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7 22:39:27瀏覽1092|回應0|推薦0 | |
被害調查分類 【99年1月份調查】 主題 全國民眾犯罪被害暨政府維護治安施政滿意度調查 發布時間 2010-01-28 消息內容 全國民眾犯罪被害暨政府維護治安施政滿意度調查 召集人: 楊士隆 中正大學學務長兼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副召集人:鄭瑞隆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樓文達 中正大學總務長兼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主任 研究助理:周子敬、王嘉瑋、陳又寧 執行單位: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 國立中正大學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 中華民國99年1月28日 摘 要 壹、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台灣近年來在家庭與社會結構急遽變遷、價值體系崩解、失業率與日遽增等種種因素影響下,不僅社會控制力量日漸式微,經濟、政治與社會亦產生劇烈震盪。這些現象導致犯罪問題日趨嚴重,不僅數量居高不下,犯罪型態亦趨於智慧型、組織性與暴力性,並產生毒化與病態享樂現象,引起政府與民眾之高度關切。層出不窮的重大刑案與民生相關竊盜刑案,加上晚近政治動盪不安、經濟之景氣不振,致強盜、搶奪、竊盜、詐騙等犯罪湧現,使得民眾對政府維護治安的能力產生懷疑。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歷年來之民眾被害調查總是受到眾多政府治安相關部門以及報章媒體的注目,也引起全國民眾以及各刑事司法單位的關注,並為國內治安犯罪問題投下震撼彈。因此本中心為持續發揮關懷社會理念,深入瞭解我國整體犯罪與治安情形,特欲透過本調查更加瞭解民眾的自身感受與台灣目前犯罪變化及民意脈動之掌握,對台灣治安狀況進行不同角度的解析,並進行「全國民眾犯罪被害及政府維護治安滿意度電話問卷調查」,期能彙整國內頂尖專家之建議,以確實掌握民意提供政府相關機關未來治安施政方向之參考依據。 貳、調查目的 本計畫目的進行「全國民眾犯罪被害及政府維護治安滿意度電話問卷調查」,以確實掌握民意,作為政府相關單位施政的參考;同時為我國治安與犯罪問題進行診斷,深入瞭解我國整體犯罪與治安情形,並舉辦專家學者座談會針對當前台灣犯罪現況,提出建言。 參、調查方法 本研究採用電話調查法。訪問執行時間為民國九十九年一月四日至八日下午六時至十時。本調查研究之母體為台灣地區22縣市(不含澎湖與離島),設有戶籍,年齡在20歲以上之成年民眾,總計本研究計畫共撥出電話16,254次,扣除「無效電話」(包括無人接聽、忙線、傳真機、答錄機、空號及故障)9534通後,共接通13,814通電話,其中訪問成功樣本(即受訪者回答全部題目者)為6,715通,成功訪問樣本數為1,942個。在95%的信心水準下,信賴區間最大為正負2.21%。 肆、研究發現與結論 一、民眾對治安之觀感 在本次電話調查中,有75.5%的受訪民眾表示台灣98年的治安狀況不好,且有超過七成(72.8%)民眾對於政府改善治安方面的表現表示不滿意,與本中心97年全年之調查相比較,呈現治安狀況不佳及民眾對政府改善治安作為更不滿意的結果。 當問及民眾對於未來治安改善之信心部分,本次受訪之民眾對未來治安之改善有信心者之比率為41.3%,比上次調查更是減少了3.9%,雖仍是維持有四成以上的信心,但是民眾對於98年治安之觀感普遍仍是不好,約七成三感到不滿意,且呈現明顯升高趨勢。民眾對政府未來改善治安的信心程度,也仍隨著對治安不滿意度升高而降低至目前的四成,本調查所發現之民意訊息相當值得當前政府相關單位注意與努力改進。 本中心認為「免於恐懼」是憲法保障人民基本人權與人格尊嚴的重大指標,因為「恐懼感」的產生,將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並傷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進而造成社會的疏離與動盪。因此,在民眾被害恐懼部分,本次成功受訪之1,942位民眾中,雖然有54.3%民眾擔心自己或家人成為犯罪被害人,但是本次之調查結果與本中心所做97年度調查相較之下,會擔心自己或家人成為犯罪被害者之比率有下降趨勢,減少4.3%;再者,詢問住家或社區附近的治安狀況,約有七成民眾感覺安全,而認為不安全的民眾約佔27.8%。