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元璋龍起靈山寺 “豫南古刹靈山寺”係列之二
2007/06/24 22:29:59瀏覽484|回應0|推薦3

朱元璋龍起靈山寺 “豫南古刹靈山寺”係列之二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裏把朱元璋等列入明教信徒,是其一家之言,也許不足為憑,但要說朱元璋在皇覺寺出家做過和尚,則是有真憑實據的。
  朱元璋在自己撰寫的《皇陵碑》中敘述其出家生活時寫道:“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皇覺寺住持因歲饑罷僧飯食後,朱元璋“雲水飄揚”、“侶影相將”、“暮投古寺”,他“一浮雲乎三載”的這個古寺,就是位居“淮西”(相對於他的老家安徽鳳陽而言)的信陽靈山寺。
  與少林寺13棍僧解救秦王李世民相較,靈山寺僧人救駕朱元璋的故事鮮有人知,這一方麵是因為靈山寺僧人的救駕不如少林寺那樣有轟轟烈烈的場麵,另一方麵是因為朱元璋很忌諱別人提起自己做過和尚的“小出身”。
  “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靈山寺不僅是朱和尚“強”身健體的地方,還是朱將軍躲過生死大劫的所在,不然本來忌諱“小出身”的朱皇帝決不會給靈山寺禦書“聖壽禪寺”的題額。
和尚皇帝三上靈山
  朱元璋當過和尚,其目的不過是混飯吃罷了。
  他不了解佛法,也很難說有什麼信仰,這在《皇陵碑》敘述其苦難經曆時說得一清二楚:“俄而天災流行(1344年),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裏人缺食,草木為糧……兄雲此去,各度凶荒。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兄腸。兄弟異路,哀動遙蒼。”也因此,出家“動機不純”的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後,十分忌諱別人提起他早年當過和尚的事(當然,其中也有世人對和尚歧視的原因),甚至每每他看到“光”、“禿”、“僧”這些字,都覺得刺眼,不少儒士文人因犯此忌,掉了腦袋。
  明初地方官過年過節以及皇家喜慶日子,都照例上表歌功頌德。就是這般逢迎之言,竟也惹出了不少麻煩。如杭州府學徐一夔在表文中提及“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說徐一夔是在借進呈表文之機,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在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元璋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人,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
  和尚皇帝朱元璋對“光”、“禿”、“僧”、“和尚”之類的字很忌諱,還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但他對靈山寺(其時,靈山寺也還“光禿”著,還未開始“帶發修行”。明英宗之後,“帶發修行”源自鵝頭禪師,但是否也存在避諱乃至敬重與自豪的成分,順水推舟般地就“帶發修行”了,無考)卻另眼相看,畢恭畢敬地親臨降香,並撥巨款進行修繕,這是為何呢?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1344年,他在當地的皇覺寺(自然是後來的冠名)隻當了兩個月的和尚,就因廟裏也和他家裏一樣缺糧斷炊,隻好芒鞋托缽到淮西(今信陽一帶)化緣遊方。是時官場腐敗,“盜賊”橫行,他“雲水飄揚”,第二年農曆三月初一來到了靈山寺,這兒的和尚對年少體弱的朱元璋真是不賴,不管他白天化緣有無收獲,都讓他吃好穿暖,還讓他第一次喝到了靈山茶。他雲遊7年,有4年是在靈山寺度過的(朱元璋自己說是“一浮雲乎三載”),身體也慢慢壯實起來。“是靈山寺給了他一個能打天下的好身板兒!”說到這兒,羅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羅榮將很自豪。
  24歲那年,朱元璋又回到濠州(朱元璋自己說“年方二十而強”,也許他20歲就開始了“地下活動”,但這種活動是披著和尚的外衣進行的,外人搞不清楚,才有了“一浮雲乎三載”與“雲遊7年”這兩種說法,但他參加義軍是在出家7年之後),並在好友湯和的勸說下,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他身強力壯,作戰勇敢,很快得到晉升,同時郭子興將義女馬氏嫁他為妻。郭死後不久,他便成了起義軍的首領。
  在轉戰江淮時,又是農曆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敗仗。幸好,這兒離靈山不遠,他便隻身逃往靈山寺。因他一身戎裝,和尚們看他雖似曾相識,卻不敢貿然相認,隻得問他姓甚名誰。此時朱元璋哪敢透露真名實姓,隻得在寺廟的牆上題詩一首:
  戰罷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隻管叨叨問姓名。
