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6 10:12:42瀏覽188|回應0|推薦20 | |
【文/天下編輯部;圖片/黃明堂攝】 長期關注兩岸局勢,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今年中旬才剛造訪中國,帶回最新在地觀察,並在2023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中分享下半年兩岸政經局勢走向。以下為演講精華摘要。 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我經常碰到大家問我兩件事,企業界關心兩岸會不會開打、國外人士比台灣民眾更關心會不會開打。 而在兩岸的地緣政治風險下,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中,最關鍵的是美中關係。 美中「大兩岸」決定台海「小兩岸」 現在的兩岸關係只談台海兩岸已無太大意義。大部份是太平洋的美中「大兩岸」高度制約台海「小兩岸」,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當然很清楚。敵人對我們有傷害,但也只有朋友會出賣我們,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美中關係是長期無解的議題。 第一是大國崛起。既有的強權不會給予崛起中的強權祝福,一定會採取必要做法。 第二,美中貿易戰當中,科技才是真議題。因為美國對中的貿易赤字沒有大幅改善,但對中的科技報復持續擴大。 第三是發展方向。歐美普遍認為,市場愈來愈開放,政治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應該愈來愈低,政治與社會要更民主、多元。但中國正走出一套截然不同的模式。東西方之間存在基本的認知問題。 因此中方不斷與美方交涉,是為了避免誤判、管控分歧、不想衝突。美中之間不會因為香港、新疆問題誤判而開戰,如今,可能因為誤判台灣問題而開戰,所以雙方都希望不要有任何意外。 布林肯訪中,中美雙方達成5項共識,美中之間因此有了改變。 以前我們看美中問題,都認為領導人必須見面、應該凝聚很多共識、達成很多成果。如今見面本身就是種成果,見面是避免誤判、管控分歧、防範關係惡化、不想衝突。 中國一年的出口額佔全球的14.4%,台灣一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俄羅斯還高,台海一旦發生衝突,對全球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帶來的影響,遠遠高過烏俄衝突,也是全球的共識。 雖然歐美、日本、韓國都強調「一中政策」,但內涵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不盡然相同。全球有半數的貿易貨櫃運輸船在台海區域移動,台海一旦發生衝突,勢必影響到周邊國家的安全、經貿利益,因此關切台海問題是必然的。 中國領導人從沒說過「武統」 至於中國的對台政策,「和統」仍然是目前的主旋律,非和平仍然排在最後。從來沒有一個中共領導人用過「武力統一」、「武統」這個字眼。「武統」只存在大陸的民粹學者和部份媒體當中。 烏俄問題讓中國更加了解,一旦貿然對台動武,短期內要承受的壓力、代價,會打亂了它的國家發展進程、打亂它的民族復興。 我也常常提到,習近平的歷史定位從來不需要靠台灣問題解決。因為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文當中,已經明確地賦予他的歷史定位。 北京不武統,但是北京一定希望在推動統一問題上要取得進展。 北京對台不可能沒有時間表 最好的方法,是跟美國講英文,由美國來跟台灣講,台灣一定會聽。 無論台灣有沒有政黨輪替,北京一定會積極強化武力準備。因為他認為只有武力準備,才能防範台獨、外力入侵,才能以武逼談、以武逼降、以武逼和。 北京對台灣問題不可能沒有時間表,基本上是希望2049年,建國百年以前解決問題,也就是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今年內大家關注的議題,大概是美中之間高層的互動會非常多。美中如果高層沒有實體見面,拜登跟習近平可能會進行視訊通話來管控風險。 下半年兩岸關係的五個觀察點 接下來8月15日,賴清德副總統出訪巴拉圭,一定是過境美國。屆時北京的反應端看3個要素,賴副總統過境的地點、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8月下旬,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也在上海舉辦;9月是G20峰會;10月12日是中國結束對台灣的第一階段貿易壁壘調查;11月12日是APEC會議在舊金山進行,我們的代表人選是誰?拜登與習近平會談什麼? 我想以上這些問題應該不會有太多驚喜,所以兩岸關係,我覺得基本上是審慎不悲觀。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