由以上數據可知,這一年來政府對於治安的付出與努力,雖仍未達到民眾的期待水準,但是至少民眾對於犯罪被害的感受度仍持續有改善與進步,使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免於被害恐懼威脅,可謂值得欣慰之處。 二、民眾對司法之觀感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受訪民眾對法院審理案件抱持質疑態度者佔65.8%,較97年調查減少了2.6%,但民眾對檢察官偵辦案件的公正性抱持質疑態度者63.7%,較97年調查增加了1.6%,除此之外,民眾對警察維護治安滿意度更是只有44%,較97年降低了3%。整體而言,因為刑事司法是維持社會秩序最低道德標準,自然民眾對刑事司法體系要求要比其他體系要來的高,但根據本調查顯示司法信任感跟歷次調查結果一樣,均超過六成民眾表示質疑,顯示無法有效獲得多數民眾肯定,但幸好沒有明顯惡化之狀況。倘若民眾對刑事司法體系之公正、公平運作存疑,則勢必會降低民眾對於刑事法規範之信賴度與遵守法治之意願。 民眾對於刑事司法機關的印象,係植基於各機關部門長期持續的努力,雖常因少數重大案件加上媒體之大肆報導而有重大影響,而警察機關常為民眾第一線接觸之治安機關,更是必須謹慎作為。雖然本次98年整體調查結果顯示較98年上半年之調查要來得進步,顯示我國之刑事司法機關在98年的後半年有實質的努力改善作為,但若與97年的調查結果相比較,仍是呈現退步跡象,其中以警察機關民意滿意度降低最多。雖警察機關的辛勞、壓力以及犯罪不滅性眾所皆知,但本中心仍本於此次民調之結果,建議各警察機關需更加注意相關政策執行時及第一線執法人員言行及態度,還有對報案或被害民眾的同理心,會直接影響民眾對警察的觀感,應以此自我惕勵,且不斷力求改進。 三、民眾對重大治安議題之看法 有鑑於近期詐騙犯罪、毒品犯罪、成人性工作者除罪化、地方政府清廉度、以及死刑(犯)處理制度等議題受到國內民眾重視,本研究特別針對以上重大議題進行民意調查。對於政府治安相關單位對防制詐騙犯罪的相關作為方面,雖然在本次民意調查仍有49.7%的民眾表示滿意,較上次調查(98上半年度)提升0.7%,但相對也有46%的民眾表示不滿意,不過在相較本次受訪民眾對政府改善社會治安滿意度僅有27.2%之下,此一成果誠屬不易,顯示政府機關對詐騙犯罪防制的努力已獲得民眾相當程度的認同。 另一個備受重視的毒品問題,在本調查中雖看起來只有10.4%民眾認為住家附近毒品問題嚴重,較上次調查(98年上半年度)減少3%,且受訪民眾中覺得親友鄰居中有施用毒品情形嚴重的比例僅為7.6%,但因毒品犯罪容易衍生其他相關犯罪且隱匿性高,加上眾所皆知的「一人吸毒、全家受害」之效應下,因此本中心認為這樣的數據顯示,在台灣目前的毒品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值得政府各相關部門努力防治。 在性工作是否除罪議題方面,因為大法官666號解釋出爐,導致關於成年性工作者是否除罪化之問題必須在兩年內解決。本中心針對此議題調查得知,所有受訪民眾中,表示不贊成的民眾佔多數53.8%,而贊成的民眾約佔46.2%。由性別與年齡交叉分析中也可以得知,在性別方面,僅39.5%女性贊成,而男性則為超過半數的52.%表示贊成;年齡方面則可發現,年紀越輕者(20-29歲族群)贊成比例最高,而60歲以上的受訪民眾則是反對比例最高的族群。 至於民眾對於地方政府廉潔度方面,就台灣地區整體而言,認為有進步的民眾比例為40.6%,認為持平的比例32%,認為退步的比例為27.4%,進一步分析各縣市政府的廉潔度,在台灣本島22個縣市中,以高雄市、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與高雄縣..等政府的廉潔度表現最佳。 再者,關於死刑相關議題方面,在本次調查之受訪民眾中,非常贊成廢除者降低至4%,堅決反對廢除死刑者則提升至45.1%,但如有配套措施下願意贊成廢除死刑的民眾則也跌破五成,降低至49.4%。上述結果均較本中心97年調查更趨向反對廢除死刑,顯示隨著受訪民眾感覺治安的惡化趨向,民眾意向更趨向重刑重罰。另外針對目前尚有40多名死刑犯待執行的情況,有42.7%的受訪民眾表示可以改執行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措施(97年調查結果51.3%),不過認為必須依法執行死刑的民眾比例亦有52.0%(本中心上次調查結果43.8%)。