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拜禮和揖禮
2012/07/03 14:58:40瀏覽990|回應0|推薦2
關於拜禮和揖禮

先人行禮與起居方式有關。一直到宋代前,正規場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拜禮是源於正坐方式的禮儀,孑遺到今天的跪拜禮可以看出先民席地而居的起居習慣。故此,禮儀按照跪坐與站立可粗分為兩大類,拜與揖。

凡“拜”必先跪坐。 《說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說,跪是用以行拜禮的,因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來作“長跪”姿態,才能行拜禮。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 《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而跪拜禮,因行禮姿勢不同或行禮次數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但它們統稱為“拜”。 《周禮·春宮·大祝》中有“九拜”(注意,這是九種拜法,並非後世誤解的拜九次。):“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東漢鄭玄注:“奇拜謂一拜也;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當讀為奇偶之奇 ,奇拜,就行一次拜禮;褒拜,就是再拜,行兩次拜禮。古人行禮多用一拜;有時用兩拜,表示更加恭敬。

空首——跪拜禮中的“空首”禮:是下跪後兩手拱合,男子左手壓右手,舉手加額,然後彎腰鞠躬,手觸地或者手與心平,頭順勢觸在手上。因為頭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稱為“空首”,也稱為“拜手”,簡稱為“拜”。它是當時一種通常的禮節,平時行一次空首禮,也稱做“拜”。孫詒讓說:“凡經典男子行禮單言拜者,皆即空首,詳言之則曰拜手,略言之則曰拜。”(《周禮正義》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禮,有時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兩次空首禮,就稱為“再拜”。如《儀禮·大射禮》:“公降一等,小臣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隆重的禮儀為稽首,頓首禮。

頓首——前面動作同空首禮,只是這種頭要輕輕觸地;

稽首——“稽”是留的意思。前面禮節同空首、頓首,頭緩緩觸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停留時間較長。

肅拜——是相對較輕的禮節,舉手加額,手向下與心平,頭於半空止。一般是女子行禮,或者軍旅中人)。

關於跪拜禮儀的一些誤解:

很多人認為,“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並常藉此作為批判封建禮教的有力佐證。實際,三跪九叩並非漢民族傳統禮儀內容。

“三跪九叩”的出處: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而華夏禮儀中講究禮數的恰如其分,“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所以,華夏禮儀最高才四拜,那是對先師、君父、天地才有的大禮;一般來說,再拜(拜兩次)即是相當尊敬的禮儀,一般只有一拜而已。 《禮記·雜記下》載:有一次孔子的馬厩失火燒毀,同鄉來慰問,孔子答拜表示感謝,“拜之士一,大夫再。”孔子對於士這一階層的人只拜一次,對於比士高一級的大夫,就再拜——拜兩次。

從某些方面,清代與其說繼承了華夏文化,還不如說那是扭曲異化。文化的傳承需要深厚的歷​​史積累,外來民族若只從皮毛出發,必然忽視文明的內核與精髓。如果說復興五千年華夏文明,必然要穿越歷史的霧障,用心去捕捉久遠的光芒。漢服復興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這個過程,需要一顆不偏不倚、不驕不躁的心。

http://hi.baidu.com/jianjiacongfeng/blog/item/67b3f4244fd32c338644f9e7.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11120&aid=659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