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8 22:49:58瀏覽277|回應0|推薦3 | |
“金”字解 近翻閑書,見一位古人對“金”字的構造另有見解,甚感新鮮。 他是這樣解剖的:“金,從人、從王八。王、忘諧音。八,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人能忘卻八者,則常為金所歸矣”。這“為金所歸”,大概相當於今天“拜金主義”的意思。 凡是人,都要吃喝拉撒,都要蓋房避風,都要穿衣蔽體。故此,自商品入市始,貝殼、刀幣、銅板、銀錠、金條、鈔票便相繼麵世參加金錢隊伍,湧入交易大洋。 於是對金錢功能的點評便栩栩如生、豐富多彩了。古有晉代《錢神記》的“孔方兄”、宋朝人的“金戈戈(金哥哥)”、外國古詩人的“親朋不如錢”、西門慶的“潑天富貴可奸嫦娥”雲雲。今有美元塞水門、盧布通間諜、日元換選票、港幣藏姣女、裏拉騙金牌、人民幣買文憑等等傳聞。於是有人精辟概括出“金錢不是萬萬都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樣的“警世通言”。 平心而論,在市場經濟的汪洋中遊泳,金錢的確是必備的“救生圈”,須臾離不得。但如何仰不愧天把錢賺到手和俯不辱地把錢花出手,卻有著古人“記八”和“忘八”的警告。 牢記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錢魔是絕對帶不走幹淨靈魂的。對此,古今都有美談佳話:東漢劉寵在紹興錢清鎮一帶當郡守時,為政清廉,他高升離任日,把當地百姓硬要給的幾百文茶水銅錢拋進溪水,以示“錢清”;淳安知縣海瑞辛勤執政整四年,調離時隻帶走一個破書箱;於謙“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浩然正氣“采菊東籬下”;孔繁森慷慨解囊助藏胞,隻留下8.6元列入遺產單,驚天地,泣鬼神;中南集團老總心掛社會弱體,手牽貧困孩童,熱衷公益事業,功德無量…… 當然,鮮廉寡恥的金錢財奴也大有人在:大閹官魏忠賢、王振、李蓮英嗜錢如命,專斂不義之財;見錢眼開、胡判楊乃武一案的江浙百位清朝官員被革除頂戴花翎;擠滿中山陵台階吊唁孫中山的國民黨要員中不乏買官進爵的蠢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也出過劉青山、張子善這樣吞金斃命的“忘八者”;近日又有中央委員田鳳山染上銅臭、受賄500多萬、被清除出黨、押解法庭審判的驚人消息。這些無不說明為蠅頭小利而被錢眼卡死的人不是沒有。他們,論身份不算低,論薪水也不薄,何以弄到見錢不要命的地步?還有那些為一介私利帶著鈔票去進貢的人,何以人格那麼賤,骨頭那麼輕?一言以蔽之:“為金所歸”。即用我的錢買你的權,再用你的權賺更多的錢,最後拿我的錢送你上西天。 記得前年到山東曲阜一遊,見孔府大院的牆壁上赫然畫著一隻青麵獠牙、被稱為“貪”的怪物。它腳踏金元寶,尾卷大銀錠,肚皮下已有堆積如山的奇珍異寶了,仍怒睜貪眼,欲吞太陽。孔府將其畢現庭院,我想大概是要孔家後人為官不可貪是也。 而今世風日上,文明盛行。但願古人對“金”字這一“從人忘八”之見是曲解,是歪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