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誕展神威 天樂五彩祥雲起 佛降甘露成寶柱
2018/07/21 01:08:31瀏覽1228|回應0|推薦0

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誕展神威


天樂五彩祥雲起 佛降甘露成寶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二零零八年四月三日,由全球佛教出版社和世界法音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多杰羌佛世》記實一書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舉行了莊嚴隆重的首發儀式,美國國會圖書館並正式收藏此書,自此人們才知道原來一直廣受大家尊敬的義雲高大師、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被世界佛教各大教派的領袖或攝政王、大活佛行文認證,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從此,人們就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來稱呼了。這就猶如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其名號為悉達多太子,但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改稱“南無釋迦牟尼佛”了,所以,我們現在稱“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尤其是,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第614號決議正式以His Holiness來冠名第三世多杰羌佛(即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從此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稱位已定性。而且,第三世多杰羌佛也是政府法定的名字,以前的“義雲高”和大師、總持大法王的尊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這個新聞是在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未公佈之前刊登的,那時人們還不瞭解佛陀的真正身份,所以,為了尊重歷史的真實,我們在新聞中仍然保留未法定第三世多杰羌佛稱號前所用的名字,但大家要清楚,除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名字是合法的以外,在未法定之前的名字已經不存在了

圖為仰諤大法王(中紅衣長髮者)於鐵蛇年佛誕日在雲集的高僧們現場觀禮下請佛降真精甘露法柱的歷史性珍貴鏡頭。

顯密總持仰諤益西諾布之法號,全世界的佛教徒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尤其是大法王請佛降甘露之聖事,更是震驚全球,成為佛教徒崇拜之巨聖皈依之根本,而雲高大師是在全世界佛教大會上,被評選為全世界唯一的正宗佛教顯密圓通大師,日前這兩位大德在位於洛杉磯阿凱迪亞杭廷頓大道的萬豪渡假別墅酒店(Marriott Residence Inn)相會,露出了傳承的秘底,傳出了聖因佳話。

顯密總持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佛誕日用普通的響銅缽請佛降下甘露於缽中,堆積成上大下小的法柱,高約兩英尺,同時五彩舍利亦隨甘露在空中飛舞,降在法柱上。

 
 

     原來,在繼去年修甘露法會並降下五彩舍利後,顯密總持大法王仰諤益西諾布於今年四月初八佛誕日雲集高僧們現場觀禮,親自為加持國泰民安、眾生吉祥,再度主持修法,請佛陀降下真精甘露和兩百多顆五彩舍利。與以前所修請佛陀降下甘露不同的是,這次求甘露不是用法王的傳承法缽,而是用普通的響銅缽,並且是啟開缽蓋而修的,可見法王的道量實在太高深了。法會開始後,只見高僧們面對法缽,口中持誦金剛經、心經、楞嚴咒、大悲咒等,眾僧們眼睛注視在銅缽上,也有偶爾觀看虛空者,仰諤大法王坐在法臺上修法。兩個小時過去了,什麼境象也沒有,缽中照常空空無一,大家的念咒聲也小了下來,剛到兩小時二十一分鐘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一聲雷鳴,梵音天樂五彩祥雲頓起,從祥雲中出現了不同的光芒,如流星形狀一般,不斷降下,盤旋法缽四周,最終全部進入缽中。高僧們各自見到不同的現象,或為雪花狀或如毫光狀的物質,或五光狀的線條,從天空中降下在法缽中,很快堆積起來,不到二十秒鐘形成一個法柱下小上大,高約兩英呎左右,同時五彩舍利亦隨甘露在空中飛舞,降在甘露法柱上。最神奇的是缽外一點也沒有掉下甘露,只有兩顆舍利降在缽外,但法會結束後這兩顆舍利也神化飛走。有很多高僧都看到佛陀手持寶瓶於法缽中傾倒甘露和舍利,很多菩薩圍繞著佛陀轉動,個個身體非常高大,空中傳來梵音旋耳,在場個個得到很大加持,身體清安無比,最後只聽大法王一聲咒出,法柱在十秒鐘內便化為液體,法王發願將此甘露加持人非人等一切眾生,突然液體放出萬道毫光,頃刻之間,甘露消失只剩下百分之一二,舍利也只留下九顆,法王把甘露添上糌粑面加持在場僧眾,還將求下甘露的銅缽加持給在場一位法師。

圖/文 胡鑒原
(上文轉載自 臺灣立報  90.05.04 專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http://www.hhdcb3office.org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臉書 https://m.facebook.com/hhdcb3office/

# 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    # 第三世多杰羌佛公告   # 第三世多杰羌佛      # 第三世多杰羌佛墨荷     # 第三世多杰羌佛獲世界和平獎    # 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              #  第三世多杰羌佛     # 多杰羌佛第三世   # 多杰羌佛

( 不分類不分類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6a4a867&aid=11345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