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2 22:09:03瀏覽1299|回應0|推薦5 | |
五日節肉粽芳 許居士整理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袂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袂食五日節粽,破裘毋敢放 臺灣俗諺「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五日節前,風雨落袂停。」;「袂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甕。」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看今年五月霉雨季,剛送走暴雨,今天的泰利颱風含著豐沛的雨水又來侵襲,先人留下的經典語錄-俗諺語 ,應驗了老祖先傳承的智慧。 ■五月節、五日節 舊曆五月初五台灣南部人叫「五月節」,北部人叫「五日節」 ,有人直接叫「肉粽節」,老一輩沒人叫「端午節」。年節「炊粿綁粽」主要的目的就是飲水思源感思報本拜祖先,跟紀念屈原一點關係都沒有。 ■送粽、送葬 早期,不能隨便送粽子給人家,只有喪家才接受親友贈送的粽子,原因是喪家沒心情包粽「做節」(過年也不能隨便送年糕),親友送粽表示關懷,稱之為「送節」,喪家則以冰糖回禮。或非喪家,收到粽子怎麼辦,老一輩的若「見古」,認為是「拍觸衰(觸霉頭)」,而且「送粽」與「送葬」同音,就會很生氣,聰明的人就拿一些錢象徵性買下粽子。或是剪斷繩串上的結,變成散粽(代表分享),來化解這個尷尬。新時代把「粽」當成「中」,遇上考試、競選有人就送粽祝賀「包中」 ,就覺得怪怪。 ■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端陽,是掛榕枝及香茅、艾草,不是掛菖蒲,掛菖蒲是中國習俗,臺灣有一句俗語「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可以見證。臺灣人喝的是中午自水井取出的午時水飲用並擦拭身體,期能袪除百病,不是飲用讓白蛇現出原形的雄黃酒。有關午時水的俗諺語有「洗午時水,無肥嘛會媠。」;「午時水啉一喙,較好補藥食三喙。」;「午時水洗目睭,金到若烏鶖」。 ■掛香芳保平安 五月又是夏季之首,正值春夏節氣之交,五月盛陽,古代視為惡月叫「百毒之月」。五月五日陽上加陽尤為凶日,在這一天要上山採草藥佩帶身上,或以香草煎湯洗澡,以辟除邪穢。這時天氣炎熱蚊蠅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才會有插榕插艾、喝午時水、掛「香芳(香包)」防止細菌佮病毒的傳染佮保平安的習俗。「香芳」用各色綢布縫成小囊狀,香囊內裝有芬芳草藥或名貴中藥粉末,再以五色線掛在身上,香氣撲鼻,具有消毒衛生和醒腦清神的功能。早期只有「虎仔香」,也就是老虎造型的檀香包,目的在於驅瘟除疫,現在各類造型的香包,趣味性大大代替了避邪的原意。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 龍舟競渡,來自龍在中國是象徵雨露水源,所謂:「龍從雲,虎從風」,在農業經濟社會中,雨水無疑是主導農事生產的重要因素,為祈求風調雨順,而產生祭龍王、賽龍舟的習俗,其目的應在感謝江水給予生活所需的水資源,而非尋找屈原遺體。賽龍舟之前所舉行的「祭江」儀式,則旨在祭祀水中的「好兄弟」(水鬼),並祈求江河不再氾濫,更與屈原無關。五月節正午之時豎立雞蛋(臺語叫徛卵)、硬幣可使屹立不倒。 ■五月底轉去歇熱,六月初轉來快活 早前,女兒出嫁後不可任意回娘家,以免被人懷疑是「查某囝賊」或者「掩轉去外家」。新嫁娘出嫁的第一年夏天,有「五月底轉去歇熱,六月初轉來快活」的習俗。舊時新媳婦承擔的農活較重,平日很累,夏日炎炎,女方父母出於對自己女兒的疼愛,怕女兒在夏天做活吃不消過於勞累,故將女兒接回娘家休息一個夏天,藉此探探女兒在婆家的生活是否順遂以及有無身孕,叫做「歇熱」,展現了對女兒的一種慰勞與體諒,很有人情味。歇熱結束時娘家要準備米苔目或仙草讓新娘當做伴手分送親友。 ■五月節插艾免難的故事 據說在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無數,血流成河。 大家只要聽見黃巢的風聲,就趕忙逃難。有一年五月,黃巢軍攻到河南鄧州城時,黃巢騎馬前往察看地形,只看到一大堆逃難的人往城郊外跑。結果看見一個婦人一手拉著小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問道:「大嫂,妳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大壞蛋,不久就進攻鄧州城,我們這些老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問她:「妳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抱著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寧可犧牲自己兒子,也要為大伯家留下唯一的血脈」。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你快快回去,把榕樹葉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結果消息傳了出去,當黃巢攻進城裡,正好是五月端陽,只見每一戶人家門上都掛著榕樹葉與艾草。結果,黃巢一見,罷罷罷,全城因此得以保全。 因為那一天碰巧是端午節,人們覺得榕樹葉與艾可以帶來平安,從此便留下了這個習俗。 ■五月節插艾免難的故事 美麗的菖蒲花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關於端午掛菖蒲的習俗,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解釋它的由來。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叫做端午節,俗稱「五日節」。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窮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會吟詩作對。有一年,天大旱,好幾個月沒下一滴雨,田地荒蕪,草木枯死。五月初四這一天,青英看丈夫還未回家,明天是端午節,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裡一貧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這兩個節日過得熱鬧一些呢?她在家裡坐立不安,就從屋子裡走出來。突然,看見房屋旁邊她阿公栽種的藥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綠青翠,青英心裡想,何不如挖幾棵菖蒲,過節來充喜? 她持鋤過來,挖了幾棵菖蒲,用清水洗乾淨了,掛在大門上。她覺得這下子,門庭好像充滿了生機、喜氣,便觸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寶,用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旁邊。 詩是這樣寫的: 自嫌薄命嫁窮夫,明日端陽祭禮無。 莫叫良辰錯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回家,看到大門旁妻子寫的詩,既羞赧又慚愧,覺得自己無面再見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知走了幾百步,抬頭看見一隻老黃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牽去賣掉,弄一些錢回家,讓妻子高興高興。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牽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趕上來,把他抓住,送去見知縣。 知縣問秀才:「你為何青天白日偷牽牛」?秀才無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賢德、家境如何貧困,一五一十向知縣訴說。知縣聽了,不信一個鄉下的女子也會作詩,就馬上派人傳秀才妻子來。青英到公堂上,知縣問她 :「你家大門旁的詩是你寫的嗎?」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詩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觸犯何法?」知縣摸了一下鬍鬚,沉思片刻,便對青英說:「你作詩,無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牽牛,被人抓來見本縣,你看要如何判處?」青英聽後,淚如泉湧,馬上就表態說:「相公知法犯法,理應重判!」 知縣點了一下頭,對她說:「婦人言之有理!本縣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後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會作詩,本縣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本縣就賞你白銀五十兩,給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聽,就點頭答應。取過筆墨紙張,略加思索,當場就寫了這樣四句: 滔滔黃水向東流,難洗今朝滿面羞。 自笑妾身非織女,郎君何事效牽牛? 知縣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雖然不是織女,但本縣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出五十兩銀子,叫他們二人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貧,端午節掛菖蒲,竟得到如此好運。此事傳開後每年端午節大門上掛菖蒲的人家越來越多,以後廣為流傳,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 (文字來源:湄州日報/作者:柳濱)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