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換日線管理】老生常談的心得文,為何如此受歡迎?
2023/06/04 07:56:47瀏覽8|回應0|推薦0

作者: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幾天前,我在替學生做職涯諮詢時,他突然提起最近觀察到的一個社群趨勢,就是 LinkedIn 上的貼文有越來越個人化的傾向,多了更多講述個人生活經驗的內容。許多臉書上會出現的話題,現在也時常出現在 LinkedIn 的版面。無獨有偶,不久前我也在 BBC 上看到一篇報導,討論此一轉變,並進一步探討 LinkedIn 用戶們對這個現象的兩極看法。

LinkedIn 擁有超過 9 億用戶,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職場類社群平臺,它的存在原本是為了讓專業人士有能互相串聯的機會,對求職者和招聘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資源。也由於 LinkedIn 的專業形象,它成為最佳的企業發聲平臺,幾乎所有我服務過的客戶都非常重視他們在 LinkedIn 上的發文。而我作為 B2B 的行銷顧問,也深深知道幫企業經營 LinkedIn 平臺和經營其他社群媒體的方法有非常顯著的不同,因為受眾期待在 LinkedIn 上看到和專業相關的貼文,不像其他平臺大部分的發文,是建立在隨性分享的基礎上。

然而近期 LinkedIn 上的貼文有越來越個人化且偏離專業主題的傾向,特別熱門的題材包括如何疏解壓力、如何維護心理健康、怎樣看待失敗,以及怎樣透過理解童年的創傷重新認識自己等軟性話題。

老生常談的心得文,為何如此受歡迎?

這種 LinkedIn「臉書化」的風氣其實從疫情初期就漸漸開始流行,尤其封城期間在家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更為重視,關於這方面的討論自然變多。除此以外,也有許多 LinkedIn 用戶分享他們從個人生活經驗中領悟到的職場道理,只是內容和宗旨不但不是鼓勵工作,反而是提倡讀者在工作與生活的天秤兩端,應該要選擇偏向生活的那一端。

最有名的例子是英國的一名上班族 Jonathan Frostick,兩年前他因為心臟病發作,在 LinkedIn 上發表了一篇貼文,描述瀕臨死亡教會他的 6 件事。這篇文章在網上被瘋狂轉載,觸及高達 1,400 多萬人。這篇文章提到的 6 件事是:

  1. 絕對不再花一整天在開視訊會議上

  2. 重新建構工作方式

  3. 不再花時間在膚淺的表面工作,人生實在太短

  4. 減重 15 公斤

  5. 每天都要從工作中找到意義,否則就換工作

  6. 花更多時間在家人身上

仔細閱讀後不難發現,其實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並不是什麼新發現,而它之所以被瘋傳,應該和過去 LinkedIn 上不太常看到這類內容有關。Jonathan Frostick 的這篇貼文出現得正是時候,算是開啟 LinkedIn 內容私人化的先河。

不論是強調心理健康或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這類主題的文章都蠻受歡迎,即使覺得它太軟性的 LinkedIn 用戶,評價頂多只是「故事很好,但不屬於 LinkedIn(Nice story. It doesn't belong on LinkedIn)」。

然而也有一類被視為太矯情的題材,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俄亥俄州的一位老闆 Braden Wallake 在開除了兩位員工後,在 LinkedIn 上傳了一張淚流滿面的自拍照。這張照片不只讓他成為 YouTuber 們揶揄的的對象,也為他博得「crying CEO」(哭泣的執行長)的綽號,而大部分 LinkedIn 用戶對這樣的貼文評價不高,許多人甚至為這類過度呈現自我內心情感的發文貼上「cringe(讓人感到尷尬)」的標籤。

展現人性化的一面,有助擴大影響力?

BBC 的報導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種 LinkedIn「臉書化」的趨勢其實來自大老闆或中高級主管。根據研究集團 Kekst CNC 的分析,有 77% 來自英國、美國、德國和瑞典的高階經理人都曾在 LinkedIn 上發表過軟性的個人化主題文章──為什麼呢?職場專家認為,個人化的題材比較真實,也比較能打動人;況且能在被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絕對是有溫度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新聞稿。高階主管們可能意識到如果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適度地展現個人化的一面,或許能讓更多人認同自己的理念。

此外,也有一派說法主張如果要讓你的老闆、同事甚至客戶更了解你,只單看工作領域是不夠的,畢竟人是由很多面向組合而成,在 LinkedIn 上偶爾發表和個人生活有關的文章,不失為一個讓其他人更能具體認識你的方法,對打造團隊(team building)也更有幫助。

但職場專家也提醒 LinkedIn 的用戶,在分享私領域的一面時,千萬要記得拿捏分寸,切忌過度分享(overshare),畢竟 LinkedIn 還是一個以專業為訴求的社群媒體,而且所有發表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可能被任何人看到,在下筆前一定要先評估風險。

我怎麼看 LinkedIn 的未來?

談了這麼多關於 LinkedIn「臉書化」的趨勢分析,我想讀者們最關心的,還是到底將來 LinkedIn 是否還能穩坐職場類社群媒體的冠軍寶座?我們到底還能不能依賴它來幫我們求職?同時身兼職涯教練和行銷顧問,我的觀察是 LinkedIn 不但持續會是專業人士最常用的職場類社群媒體,它還非常有潛力會發展成未來最大也最重要的社群媒體,原因有二:

繼續閱讀報導

第一,目前市面上的社群媒體大部分功能都有重疊,譬如 YouTube 有 Shorts、Instagram 有Reels,唯獨 LinkedIn 的求職與徵才功能幾乎沒有其他社群媒體可以匹敵,未來即使出現概念和 LinkedIn 很像的社群媒體,短時間內也很難追上 LinkedIn 的 9 億用戶量。

其次,LinkedIn 的臉書化現象正好能讓更多以前從未使用或輕度使用 LinkedIn 的人開始對它產生黏著(engagement),進而讓 LinkedIn 發展出成為最大社群媒體的「體質」。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只有想發展國際職涯,或想進外商公司的人才需要經營 LinkedIn,那現在正是時候調整觀念。LinkedIn 有潛力成為地表上最強大的社群媒體,而你準備好要開始使用它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職場社群媒體 LinkedIn「臉書化」:老生常談的「心得文」,為何如此受歡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大學一畢業月領 60K 新臺幣,日本職場「高薪」、「高品質」背後的真相

當你的潛在主管,點開你的 Instagram⋯⋯傳統履歷已死!建立個人品牌才是求職關鍵

作者簡介: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為 Mrs Reader。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人生前 30 年住臺北蛋黃區,當了 5 年記者、2 年精品公關,移民英國後住倫敦外的鄉下,任職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因為下班後沒有 KTV 可去,開始了經營部落格與寫專欄的斜槓人生,結果一年內出了兩本書。目標是有天能和村上春樹一樣,成為作家界的公務員,朝九晚五,為世界寫下更多美麗有趣又實用的文字。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68cc92b&aid=17930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