  這詩向和尚們說明了他就是當年的朱元璋、眼下的義軍首領,和尚們一看心裏就明白了。於是和尚們以禮相待,為其療傷,並準備飯菜,敬上靈山茶。第二天清晨,在和尚們的指點下,朱元璋抄小路找到了自己的主力部隊。
  當上皇帝的第三年,朱元璋想起自己能有今天,應當好好感謝靈山寺菩薩的保佑,因靈山寺曾使他體魄強壯,吃敗仗遇難時又得到和尚們的庇護和療傷。他雖忌諱自己的“小出身”,痛恨寺廟,但對靈山寺應該特殊對待。
  他曾想,或許菩薩真的不能得罪,為鞏固帝業,他也應親往靈山寺降香。於是他先派使者到靈山寺調查那首詩的情況,並交代:“如果詩還保存著,立即稟報,如果被毀無存,就將毀詩和尚和住持一並押解回南京。”
  但朱元璋題詩後,和尚們怕找麻煩,就塗抹了。搜捕朱元璋者未見題詩,靈山寺平安無事。靈山寺住持聽說使者的來意後,趕快用水衝去字上塗抹的石灰層,題詩痕跡隱約而現,並向使者解釋:“天子題詩,小廟豈敢保留,留下來鬼神也要犯愁的。你看我們施法水予以保護,但仍蓋不住天子的旨意,其痕跡猶如龍泉光華衝鬥牛。”說完,也題詩一首:
  禦筆題詩豈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輕抹去,至今龍泉衝鬥牛。
  使者查清情況後,立即趕回京城向朱元璋彙報。如此這般,更堅定了朱元璋親往靈山寺降香的決心。聖旨一發,各地官員依旨準備迎接,羅山縣令還專門去靈山寺向老和尚打聽朱元璋的飲食愛好,和尚們也準備好了朱元璋愛喝的靈山茶。
  選個什麼日子到靈山呢?他曆數前兩次到靈山均是三月初一,他起兵討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發跡,於是他決定仍在三月初一上靈山寺降香。
  洪武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來到靈山寺,這次降香與前兩次自然不同——不吃齋飯,而是山珍海味。和尚們拿出一槍一旗的靈山茶,這茶是朱元璋過去未曾見過,更未曾喝過的。當地方官員派遣的廚師將九龍潭泉水沏泡的靈山茶送到朱元璋麵前時,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撲口鼻,未曾入口,便飄然欲仙,一口進去,濃鬱醇厚。一杯茶沒喝完,朱元璋便說:“這杯茶是哪位官員沏泡的,給他連升三級。”跟隨他的一個心腹官員忙說:“這是廚師沏泡的。”朱元璋也聽出了這位官員的意思,但還是再次傳旨:“他是廚師也要升三級官。”官員牢騷道:“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
  朱元璋接過話茬說:“你剛才像是吟詩,但隻吟了前半部分,朕現在給你續上後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禦筆題額聖壽禪寺
  朱元璋“三上靈山”肯定含有演繹的成分,這是毋庸置疑的。
  靈山寺也肯定給予過朱元璋“生活的快樂”與“生命的奇跡”,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金口玉言的皇帝不可能在這兒留下禦筆題額“聖壽禪寺”。要知道臣下給皇帝祝壽那是延年益壽,皇帝能把臣下(或某個地方)與“朕壽”連起來,這出自“朕口”的“壽”即使不是“再生”的意思,也與“再生”相去不遠了。
  朱元璋在靈山寺是如何躲過一劫,獲得“新生”的呢?
  在靈山寺大雄寶殿前,靈山風景區管理局的餘主任邊用一把長把竹勺從井裏打水,邊向記者講述一個600多年前的故事——
  這個普通的小井就是潛龍井(又名聖井),相傳朱元璋曾聽任和尚的安排潛入此井,逃了一命。1349年,朱元璋與陳友諒交兵,失敗後被追到靈山之南的九裏關,當時羅山縣令李思齊派兵與陳友諒南北夾擊,追殺朱元璋。朱元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來到他熟悉的地方——靈山寺尋求庇護,方丈大用禪師給朱元璋一根打通關節的竹竿,讓他口銜竹竿潛入此井,躲過了追兵而幸免於難。
  為感謝和尚的救駕之恩,朱元璋不僅降香靈山寺,還封靈山為“皇山”,封靈山寺為“國廟”,方丈大用禪師為“金碧峰禪師”,賜其半副鑾駕(副國君級待遇),隨駕入京,並當場為寺院題下“聖壽禪寺”的匾額。
  如今,拙樸、莊重的“聖壽禪寺”匾額高掛在天王殿的門楣上,盡管大門上懸掛著趙樸初題寫的靈山寺匾額,但寺內香爐等器物上都鑄著“聖壽禪寺”的字樣。“半副鑾駕傳了600多年,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燒了。”靈山寺學全方丈指著當年焚燒半副鑾駕的照片對記者說,“半副鑾駕不是轎子,而是繡著龍體的帳幔。”
  據說,朱元璋當時還撥白銀3萬兩重修了靈山寺,黃金1000兩重塑了佛像金身。
  如今,朱元璋也不再是靈山寺的和尚,1999年塑的朱元璋雕像站在靈山風景區大門之內的一座小山上,這兒離靈山寺還有一段距離。
  朱元璋雕像頭戴氈帽,身穿長袍,胡須和衣襟一起迎風飄揚。
  6月28日下午4時,雨過天晴,靈山蒼蒼,身佩寶劍的“朱元璋”立於亂雲飛渡的小山之巔,並不英武的他目光深邃,望向遠方,遠遠看上去,不像皇帝,更像一座鎮守靈山的神像。
 

http://www.cnxungen.com/Html/tegao/hnjiedu/hnxinyang/432020061120224125_P2.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11120&aid=104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