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姚文智陣營的成員近日在新媒體上發文抱怨,說他們沒有被選民公平對待。像姚文智只是抱貓動作有爭議,就被罵到臭頭,但柯文哲有放假時間的重大錯誤,卻是簡單道歉就逃過社會譴責。這種說法不是今天才有,不分藍綠白黑黃紅,政客總覺得媒體或社會大眾沒有公平對待他們,都在隱別人的惡,揚別人的善。
反省為何比柯低分
但這是種錯覺。有些倫理學家將各種倫理觀點粗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看重「行為」道德價值者,也就是「對事派」,第二類是看重做事情的人,也就是「對人派」。有些道德判斷比較適合針對行為或事情本身,像是「大眾運輸上是否該讓座?」「這種抱貓的姿勢到底對不對?」之類的議題,通常可不管當事人的個人特質,直接針對行為本身的各類要素來下道德判斷,並由此得出一些通則,像是該讓坐給什麼人,或是標準抱貓姿勢為何。
不過,在某些領域中,我們較看重人格特質,要下道德判斷時,就傾向「對人不對事」。像是要決定嫁娶對象,通常就不會只看他讓座,還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個人條件。政治對多數人來講,也屬於這種「對人」的領域。當我們選擇要支持哪位政治人物時,會盡可能的把握他的各種人格特質,不會單純因為他做了某些好事就直接埋單。
因此從政是個漫長的「功德」或「陰德」累積過程,你甚至需要在和政治沒什麼關係的學業與工作上都有好的表現,更要長期為地方或議題付出,也沒有出過什麼大包,該道歉時有正確道歉,才能在各種「陰德值」加總之後贏過對手,然後變現成選票。許多政客落選之後,會說是「自己努力不夠」,就是體認到這種「陰德值」的落差。
所以政治就是個人格煉成的過程,選民會用比普通人更嚴格的標準來要求你,你也必須展現出許多過人的特質,才有機會成為「萬中取一」的勝出者。這也是素人或新人很難勝選的原因,除非他們的競爭者在人格面已被選民畫滿了叉叉(也就是負分),否則選民通常不會選擇這種接近白紙的候選人。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老派政客至今仍很難接受「柯文哲現象」。柯文哲在2013年中之前,在政壇根本什麼都不是,但現在卻是某種無敵的政治怪獸;就算他頻頻失言與出包,搞到眾叛親離,百姓仍然傾向把他擺在優先選項,這當然會讓許多政客忿忿不平,認為柯文哲「憑什麼」。
但如果柯文哲表現這麼「古怪」,都可以在綜合人格評價中勝出,那這些政客應該想的是,他們知道自己相對來說有多低分嗎?他們有反省過這件事嗎?
找個梗來把你擊沉
姚文智已經選了5年的市長,丁守中更選了24年,若要從他們踏入政壇來起算,也都有2、30年的時間。他們花了那麼長時間來累積「陰德值」,如果因為講錯話、亂抱貓被痛罵,那鐵定不只是因為這些動作本身有問題,而是「業力爆發」。人家早就看你不順眼了,找個梗來把你擊沉而已。
要了解自身陰德值還剩多少,除了廣查民意之外,就是時常自省。都已經到被懷疑要退選的關頭了,姚陣營的人卻還在抱怨外界不給他們機會,看來,他們還是沒有認真思考過政治陰德值和台灣價值的差異性。
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