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對話vs.國共經貿空談
第二屆美中經濟戰略對話剛結束,除了中方承諾在二0一二年前增加航班數量,與小幅增加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營運的範圍,國際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次美中經濟戰略對話成果十分有限,不僅人民幣匯率問題沒有處理,連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部分也幾無所得。根據華府內部消息人士指稱,美中雙方代表最後以近乎粗暴的方式結束這次對話。這樣的氣氛使許多人認為年底再度對話的機會不大。
這次美中經濟對話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美中經濟戰略對話的重點,是如何解決中國不透明經濟結構所造成美中貿易的問題,因此會有人民幣匯率、市場進入等議題。「美中經濟戰略對話」提供了美國向中國提出這些「結構性」問題平台。換句話說,這個對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立的。
反觀喧騰一時的國共經貿論壇,除了爭取台灣赴中投資與技術努力不懈,但對攸關兩岸經貿互動的結構性問題,包括智財權、國際商標註冊、市場透明等議題卻意興闌珊。口口聲聲的「台商投資保護協定」,到頭來竟使國台辦直接操縱理應獨立的「台商協會」,台商投資保護不是透過法律的完備與落實,而是靠「比官大」來照顧。更重要的是,在國民黨配合演出下,國共經貿論壇已經成為共產黨對台統戰的平台,無助於協助解決經濟問題,反而製造更多政治問題。
此外美國國內製造業受害於中國重商主義操作是事實。而以美國之大,尚無法在中國市場開放與經濟透明獲致成果。當中國持續保護內部市場,強化對外出口,在中台商與本地商人對如何具體進入中國市場同感苦惱時,美方反而要求台灣進一步對中開放,認為這有助於台美經濟關係。這次美中經濟戰略對話結果,說明了這個邏輯不具說服力。
中國在美中經濟戰略對話的表現不是個意外,反映出中國無意面對結構性問題的基本態度。而中國與國際經貿爭議也不限於美國,還包括歐盟等國家在內。最近傳出澳洲在經歷兩年與中國徒勞無功的FTA談判後,也不打算繼續。因此,在全球戰略的座標下看待中國經濟以及台灣的策略,台灣如何對中開放是個假議題,真正重點反而是在如何強化台灣經濟體質,以及與國際在促進中國市場開放、經濟透明等議題合作,以構建一個有利台灣公平競爭,免於中國官方政治干擾的經濟自由環境。因此處理兩岸經濟互動的結構性問題,與希望中國買多少台灣產品,或提高多少投資上限相比,相信是更重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