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原文: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 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 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或不焉,小學而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 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 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 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與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大意: (一)自「古之學者必有師」至「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說明為什麼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重要) (二)自「生乎吾前」至「師之所存也」 說明從師的原則(是:師道) (三)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至「其皆出於此乎」 說明今之眾人因恥學於師,故愚者愈愚。 (四)自「愛其子」至「吾未見其明也」 說明眾人只知為子擇句讀之師,而不知為己從師解惑為不明。 (五)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至「其可怪也歟」 (舉「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事)說明士大夫反不如巫醫等人之智。 (六)自「聖人無常師」至「如是而已」 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 (七)自「李氏子蟠」至「作師說以貽之」 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在嘉許李蟠能行古道)。 主旨:說明從師問學的道理。(篇首(一)(二))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贈序);內容為論說文。 http://ct4.ck.tp.edu.tw/yll/02/oldtext/o8/0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