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6 15:32:59瀏覽1462|回應0|推薦129 | |
第一次造訪台灣舞場,真叫我大開眼界! 在傳統中國音樂的引領下,我踏進一家燈光朦朧的舞場,場中央有一個大舞池,四周環繞好幾排沙發座椅。座位區分成三區:自由區、帶伴區和混合區,各座位區上面都掛有清楚的霓虹燈告示牌。 我看得出,舞客要各依其情況進入座位區。自由區的人可以任意邀請同區的人共舞;相對的,帶伴區的人則只能和其舞伴共舞,不用和陌生人打交道,他們可陶醉自己的小世界而不會被打擾。混合區則是結合自由區和帶伴區的優點,可以跟自己的舞伴跳,也可以邀請同區的其他人共舞。 我和一群未帶伴的朋友坐在自由區,渴望有帥哥來邀我共舞。最後當我被邀請共舞時,音樂換為「三步吉魯巴」——一種台灣特有的吉魯巴變奏曲,不幸的,我就是跳不來。於是我放棄了,並回座位休息。 當音樂轉為「慢倫巴」時,我的注意力轉到舞池中的對對人影,我看到他們一對一對逐漸走向舞池邊邊,跳起一種很不尋常和困難的舞——「A舞」。 這種A舞,兩個人的上半身是很緊密靠近,但兩人的腳卻是分開的,就像大寫的英文字母「A」。我相信,為了維持這個移動A字形的完美模樣,舞者們不僅要和舞伴維持怪異的舞姿,同時要有柔韌的身軀和韻味。 這是一幅多麼令人驚訝的景象——一連串的「A」,圍繞舞池邊邊循序漸進移動。 我從台灣朋友們那兒進一步得知,「A舞」也是一種宮庭式舞蹈。假如女仕對男仕有意,她會允許男仕抱得更近更緊;但如果她不想再和這位男仕跳舞,她會用手肘頂住男仕的胸膛,這樣,男仕就「貼」不到她的上半身了。 他們如何做到不跌倒,對我始終是一個謎! 默白按:記得剛開始投入推廣健康翅仔舞時,約在西元2000年﹙民國89年﹚間。當時搜遍所有網上資料,只有一位高雄人士--阿林不為發過文,但資料有限。於是默白向外搜尋,卻意外在香港「大中華舞蹈者」網站討論區看到一篇題為「台灣舞場即景」的英文文章,提到台灣的翅仔舞。默白如獲至寶,當下特加以翻譯,貼於奇摩「家族」﹙成立於2001.2.5,關於2010.10.10﹚,分享舞人。可惜原文沒有保留下來,後來再上原網站尋根,也看不到了。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