上,無奈只多不少, 倘若我們當事人,懂得換個視野洞悉全局,其實諸多事情,都有跡象, 只是我們偏偏粗心,後悔莫及也。 「一沙一世界」,故事裡的六叔常道:「無可奈何、無可奈何。」 話雖如此,此話當真? 若看得夠遠,也許,我們就不必後悔之餘,回首向來蕭瑟處,徒留千百嘆言。 若當時有旁人對著我們喊:「當心、當心!」 也許,我們這麼扶持著彼此,就當真能看得夠遠。 琦君說橘子紅了是小說,其因之一是她十六歲的當時,並非有主人翁這般善體人意; 琦君後悔,她多麼希望多照顧些秀芬!然而那些日子已不再, 當代的風是吹在我們身上,要學習扶持著彼此的,也只有彼此。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