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22 20:55:59瀏覽12|回應0|推薦0 | |
Uber費率與計程車不同,靠薄利多銷吸引消費者,價格是它能夠坐大的主因,這可從Uber去年短暫退出又重回市場,調漲車資流失許多客源,可得到證明。現在Uber與計程車業的矛盾,也是相同原因,不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小黃難以力抗新興的Uber。 Uber於2013年中進軍台灣市場,不只手機叫車、線上扣款方便,最吸引消費者的是車資便宜,Uber以自創的計價方式,車資往往僅計程車8成,甚至更低。雖然這樣的優惠在Uber短暫退出又回歸台灣市場後有所改變,但多數時間的車資還是略低於小黃,抓住死忠消費者的心。 以大台北計程車收費為例,基本費率70元,紅燈每80秒跳5元,距離超過1250公尺,每200公尺跳5元;Uber內部的計價方式則不同,且停等紅燈不收費,尖、離峰還有不同倍率。兩邊都是做計程車生意,Uber卻沒按規矩走,走的是薄利多銷。 說明白了,業界喊的代雇駕駛、租賃業不得經營客運業爭議,像在刁難Uber。真正讓小黃不滿的,是收費兩套標準,畢竟Uber服務再好、車子再新,或是網路叫車、線上付款,小黃都還有辦法抗衡,但多數消費者看重的價格,成為小黃失去優勢的關鍵。 政府數10年前制定法規時,規定租賃車必須要有派車單、查驗承租人身分證,租賃車也沒有管道即時媒合客戶。但有了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後,這些程序可直接在App上完成,Uber一度走投無路,卻意外在租賃業找到出路,可說陰錯陽差,也凸顯法規沒有與時俱進。 交通部1年多前就發現,Uber的租賃車模式是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卻不願出面解釋清楚,官員被問到敏感問題,總是苦笑或輕描淡寫帶過,要不就消極回應「合乎現有法令」,明知道Uber爭議在哪,就是拿不出魄力。 再來,交通部為輔導Uber而推出的多元計程車,也變成業者玩死自己的工具。以台灣大車隊為例,派遣多元化計程車,每趟可抽成15%,派遣一般小黃則是每趟抽10元,以致車隊接到訂單都是優先派遣多元化計程車,車隊、消費者皆大歡喜,卻苦到原有的小黃司機。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