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0/20 19:49:41瀏覽486|回應0|推薦0 | |
【吳遠鵬註:「行之不篤,在知之不深」。本批註引用的文章於2020.10.16日刊載於聯合報,作者梅復興先生在文中指出: 『事實上,美軍近年來一直很希望能跟台灣進一步研究所謂「灘頭後作戰」(post-beachhead operations)的問題,但我方都藉口推托。』】
梅所謂「灘頭後作戰」的意涵,從新聞報導來解讀,重點是後備戰力。然而,筆者於2020.09.10向AIT建議「防範共軍建立灘後頭堡」,有必要在此進一步申明其義。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登陸部隊搶灘時所建立的臨時進攻據點叫「灘頭堡」,那已經是過去式。當前防範共軍攻台,首重防止共軍閃電垂直登陸,我們必須積極在島內的本土各要地,建立隨時反空降、反機降的基地,力防突穿之共軍建立「灘後頭堡」,掩護其主力部隊大舉三棲攻台。筆者並提出「產衛一體,總體國防」--台灣的防衛戰略設計(如下二圖)。
由於筆者先曾對國防部提出採購F-18戰機的書面建言,國防部回函給我的的印象不好,加上我國目前的防衛能力多所不足,鑑於兩岸情勢的緊迫性,台海防衛作戰尤須倚重美國,乃於2020.0910日透過FB的Messenger建議AIT酈英傑處長,指出我軍須防範共軍垂直登陸建立其「灘後頭堡」。我並強調,歷次漢光演習沿襲而來的想定:「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不合時宜也不週全,未能針對當今共軍犯台的要著來練兵,不免仍有作秀心態,是騙老百姓,誤國誤民。
2021年上半年的漢光演習兵推想定排除了「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這兩句。然而,2021年下半年的「漢光37號」演習重點之「三、2.強化聯合制海,拒敵於境外。」仍不免故步自封。「聯合制海,拒敵於境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在最後關頭的全面低空制空,尤其是在第一時間的全時全域反空降、反機降。演習科目固然及於反空降、反機降,但只是以松山機場比劃比劃。 (附錄 我軍特種兵300米極限低空跳傘訓練--軍事--人民網) 『事實上,美軍近年來一直很希望能跟台灣進一步研究所謂「灘頭後作戰」(post-beachhead operations)的問題,但我方都藉口推托。』】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所以「我方都藉口推托」的問題,倒不必苛責,筆者也是窮盡多年「專業的苦思」,經過無數次的思考蛻變,再將思考所得繪出藍圖,並經數百次的修改,才得提出保台作戰的根本之圖,是根據「368中山城興台淑世藍圖」,打造全國陣地化的「產衛一體,總體國防」(詳見下二圖),是否正確,尚請學者專家不吝指正。
吳怡農「國土防衛部隊」構想,暴露的問題卻遠超軍事層面(節錄)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595/4940384?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梅復興 16 Oct, 2020 吳怡農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日前聯名投書,建議以不同思維推動後備部隊的改革與運用,引發不少爭議。示意圖。圖/青年日報(本文略附) 民進黨政壇新秀吳怡農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日前聯名投書,建議以不同思維推動後備部隊的改革與運用,引發不少爭議。筆者雖不完全認同其主張,卻也認為不無可取之處。 日來許多對該文的批評,係針對此種後備部隊無法抵禦共軍一線兵力或新銳戰力,另外有些批評則是質疑後備部隊缺乏資源與裝備,難擔該文中所規劃的任務角色。然而,後備部隊原本就不是對抗第一線敵軍的主力或打擊部隊,而是以扮演輔助角色為重,填補常備兵力之不足,或負責守備次要或後方目標,以疏減主戰部隊備多力分之壓力。 後備兵力問題長年故步自封 吳李文中所建議的後備兵力運用,即在「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料敵從寬的劣勢想定下,以後備兵力結合納入警察、海巡署岸巡隊等具武裝能力之紀律部隊,進而戊守敵軍可能的次要登陸與空投、空降點以及重要關鍵設施等,並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藉遊擊戰、城鎮保衛戰擾襲防止敵軍有效控制台灣本土的構想,其實頗有進一步研究評估的價值。至少在理念上,是應該不僅會延滯共軍登陸部隊推進的進度並加大其耗損,也會增加其作戰計劃中所需之兵力與後勤支援等,從而提升其對台用兵之成本與不確定性,有助於嚇阻。 事實上,美軍近年來一直很希望能跟台灣進一步研究所謂「灘頭後作戰」(post-beachhead operations)的問題,但我方都藉口推托。美方過去幾年來對我後備動員與準則等問題一再表達關切,還曾派高階國防官員訪台,但國防部卻直至最近才終於有所動作,顯然高層政策指導長期對此一籌莫展。 本次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美方一位重要涉台政策官員還在對筆者的研討小組提問時,直接問及台灣後備部隊擔任「反抗作戰」(insurgency operations)形態任務之可行性?可見連美國政府與軍方都已在認真思考、甚至不避諱公開討論此類倡議了,我們自己為何還故步自封呢? 吳李文中所建議的後備兵力運用,基於「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劣勢想定下。 圖/路透社(本文略附) 至於後備部隊缺裝或訓練不足問題,那其實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積弊所致,非一日之寒。早在1960年代美軍駐台人員手冊(Area Handbook)中,就曾對當時國軍後備部隊動員能力的評估有所保留,認為因為缺乏基本輕裝以上資源,實際後備師如欲動員至可擔負戰鬥任務的程度,所需時日勢必會遠長於其召集動員時間。換句話說,無論用哪種方式,如欲提升後備部隊戰力,於近期內擴大投資其武器裝備與後勤資源都在所難免。而那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只不過需對軍事投資品項與數量的優先順序略做調整。 譬如說,其實只消少買一架F-16戰機或幾枚PAC-3 MSE飛彈,就夠全面換裝12個後備旅所有的步槍、機槍、榴彈槍等基本武器了。訓練的問題也是一樣,只要民眾有意志、政策有決心,資源有落實,就能積極改進。目前做得好不好、對不對,跟該不該去做好做對是兩回事,不宜混為一談。 重點是,我們對後備部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與所謂全民國防的政策是否真的認同?蓋透過我們的民眾支持後備部隊發展全民抗敵作戰所展現出來的「戰鬥意願」,可能會比帳面上的戰力指數更能形成嚇阻力。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究竟有沒有決心來貢獻一己力量來協助構建、增強有助於嚇阻中共犯台,保衛我們生活方式的整體防衛力量?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