此外,總計仍有七成四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包括45%堅決反對廢除死刑,以及30%基本上不贊成廢除死刑但有配套措施下願意同意),且近三次調查發現,反對廢除死刑民眾比例隨著民眾對治安的不滿意度逐漸升高。顯示大部分民眾現階段希望政府依法執行死刑,為何會有此一民意的轉變值得相關司法機關重視,並可作為死刑相關政策擬定之參考。 四、民眾犯罪被害情形與嚴重性 長久以來竊盜與暴力犯罪,一直是警政單位評量社會治安良窳的重要指標,竊盜犯罪歷年來皆為我國刑案之最大宗,暴力犯罪向來最讓民眾感到恐懼,而詐騙犯罪為目前最受關注、困擾最大之新興犯罪。在本次調查中發現,雖然竊盜犯罪被害盛行率為16.8﹪,較97年之調查增加了1.2%,但在暴力犯罪以及詐騙犯罪方面,民眾或家人實際曾遭受暴力犯罪以及詐騙犯罪侵害的盛行率分別為3.5%與7.0%,較97年之調查分別減少了1.2以及0.7個百分點,顯示政府治安相關機關對於暴力犯罪以及詐騙犯罪的防治方面已經獲得部分成效,惟降低幅度仍然很小(在抽樣誤差範圍內)。有關民眾最直接之竊盜犯罪被害情形仍相當嚴重,值得相關治安部門正視與努力。 在民眾遭受犯罪侵害的損失部分,竊盜犯罪平均損失為10.98萬元,較97年之調查增加1.5萬,有接近九成(87.3%)竊盜犯罪之損失在十萬元以下,而其中有1.5%受訪民眾表示損失在50萬以上,受訪者中最高損失為500萬元。詐騙犯罪平均損失為22.6萬元,較97年調查減少了3.6萬元,而表示損失在十萬元以下的民眾比例72.1%,與本中心針對97年度的調查(70.4%)相差不多,但本次調查中仍有11.8%的受訪民眾表示損失在50萬以上,較上次調查(13.6%)一樣,受訪者中最高損失為600萬元,上次為500萬,由此可知雖然平均詐騙損失已經下降,但是仍有少部分的詐騙被害民眾失金額度甚鉅,甚至有人一生積蓄頓時化為烏有,因想不開而自殺,境況堪憐。 若以內政部統計公告台灣地區去年(98年12月統計)總戶數為7,805,834戶,來計算民眾因犯罪被害所造成的財物損失,98年約有131萬的個人或其家人遭受竊盜犯罪侵害,若考慮其抽樣誤差後,本中心推估,台灣地區98年度整體因竊盜犯罪而遭受之損失至少達到新台幣905億元;至於詐騙犯罪,推估98年約有54.6萬的個人或其家人遭受詐騙犯罪侵害,若考慮其抽樣誤差效應後,本中心推估台灣地區98年整體詐騙被害損失可能至少達到新台幣594億元,顯示我國治安相關機關在98年一整年的努力下,或許由於經濟景氣仍舊不佳導致竊盜犯罪比例升高外,在詐騙犯罪防治上是有獲得一定之成果,但是詐騙犯罪與在竊盜犯罪所推估之民眾被害損失均超過數百億元,甚至接近千億,顯示此兩種民眾最關心、最不放心犯罪情況依舊嚴重,應速謀求有效防制改善。 五、民眾遭受犯罪侵害後之反應情形 本調查結果顯示,在98年表示曾經遭受犯罪侵害的472個(占有效樣本數之24.7%)有效受訪民眾中,有報警處理的民眾占58.7%(本中心97年調查比例為60.7%),未報警者則有41.3%(本中心97年比例為調查39.3%),較97年調查顯示報案民眾減少2%。官方統計資料一直是政府與學術單位衡量犯罪問題之重要指標,但以本研究之調查結果來看,官方犯罪統計中的犯罪黑數是相當驚人的,民眾遭受犯罪侵害後報案比例有減少趨勢,且已經有超過四成民眾選擇不報案,是否對於治安單位之效能沒有信心?或有其他原因?民眾被害類型與報案行為之間有無關聯性?值得政府與警政單位警惕與研究分析。 經進一步探究民眾對於警察受理案件的態度部份,本調查發現曾經報案民眾中,仍以「不滿意」所占的比例較高,占55.3%,較本中心97年調查(56.8%)數據略有減少,表示在98警察機關在民眾的報案受理服務態度上可能已有所改善。 伍、研究建議 一、 對未來治安改善有信心的民眾雖然微幅減少,但仍維持超過四成之比例(41.3%),且本次調查也得知民眾對治安該負責的政府單位,已經不再僅限於警政署(調查顯示民眾認為警政署該負責的比例逐漸下降),也有民眾表示法院、檢察署、調查局、教育等單位應為治安負責,與上次調查結果相似。治安問題絕非單一單位可以解決與負責,需要所有治安相關政府部門共同齊一心力、互相整合協助配合,方能實質改善。此外,政府之經濟、財政、社會福利相關部門也需提高行政效率,並以問題解決導向盡力滿足民眾的需求,避免民眾因走投無路導致犯罪,減少培養出更多潛在犯罪人,讓民眾對我國的犯罪防治作為能提高信心。 二、 竊盜犯罪歷年來皆為我國刑案之最大宗;在本次調查中發現,雖然竊盜犯罪被害盛行率為16.8﹪,較97年之調查增加了1.2%,顯示與民眾最直接相關之竊盜犯罪被害情形仍相當嚴重,值得相關治安部門正視與努力。 