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所發佈的台灣地區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民國八十二年九月便已達到一百四十七萬二千人,佔總人口數的7.02%,首次超過聯合國的分類標準中「老人國」百分之七的標準比例,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的階段;民國九十二年七月,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更超越了百分之九的水準,在十年之間,老年人口的占比便增加了百分之二,其成長速度極為快速,顯然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一般而言,「老人國」的產生與該國的出生率,死亡率,醫療技術,以及生活水準等因素有關,台灣地區生育率低,一般家庭平均子女數不及2人,小孩及青少年人數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因醫療技術進步,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老年人明顯增加,預估在民國100年,老年人口數達250萬人,民國109年,老年人口數達350萬人,增加的速度相當快速。老年人口的增長,家庭及政府的照顧負擔相對的就愈來愈重。此外,身心障礙者人數亦有增加之趨勢,民國80年,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計20萬人,因認定對象陸續放寬,89年底已超過70萬人,十年間,增加50萬人,每年又以7萬人增加中,民國一百年推估將有140萬人。以目前老年人健康狀況來看,一旦進入老年期,身體機能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或失去功能,而成為身心障礙者,而在所有的身心障礙者人數中,老年人數即佔三分之一以上。
進入九十年以後,台灣人口的老化現象更為明顯,根據內政部於民國92年7月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在台灣的各年齡階層之人口組合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己由九十一年的8.9%上升至九十二年的9.1%,此一比率雖比先進的歐美國家及日本為低,但卻比亞洲國家的南韓及新加坡等為高,由於老人社會所導致的問題很多,特別是老人的安養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及政治問題,因此,有關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老化的現象值得國人的重視。
台灣老人依賴比之所以逐漸上升的原因很多,除了比較重要的因素如平均所得增加,醫療技術進步,人民壽命增加,生育率持續下降等之外,城鄉發展的差異也是形成某些地區的老人依賴比偏高的重要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年輕的一代為了學業與事業而往城市發展,駐留在鄉下的人大都是非老即幼,而這也是離島或高山偏遠地區的人口數逐漸衰減的主要原因,而若根據經建會的研究,其認為造就台灣地區人口差異流向的主要原因有四,分別是「東部到西部」,「離島到本島」,「鄉村到都市」,以及「山地到平地」等,而這也驗證了離島及本島,以及東部偏遠地區的老人比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以當前的老人比率而言,以澎湖縣的老化指數達80%為最高,金門縣的73%次之,都是離島的縣市,而人口由離島遷向本島的同時,也造就了離島縣市之人口老化較為嚴重的主要因素。
人口結構的老化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經的過程,台灣更是早在民國八十二年便己進入高齡化的社會,而福利措施則是在老年化社會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政策;以國內當前的福利政策來看,在內政部目前所推展的老人福利補助項目中,計有九大項,分別是「養護機構」,「安養機構」,「日間照顧」,「營養餐飲服務」,「中低收入老人重病住院看護」,「老人福利活動」,「長青學苑」,「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以及「辦理老人教育訓練」等,其中,僅有長青學苑與營養餐飲服務兩項的補助項目,有考量到城鄉發展的差異,並依各縣市內的老人人口數之多寡來核算全年度的最高額補助總額,前者是指老人人口在二十萬以上的縣市最高可補助一百六十萬元;後者則是指老人人口在十萬人以上的縣市,最高可助一百八十萬元。
除此之外,民國九十二年五月,政府為了選舉因素而放寬了敬老津貼的發放範圍,其照顧老人的作法其佳,但其持續性為何則無法確認,蓋因政府目前背負了龐大的債務,若收入不足於應付支出,而舉債又限於法定比率,不足於解決問題,在此情況下,勉強擠出的福利支出很快就無以為繼;另方面,由於存款利率愈來愈低,許多以儲蓄過活的退休老人若不能即早提出對策,也將面臨寅吃卯糧的窘境,更何況目國內仍約有三百八十萬人沒有任何保險保障,對於經濟弱勢族群的老人而言,真的是一大隱憂。因此,在老人化愈來愈明顯的現代社會中,對於老人福利制度的構思必須慎重,不宜以選舉救急式的治標方式以資因應,而需從務實的治本方式來考量,才不致於傷民誤國。
一般而言,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老人問題可以歸納為健康、居住、經濟、社會適應,以及休閒等五方面,其中又以健康和經濟方面的問題最為迫切,在健康方面,依據內政部所做的「82年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65歲以上人口認為政府應該優先提供的老人福利措施之中,以對「給予老人看病醫療費用優待」最為重要,其比率佔28.04%,顯示健康醫療問題仍是老年生活中最值得憂慮的事,主要因醫療費用高揚,實非一般薪水家庭所能負擔的,在面對台灣人口老化現象愈來愈嚴重,老人經濟安全防護政策急待建立的情況下,國民年金制度的開辦似有愈來愈迫切的必要性。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