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5 21:15:15瀏覽608|回應0|推薦2 | |
江禮源 述2012年11月11日 草根居士鄉野講古 2012有機專刊 一、前言 ~~懷念古早味 憶苦思甜 品味又回味 本土風味的佳餚 演繹著 在地食材的鮮美 嚐味道 呷道地~~ 讓我們拾回失去的時光,找回失去的作物。〝師法自然〞,讓我們一起找回失去的東西。 凝視著張秋台校長的彩畫,60年代農村耕息,春耕秋收,聆聽著〝農村曲〞,找回純真的60年代… ~~水田脈脈 牛車漫漫 小河汪汪 風微微 雨稀稀~~ 重漫影像,是一種省思,為什麼那種深深植根在大地的精神,失落了?〝深根〞蘊韻著人文與農業的哲理,讓我們一起尋找失去的美好。 現代人類的生產方式,包括慣行農業生產,對環境生態已造成重大衝擊,據估計,現代農業,自綠色革命以來,已造成96%作物品種流失。近代農業急速發展結果,作物栽培單一作物、單一品種,只好仰賴化學肥料和農藥。畜禽飼養也採單一動物、單一品種,只能依靠抗生素與賀爾蒙,這種生產方式,其結果都是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全輸的〝自殺型農業〞。 全世界有7萬8千種可食植物,但只有3千種被使用,不及4%,適合當地生長的野生植物,生命力強,不需做基因改造或特別施肥,多加利用,等於減少污染,並維持自然原貌,減少環境傷害,提高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才有保障。〝經濟作物〞和〝野生植物〞之間的界限,是可移動,保持生態平衡才是首要。推廣本土原生植物,不可引進外來種,以免被取代,如土肉桂被大陸陰香取代。其次台灣食用米、食用油已被外來侵占,自給率竟只有三成,這是一件相當震撼的事,大家應勇敢面對,提出因應之策。 〝食物是文化的餌,吃對了食物,才能進入當地的文化生活〞,是農產品最好詮釋;〝最不原諒的罪過,就是一生沒有幸福過〞,是推動台灣農業轉型最好寫照。 台灣人累積在地耕作的農業智慧,不容忽視,原生物種再受重視,是機會,也是挑戰,更是發展台灣有別西方有機產業的動能。從市場經濟與競爭哲學,WTO至ECFA已明白告訴台灣人,農業轉型是必要的。快樂,是人類最基本的渴望與嚮往,台灣小農,選擇了這條路,只盼望一生沒有遺憾。 二、慢食: 慢食,是一種態度,重新思考,認真對待人、土地、自然的關係。要求食物必須〝優質Good純淨Clean公平Fair〞,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能集體影響我們身處的土地。19世紀法國美食作家薩蘭說〝人民飲食的方式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現在美食界流行一句話〝看你吃什麼,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慢活、慢跑、慢食,〝慢〞在21世紀掀起高潮,慢活是〝修己〞,慢跑是〝強身〞,慢食是〝生活態度〞,從食物認識當地文化,每咀嚼一口就想到食物牽連土地及氣候。 慢食並非單指〝慢慢吃〞,是一種生活態度,連食物種植、生產、取得的過程都不宜追求快速,提供另一種不同於速食產業的思考方式。作家韓良露將慢食以〝時間〞、時令、時代、時空〞四個核心來定義,慢慢享受身邊的一切,使你與人、食物之間有了交流閒心。 慢食不是叫你花很長的時間去吃飯,而是改變生活態度,好好享受。義大利慢食協會不是美食協會,而是聚集文化工作者,自發性地看待你自己土地的食物,與你的歷史和人文之間的關係。食物是了解當地文化精神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由食物入手,保護當地傳統文化的觀念。義大利飲食的靈魂在〝風土〞,就是重視不同土地種植出來的食物原味。義大利的披薩、麵、燉肉,用的番茄是不同種。 慢食運動是用社會運動的實踐力,去挽救、支援飲食文化,讓不好種的、不好賣的,漸漸找回來,讓人類由吃找到是食物的文化。農業就是要求傳統的美食,加上環保與文化。