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血管患者運動5原則,不要走上失能
2023/07/01 10:25:00瀏覽18|回應0|推薦0

不少人有種想法,罹患心血管疾病要盡量休息不動,臥床或坐輪椅,仰賴他人照顧、服侍;但其實臨床上發現,如果患者年紀較大,只要術後一、兩週不動,肌肉很快就會萎縮,無法站立、行走,喪失自我行動能力,變成慢性失能。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指出,心臟不好,肌肉周邊耐力及氧氣利用都會減弱,演變為耗弱、慢性病,運動反而能增加周邊組織對養分和氧氣的運用,「心臟不好,越需要運動。」

運動原則:中低強度、長時間、勿憋氣

物理治療師陳胤甫指出,只要身體和精神狀況許可,心血管患者即使臥床或坐著都能運動。例如躺在床上,把腳擡高活動,就能增加血液循環;如果可以坐起來,也能維持坐姿,做靜態訓練;之後逐漸進步到站立或原地小跑步的訓練。

心血管患者運動,有5個原則可以掌握。

1. 切忌憋氣:陳胤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從事低強度、拉長時間的運動,但要避免憋氣。因為憋氣會使血壓上升、血管撐大,如果患者的血管管徑原本就比較小,很容易引發腦中風或心絞痛。

2. 有氧運動較合適:只要不超過體力範圍,散步、慢走、快走、爬樓梯或坡度較緩的斜坡,都適合心血管患者從事,洪崇烈說。但舉重、仰臥起坐或伏地挺身等無氧運動,由於強度超乎極限,必須憋氣產生爆發力,就不建議做。

3. 拉長暖身時間:一般健康狀態正常的人,暖身運動建議做5~10分鐘;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可以拉長至15~20分鐘。建議先從下肢、大肌肉群做起,增加血流量,再做上肢、手部肌肉,同時避開傷口、動作幅度不要過大。

4. 若有不適,逐漸放慢動作才休息:除了註意只要出現頭暈、冒冷汗、心悸、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不適症狀,就該休息,也要留意不能馬上停止動作。正確做法是逐漸放慢、不會喘了再休息,否則身體無法適應,心臟可能更不舒服。

5. 下午4~6時運動:秋冬季節,下午4~6時氣溫較高,比較適合心血管患者運動;清晨時氣溫、體溫都偏低,若要在這個時候運動,需註意加長暖身時間。

不自我設限 心血管患者也能回到一般人的運動標準

洪崇烈強調,除了簡單的居家自我鍛鍊,心血管疾病患者從住院期間,到出院前半年至一年,都應由專業復健師訓練評估,為病患量身訂做合適的復健、運動。大約1~2年後恢復健康人的狀態,運動時間和強度就能比照一般人的標準,不必自我設限。

※編按:此文為2017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值?男女血壓標準、年齡、高低血壓範圍一次看

心血管疾病旅遊指南:心臟病出國玩安全嗎?行前5準備、搭機6要點

運動降心血管疾病有甜蜜時間 研究發現「這段時間」效果好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68cc92b&aid=17952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