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韓進快評/ 以 孫子兵法「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莫迫」呼應葉匡時對國民黨提出警告
2022/11/30 20:20:29瀏覽558|回應0|推薦3

韓進快評/

孫子兵法「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莫迫」呼應葉匡時對國民黨提出警告

 

 國民黨1126贏在蔡政府的「民心向背」與罄竹難書的不堪與不肯面對「失敗人設」與「錯誤政策」。當台灣人民用選票讓民進挫敗與教訓,當被諸多親綠名嘴與公認力挺民進黨的學者開始檢討蔡英文等,基本上是典型「愛之深責之切」。如果加上民進黨餒內有識之士開始向黨中央叫陣與清黨成了風潮,蔡英文等知道痛定思痛與大立改革,台灣的選民用選票給予民進黨站起來的機會,國民黨有何繼續不可一世一的大肆慶祝,《孫子.軍爭》:「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莫迫,此用兵之法也。」已至窮途末路的敵人,不可過分逼迫,以避免其反撲拚命。就是這個道理!

 

稍早前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 (28)日在臉書指出,這次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上大勝,很多國民黨人為之雀躍,但國民黨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也是大勝,卻在兩年後的的中央選舉大敗,不僅輸了總統,立法委員的席次也大幅減少,以致於對民進黨毫無制衡能力,進而造成民進黨這兩年的囂張蠻橫局面。

 

葉匡時語重心長地提出「國民黨是否會重蹈覆轍,在2024年又大敗給民進黨呢?」警訊,葉匡時認為,國民黨這次的大勝,並非因為選民認同,更是因為選民討厭民進黨。偏低的投票率顯示,很多原本支持民進黨的民眾因為對民進黨失望而不出來投票,這是國民黨大勝的主要因素,就基本盤而言,國民黨其實是低於民進黨的。葉匡時說2024年的大選,不容國民黨樂觀。

 

這一段葉匡時的由衷之言,筆者認為這是1126選完之後最中肯的評論,尤其為朱立倫與正在沉醉在大獲全勝的國民黨黨中央與地方政治人物!或許葉匡時的警告與諸多檯面上的政治學者,乃至同情民進黨敗選的名嘴有共通論述所在。尤尤其是所謂的「鐘擺理論」套在任何一次選舉的推論與假設,基本上都可說得通! 當「勝不驕 敗不餒」成了勝負之 後的朝野政黨共同自勉與自勵的座右銘之後,哪一個政黨能體認「戒慎恐懼」與知道「臥薪嚐膽」,接下來另一次選舉可以「趁勝追擊」,或者是「忍辱負重」。葉匡時用「黨中央一定要記取2018年的教訓,不能大勝後就大亂鬥」對國民黨與朱立倫殷殷提醒,何嘗不是「金玉良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129001133-260407?chdtv

 

 

 

國民黨九合一大勝 葉匡時點出真相提醒朱立倫一句話

09:242022/11/29 

中時新聞網

 

謝雅柔

九合一大選落幕,國民黨以橫掃13縣市,收復台北、桃園、基隆的成績完勝。此次有幫忙輔選的前交通部長葉匡時直言,2018年的地方選舉國民黨也大勝,卻在兩年後的的中央選舉大敗,以致於對民進黨毫無制衡能力,2024年的大選,不容國民黨樂觀。他認為,國民黨若想贏2024大選,除兩岸政策論述外,要推出最可能勝選的候選人,「黨中央一定要記取2018年的教訓,不能大勝後就大亂鬥」。

葉匡時昨(28)日在臉書指出,這次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上大勝,很多國民黨人為之雀躍,但國民黨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也是大勝,卻在兩年後的的中央選舉大敗,不僅輸了總統,立法委員的席次也大幅減少,以致於對民進黨毫無制衡能力,進而造成民進黨這兩年的囂張蠻橫局面,「國民黨是否會重蹈覆轍,在2024年又大敗給民進黨呢?」

葉匡時認為,國民黨這次的大勝,並非因為選民認同,更是因為選民討厭民進黨。偏低的投票率顯示,很多原本支持民進黨的民眾因為對民進黨失望而不出來投票,這是國民黨大勝的主要因素,就基本盤而言,國民黨其實是低於民進黨的。葉匡時說2024年的大選,不容國民黨樂觀。

「國民黨如要贏得2024大選,重中之重是兩岸政策論述」。葉匡時表示,若國民黨無法提出國人能信服的兩岸政策論述來對抗民進黨的「抗中保台」,任誰出來選,大概都會敗選。再好的政策,論述不好也是枉然;不怎麼樣的政策,論述夠好,仍可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葉匡時認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遠比民進黨好,但論述能力卻十分低落,這是國民黨會被貼上「親中賣台」標籤的主要原因。

其次,葉匡時認為要能推出最可能勝選的候選人。黨中央一定要記取2018年的教訓,不能大勝後就大亂鬥,一定要有氣度、大公無私的設計提名機制,在候選人沒確定前要無私,候選人確定後更要無私。如此,才能團結國民黨人以及泛藍民眾贏得2024年的大選。葉匡時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帶領國民黨漂亮贏得今年的地方選舉,應該給以掌聲,但他的歷史定位是否漂亮,將決定於2024年的大選。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71027&aid=1776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