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24 11:36:40瀏覽458|回應0|推薦1 | |
自2016年蔡政府就任以來,中國對臺的國際空間打壓與邦交國家挖角等攻勢愈發強烈;並因其自身內外部所面臨的問題,而更顯不擇手段與極度焦慮,而其行為亦越來越具明顯要刻意給臺灣與美國「下馬威」的針對性。而每一次的「被挖角」,都要再掀起一波有關臺灣的外交與中國政策的「檢討」要求,甚至與馬政府時期「比較」而凸顯其「困境」──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泛藍陣營的常用論點,主要立基於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友好」與「邦交國數量穩定」的兩大「指標」上,由此比較出「蔡政府拚外交失敗!」的結論。而這兩項指標之間亦存在著一整套的「九二『公式』」推算:因為馬政府承認「九二共識」,所以中國很開心;因為開心,所以中國願意對臺灣釋出空間與「善意」;也正因為有了中國如此的友善與貼心,所以臺灣的邦交國幾乎不會有任何動搖危機,我們也得以在北京的支持或默許下,用「Chinese Taipei」之類的名義,參與各種國際組織而不會又遭遇中國的抵制或抗議…… 整個馬政府時期自豪地所謂「活路外交」與「由中國走向世界」的對外政策,事實上都建立在此「公式」之上。期間包括政府體系的外交人員,以及更多來自非政府組織或民間人士不斷在外交工作上的共同努力,我們絕對需要給予肯定。但也必須指出:當真正的「大方向」(或「大戰略」)出錯時,所造成的後果也可能完全吞噬了過去的所有成果,甚至讓國家深陷於生存與制度的危機之中。 當馬前總統與國民黨人又開始自豪地拿出自己過去的「外交成績單」時,你我不妨再回顧一下上面這個「九二『公式』」:你會發現,除了在一開始「承認『九二共識』」並「給中國一切它們想要的」之外,裡面根本沒有什麼馬政府的事情──全部都是依靠於中國的施捨與「善意」,選擇一面倒地「親中」的馬政府把「扈從」的戰略發揮到極致,也讓美日等傳統民主盟友對臺灣的失衡與傾斜感到不安。而馬政府則仍開心地跟在「老大哥」後面,撿拾著它所施捨的一切,再喜孜孜地捧回家,炫耀自己是如何地會「拚外交」與處理兩岸關係。 而馬政府沒說的是:這些由中國所給予的「戰果」,究竟是臺灣付出或拋棄了什麼給魔鬼而換來的?馬政府也始終沒有回答:當國際社會都因臺灣政府主張的「兩岸同屬一中」等政治性宣示,而真的認為「臺灣不是一個國家」甚至「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時,國民黨又該拿什麼來賠?當然,他們也永遠不敢面對:那選擇親近與討好霸權中國,卻遠離了世界上的其他民主夥伴的下場與代價又是什麼呢? 歸根結柢,蔡英文與馬英九兩任政府的「外交政策」確有值得比較的大差異:只是,馬政府時期的表現絕不若其「老王賣瓜」地自誇有多好多好,更遑論事後臺灣人又要花多大的努力,才能阻止臺灣進一步被中國滲透與吸納的險境。 而蔡政府的外交政策,看似要因「背離」了過去的「親中捷徑」而不斷經歷各種「陣痛」。但其朝向臺美、臺日、臺歐等民主大國間的實質關係發展,並始終堅持臺灣的主體性與國家主權永不屈服,以長遠而言則絕對是正確與健康的。過去馬政府那種過去仰賴中國鼻息的路線,儘管換來了若干的成績與政績;但卻像是吸毒般,縱然有一時的快感與成就,但卻一步一步地引導著你就此完全離不開它。而就在「中國迷幻藥」所帶來的迷濛與飄飄然之間,毒品更早已把你原本民主、自由、多元、健康的體魄,掏空與侵蝕到徒剩一具空殼。 如果堅持以臺灣的主體性出發、堅定臺灣作為一個國家應該有的主權、尊嚴與地位,並透過依靠臺灣自身的國際貢獻與「軟實力」,來逐步推動與所有正常國家間的實質外交關係──這樣的步伐與目標是正確的,那我們就應更摒棄過去那套馬政府所念念不忘的「九二『公式』」,並更加堅定與團結地做政府最強力的後盾。因為,只要有中國在,這樣正確的路途就從來不會缺少坎坷與風雨;但四百年來,臺灣人也從來都是在風雨與逆境中不斷前進的海洋民族。為了守護這塊島嶼,我們從來都無所畏懼。 從國共兩黨的「共識」到馬政府依依遵循的「公式」,如今再到由中國不斷發動並與國民黨裡應外合的強大「攻勢」──雷電與風暴縱然再大,但臺灣人早已做出了要「從臺灣走向世界」,而非一味吸食中國迷幻藥的價值與戰略選擇。這條路或許因中國而崎嶇坎坷,但臺灣終將勇敢地闊步向前,持續以一個正常民主國家的姿態向世界走出去。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碩士生 本文僅是閱讀資料,不代表本人的立場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