此外,詐騙犯罪與毒品犯罪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媒體與民眾最關心的犯罪問題,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8年度的詐騙犯罪不論在金額或盛行率上均較97年減少,顯示政府對詐騙犯罪的重視以及努力已有初步成效。然而,本中心保守推估98年全年度民眾受詐騙的損失仍達數百億元,因此,本中心建議政府持續努力,強力執行各項犯罪預防措施與作為,防止詐騙犯罪蔓延與危害。 在毒品犯罪問題方面,仍有一成民眾認為住家附近毒品問題嚴重,且受訪民眾中覺得親友鄰居中施用毒品情形嚴重的比例為7.6%,加以因毒品危害至深,本中心認為,除了地方政府與中央配合外,尚須繼續投入更多資源,並輔以民間社區的相互配合,共同協助徹底杜絕毒品之危害,期使詐騙與毒品犯罪不再是台灣所有民眾揮不去的陰霾。 三、 民眾對法院(法官)與檢察官辦理案件的不信任度比例均仍超過六成;此結果或許與民眾受到部分政治人物司法案件長期佔據媒體版面影響有關。本中心建議各刑事司法機關首長謹慎其言行,因為保持一定的司法公信力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低道德標準,倘若大部分民眾對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之運作存疑,則勢必危及社會對於刑事司法體系之信賴度與對法律的遵守意願,民主法治之基礎將受到嚴重侵蝕,而司法院及法務部應將重塑『司法威信』列為施政第一要務。 四、 關於目前未執行之數十名死刑犯,本次民意調查則顯示已經首次有過半數之受訪民眾(52%)認為應依法儘速執行死刑,高於表示可以改執行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之民眾比例,與本中心97年之調查呈現完全相反趨勢;值得執政當局深思,並儘速進行深入研究及政策影響評估,做出理性,且兼顧人權與符合民意走向之決策。 五、 根據本中心所調查得知的數據可以得知,目前台灣民眾對於其地方政府之清廉度認為有進步的比例大於退步比例,與國際透明組織所公佈了2009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簡稱CPI),台灣的清廉程度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37,略有進步2名之結果相近。但本中心認為與其他經濟富裕及政治民主國家相比,台灣之地方政府清廉度在民眾的心中仍未擺脫過去貪腐案件的包袱與陰影,因此本中心建議我國的廉政的改革仍應持續推動,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六、 法令並非供人仰望的雲天,必須符合社會大眾的倫理價值規範與期待,才不致與社會價值脫節,因此在未來的這一年多時間內,政府相關機關在與民眾溝通協調時,或許可以參考離島博奕條款的處理模式,多開公聽會傾聽民意,並進行更周延的政策影響評估,減少再發生類似近期內美牛事件、地制法事件致政府機關的運作空轉、耗費龐大社會成本,讓爭議性議題(如:成人性交易除罪化與否等)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減少到最低。 七、 相較於97年調查數據,可得知近年來台灣社會因竊盜以及詐騙犯罪所造成的損失仍相當驚人,雖從本次調查數據中可看出詐騙犯罪方面已稍微趨緩,但治安整體狀況仍無法達到民眾的肯定,民調顯示治安滿意度僅二成七,且呈現惡化趨勢,亟待改善。此外,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影響下,財產性犯罪之潛在犯罪者的增加是可以預期的,然經濟不景氣不能成為犯罪藉口,我國治安相關單位須更加強防治措施,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八、 本中心認為,當受害民眾表示對警察處理態度感到不滿意,進而不願意報案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犯罪者得以逃避法律的追訴與懲罰,此舉可能逐漸使社會失序並惡化治安情況。本次調查顯示,我國警政與刑事司法體系對於犯罪案件之受理、查緝與追訴過程尚有相當值得檢討與進步空間。 2009/03/16 13:36:40 (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16日電) 警政署副署長伊永仁今天表示,最近的調查顯示,民眾對個人居住地的治安滿意度大約有70%左右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