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地君親師
2007/07/02 10:42:30瀏覽1287|回應0|推薦1

天地君親師

    中國民間祭祀的對象  。 舊時民間多設一 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祭天地源於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於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 ,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 。祭 師 即祭聖人,源於祭聖賢的傳統,具體指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開創的儒學傳統。天地君親師何時合並在一起祭祀已不可詳考 。在中國封 建社會末期 ,這一祭祀已遍及千家萬戶,具有肯定宗法關係、強化封建意識的作用。


    徐梓經過係統的曆史資料梳理,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發表學術文章《“天地君親師”源流考》。
文章說:“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把它作為祭祀對象也已經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詮釋,特別突出了“師” 的地位和作用。民國時期,“天地君親師”又衍變出“天地國親師” 和“天地聖親師”兩種形式。
“天地君親師”的作為中華民族祭祀對象的曆史悠久。從而鑄成一個民族的“天地君親師”文化體係,其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規範,已滲透在中華民族家教家傳的言行舉止中。


天地君親師  
 

  中國人對天有著極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無法改變的一切都歸結於天,創造了天命、天意、天道、天然、蒼天、老天、天神、天子等等詞彙,從骨子裏認為生男生女,富貴貧窮,升遷遭貶,得意落魄,得到失去,意外收獲,在劫難逃……都是上天的意誌,上天的安排,天定了的事情。天既是指天空、宇宙,又是指抽象神秘的神靈。天的確是神秘可畏的。且不說是否有神靈存在,僅它的廣大浩淼、遙不可及,就足以令人望天興歎了。然而,天也有不大的時候。有句話說得好:比地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懷。物質的天,是自然形成的;精神的天,卻是人類創造的。人創造了精神的天,又反過來去跪拜精神的天,人卻不知道他是在跪拜自己!
  地
  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在易經中,乾主要是說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要說地,有地母的含義。在我們的實際感覺中,天就象一位嚴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這位無比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過一絲回報。而我們對天的敬畏,卻遠遠超出了對地的敬畏;豈止有敬畏,還肆無忌憚地去糟踐她,毀壞她的美麗容貌,挖空她的心肝腸肺,汙染她的血液脈絡,肢解她的軀體……我們忤逆不孝啊!我們把大地劃分為若幹界塊,把她交給廟破位卑的土地神去管理,土地神也在為她而哭泣。倘若不信,你到農村的土地廟裏去看看吧,它的眼淚早已幹涸了,隻剩下兩個無珠的空洞。
  君
  亞聖孟子有著濃厚的民本意識,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個偉大的理論,一個光輝的思想,一個美好的願望。然而,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為人主、為人王的君,何時輕過?他們重得不能再重了,以至於需要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去抬他們。一個“群”字,便可說明問題。“群”的異體字,君在羊的上邊,眾多的羊一般的老百姓,是君在牧放他們、驅使他們、宰割他們。為奪得一個君字,子可以弑父,弟可以殺兄,無數次的改朝換代,無數次的暴力革命,用無數的老百姓的人頭去換取,屍骨成山,血流成河,一次次的積累,一次次的破壞,直到天昏地暗還不罷休。這個君輕嗎?它是所有的人頭、所有的鮮血、所有的財富相加的總重量!
  親
  進入人倫者為親,旁係的不說,直係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劃分,它屬於孝悌仁義的範疇,也就是說,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這裏不說血親,隻說朋友。朋友雖不是血親,但勝似血親。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層次的,有刎頸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難之交、神交、至交等等,還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朋友講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親,如同男女相愛,愛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說,對朋友要講仁義,要相互寬容、諒解、忠信、尊重。還有諍友,是說還要相互批評幫助。古人的論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學習。
  師
  師道尊嚴。天下狀元秀才教;就連皇帝、總統也是老師教育過的。孔子是中國為師者的老祖宗,他的為人施教,堪稱師表。有教無類,是他的偉大教育思想。無論貴族平民,無論聰慧愚鈍,無論老幼病殘,都是受教育的對象。然而,古人雖把師與天地君親相排列,以說明師的尊貴地位,實際上隻是說給文盲聽的。讀書人都是老師教的,但讀書人卻從不把當老師作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說讀書人金榜題名後的感受。隻有屢試不第的讀書人,才會極不情願地去當老師,以維持生計。明清時期有了師爺,但師爺連未入流的官品都沒有,不過是官家的附庸而已。文革時期,師的命運就更慘了,師的老祖宗都被批倒了,他的徒子徒孫們日子能好過嗎?
 
http://baike.baidu.com/view/498243.ht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11120&aid=106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