台灣作物不斷有新品種出現,要找回消失的那一塊,如現在吃的豬肉是英國改良白豬肉,那桃園的黑豬呢?山蘇是改良的新品種,嫩但沒有野味,那山區帶有苦味的原生種,雖有人種植,但銷售不佳,苦瓜、甜椒都是如此。 三、京野菜: 日本京都講究〝京野菜〞,指在有限距離內才有販售的蔬菜,不賣到外地,那是京都保存千年的文化生活態度。京都文化帶給很大啟示〝文明不是直線進行,而是一種螺旋的方式〞,有時我們以為落後的生活方式,轉一圈反而走在最前面。而慢食有似於有機生態,如何克服市場弱勢的通路,最重要還是要由教育著手。有的消費者竟將有機與素食畫上等號,因此,始終無法突破成長,而陷入〝鄭人置履〞的自我框架,不要執意〝鞋樣〞,而應相信自己腳的感覺。 正確的消費者是需要有知識的,你買的東西就是等於你投票認同它的存在。到大賣場買基因改造,進口水果會貼PLU標籤,號碼首字8是基改,9是有機,其他是傳統,破壞雨林的食物,就等於你參與同意。如果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不會意識到之後的整體大自然界的變化。慢食可以發掘、保護快要消失的食物,讓消費者有多樣選擇。 四、野菜: 我們現在對食物的認知非常粗糙,很多人煮蘿蔔湯,大都是把葉、皮都削掉扔了,完全不了解早期常用的蘿蔔葉、蘿蔔皮作醃菜,有很豐富的營養,像原住民吃的黃藤心,吃芋頭的梗子,俗稱〝芋環〞;鄉下人吃〝龍葵〞俗稱〝黑仔鬼〞〝烏仔茄〞或〝黑甜葉〞;歷史唐代王寶釧舊窯洞吃十八年〝豬母乳〞,就是野外路旁的〝馬齒莧〞…等等,越來越少人知道。〝食物來源〞及〝生活態度〞脫不了關係,我們應該以嚴肅課題來正視。介紹台灣的食材給外國人,日據時代台灣濁水米,現在的綠茶、紅茶、竹筍、鳳梨、芒果,都是台灣人的驕傲,但淪落至今通路始終無法暢銷全球,又將淪為路邊攤產業,這就是檢討的盲點。施藥、施肥漫無管制,浪費資材、破壞生態,堵塞通路,今後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選擇幾樣種類,以台灣名義打響知名度,才是首要工作。 五、台灣原生蔬菜: 台灣饒富高抗氧化,具有市場潛力的原生蔬菜,比較獨特有甘藷葉、香椿、赤道櫻草、辣木、猢猻木、長蒴黃麻、夜香花、黃秋葵、大花田菁、守宮木、山蘇,吃膩了改良蔬菜,或許原生蔬菜是未來的養生新美食。 台灣地處亞熱帶,傳統原生蔬菜源頭大都來自龍葵、隼人瓜、過溝菜等這些易繁殖、適應力強,散見田野,倘將傳統放任原生蔬菜利用於經濟栽培生產,除了紓緩夏季蔬菜之供需,尚可增加消費者健康美食多元化,帶動人健康土地也健康。 六、世界有機背景: 韓國與台灣類似,都以小農為主,只要做隔離帶就不容易,所以韓國採彈性做法,是推動無農藥的〝有機村〞,不驗證的友善環境生產農業,這是〝反求諸己〞去尋回老祖宗耕作的精髓,或許台灣不須全然仿效西方有機農業作法,先由〝有機村〞開始,再邁入〝有機島〞。 西方有機,有其背景,古巴有機占95%,是全球第一名,回憶20多年前的古巴,是中美洲使用殺蟲劑最高的國家,1990年代,由於蘇聯垮台及美國經濟制裁下,無充分石油供應,不得不轉向生態功能性的生物多樣性農法,而開啟那段非石化農業加持的後石油時代農業奇蹟。當時政府缺乏經費從事增產研究,只好改變主意,推廣人員直接與農民接觸,讓所有農民團結起來,過去使用機械,但資源短缺,只好改用人力,小農由原生物種,本地作物品種,育成優良種子,全國動員克服困難,拋棄慣行農法,從事有機,整個生態及環境才大幅改變,共同分享大自然、生態、健康、公平、關懷的友善生活。古巴農產品大部份都是有機,就不須驗證,不必增加費用,而且育成遺傳多樣性的種子,抗雜草,抗土壤病蟲害,又富營養價值。 有機農業注重土壤肥力及其物理性,有良好的土壤,才能種出優良有機產品,因此土壤需事先分析,能適當改變土壤質地,栽種綠肥及輪作,是最起碼的開始。2011年10月IFOAM在韓國南陽州舉行,台灣出席者,有一個很特別的心得〝效法韓國發展友善生態及有機小農特色〞;一個建議〝國際間對有機農業的小農栽培、市場運銷,跨國合作已逐漸改變,政府應培養更多有機人才參與國際活動,分享世界有機〞。南陽州有一個有機村生產的水梨,竟然只賣汁不賣梨,收入竟超出預期,這該是解決台灣水果滯銷的秘方。 早些年代,阿嬷常說:做人不要死腦筋,轉個灣,就會海闊天空。