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痤瘡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事項
2018/05/30 14:49:17瀏覽209|回應0|推薦0
  • Share
  • 痤瘡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事項http://www.drskincare.com.tw/Qa/Detail.aspx?ID=156
  • 台北榮總皮膚部 / 劉漢南醫師
  • 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五花八門對痤瘡患者在飲食上之建議,但是平心而論絕大部分的建議都沒有科學的根據,本文僅對較有研究論文支持的飲食方式提出討論,並附上近幾年出版之研究論文索引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查閱。

     
    一、低升糖指數 (low glycemic index)/低升糖負荷 (low glycemic load)的飲食有利於痤瘡的治療。
    瑞典隆德大學的Lindeberg 醫師,在 1990年代研究Kitava的原始部落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位於所羅門海,太平洋西南部),發現Kitava人沒有人有痤瘡,而且也少有糖尿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疾病,肥胖症,或中風! 原來他們的食物都是有如舊石器時期原始人的飲食:椰子,各種水果,南瓜,根類蔬菜,如紅薯,芋頭,其他蔬菜和魚。他們幾乎沒有攝入乳製品,糖,穀物或酒精,也就是不含所謂的西式精緻飲食。Kitava人之所以沒有痤瘡很可能是因低糖負荷(glycemic load)的飲食讓胰島素不致升高太多;而胰島素的升高會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活性增加,最後造成痤瘡的形成;另外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都會讓男性賀爾蒙 (androgen)的合成增加,後者是眾所周知痤瘡形成的禍首之一。
    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是食物攝取後會讓血糖上升多少的數值;糖負荷則是指吃下一份食物後血糖升高的總量。升糖負荷大於20的一份食物定義為高升糖負荷會讓胰島素快速分泌,應盡量避免 (一個75公克甜甜圈的升糖負荷約24);在11-19為中等、低於10為則為低負荷(一片25公克白吐司麵包)。到目前為止,低升糖指數/低升糖負荷的飲食有利於痤瘡的治療,已在好幾個隨機對照試驗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中得到證實,該種試驗可信度相當高 (證據等級IB),而一般所謂的專家意見(如網路上的資訊) 證據等級只有IV,差別很大。
     
    痤瘡病患也許尚未被以上的資訊說服,但低升糖指數/低升糖負荷的飲食的確對健康有益卻是不爭的事實,若能實行而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二、常喝牛奶會讓痤瘡惡化?
     
    牛奶對飲用者的正負面影響爭論很多,在此不予討論。但是牛奶會促進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而且牛奶也含有牛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及二氫睪固酮的前驅物 (dihydrotestosterone precursors),理論上的確有可能讓痤瘡惡化。而有些觀察型的研究(證據等級III)發現常喝牛奶者較易長痤瘡2;皮膚科學期刊也報導過有五位男性青少年運動員因為補充乳清蛋白(Whey Protein )保健食品而使得痤瘡變嚴重3;乳清蛋白是市面上常見的運動營養增強劑,是從牛奶中分離出的成分。痤瘡病人能不能喝牛奶? 沒有答案,因為證據尚不夠強烈,若真的要喝的話,不妨考慮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 
     
    參考文獻
    1. Kwon HH et al.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effect of a low glycaemic load diet in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in Korean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ta Derm Venereol 2012;92: 241-6.
     
    2. Di Landro A et al ,. Family history, body mass index, selected dietary factors, menstrual history, and risk of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 Am Acad Dermatol 2012;67:1129-35.
     
    3. Silverberg NB. Whey protein precipitating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flares in 5 teenaged athletes. Cutis 2012;90:70-2.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d50aa75&aid=11220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