兩岸互通後,阿里山茶最夯,由梅山上太平,總共要轉36個灣,才可以聞到茶香,但小農有機人已經轉了百個灣,還是見不到曙光。早年台灣香蕉、蝴蝶蘭到近年毛豆奇蹟,台灣人執著的是〝不認輸的精神〞,2011年農政單位在西螺醬油業者強力要求下,2012年同意鼓勵休耕改種有機黑豆,其實官員要在推動農業政策時,時空背景差異太大時,更要有轉個灣的態度。 七、學校營養午餐 有機的精神〝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正可以解決最近各縣市長的德政口號〝有機營養午餐〞,在台灣多數有機小農正為產銷失調而苦惱時,由產地到餐桌,追求〝最短食物里程〞及〝社區支持型農業〞已成為世界潮流之際,倘能讓農作產地與教育單位契作,打破政府採購法,營養午餐〝不是商品是食材〞更是教育的一環,讓孩子真正體驗田間農業,並獲取真正營養午餐。各縣市必須建立〝有機村〞,自足一半以上有機的供應量,為實施有機營養午餐的入門票。 八、西螺驗證專區開賣: 2012年3月12日西螺驗證專區開賣,真正讓我嚐到〝不可能任務〞的滋味,台灣驗證繁瑣,又無法與世界接軌,由田間到加工、包裝、冷藏、運輸等流程,至今一直困擾著〝我們〞,是一顆毒蘋果,如何簡化與世界接軌,如何建立有機村及列入教材,政府應扛起重責,〝重新定義〞,告訴我們,何去何從? 2012年9月24日聯合報一系列〝願景工程,找回行人路權〞,民調6成6國人,一週內目賭交通違規。加拿大、日本、美國,官方今年紛紛對台灣發出〝旅遊警報〞。〝禮讓行人,酒後不開車〞,已是全球國民道德的議題,建立良好的交通環境,要靠〝教育、工程、執法〞,而台灣農業想脫胎換骨,承諾對消費者食材的安全,何嘗不應來一場〝廚房革命〞? 九、農耕就是一種信仰: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名前十名的一本書〝習慣的力量〞有一句名言〝只要你抓對了習慣,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日本因311大地震,光芒暫失,但一個〝新日本〞,依然從廢墟中緩緩升起。廣達電董事長林百里曾說企業要轉型,首先要做到〝轉念〞,轉型要重新定義企業文化,改願景,改核心能力。水庫有鯉魚、草魚等等,捕久了,但是市場也不會增大,海裡有很多種魚,但什麼魚,要怎賣?賣給誰?值得研究和嘗試,願意做,要創新突破,產生新的價值,成長除了努力外,要有更多智慧,大家別忘了,現在的社會〝智慧是加值型〞,唯有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才能脫困而生。 〝烤全羊〞是蒙古迎賓宴的大菜,蒙語有〝勝利〞的意思。蒙古姑娘盛裝敬酒,獻哈達,內蒙的政府指定〝河套王的白酒〞,以高粱、糯米、大米、小麥,用〝公主泉水〞發酵,喝起來像台灣原住民的小米酒,但略帶有水果酸甜,後勁強。貴賓接過美酒,必須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酒,和大拇指相碰,彈向天地再點上自己的額頭,象徵敬天、地、父、母、自己,最後必須將這杯酒一飲而盡,才可以分解烤全羊,這就是敬天、敬地、愛自然的〝信仰〞。從事農耕的人,就是要把它當作是自己的〝信仰〞,有敬天地,愛自然的精神。 十、結語: 2012歐債及中、日、韓啟動FTA,台灣出口急凍,內需食的需求已成為台灣社會創造經濟成長動力的主力,食材驗證絕非是美食的餖飣,而是正飣,食物的安全是消費者健康的臍帶,不能切掉,驗證標章是代表著台灣食材本土與安全的韻涵,屬於台灣品牌的農產品,要把它成為〝產業〞,而非像〝長照〞只定位在〝社會福利〞,如何讓台灣農業在歷史定位又寫下〝山中傳奇〞的一頁,這是責任也是使命。 人生是一連串的〝偶然〞,偶然開動以後,無盡的〝碰撞〞,於焉開展,每顆心,都像一隻等待張翅或破繭的蝴蝶,那是一種蛻化的〝驅力〞,偶然將會從那裡〝開動〞。創新混懷舊,便利商店的柑仔店,如何帶給消費者充滿回味又養生,農業的推廣教育、美食烹飪、行銷物流,正考驗著我們。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