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子女到人間投胎來找父母 都是因為這四種緣
2019/09/22 13:16:41瀏覽1198|回應0|推薦0

子女到人間投胎來找父母 都是因為這四種緣

子女到人間來投胎找父母,都是因為這四種緣!我們到人間投胎來找這個父母,這都是緣分,你為什麼找這一對夫妻做父母?你為什麼不找別人?在道經上給我們解釋,父母跟子女有緣,如果沒有緣,當面也看不見、也找不到。

到底是什麼緣呢,我們講有四種緣。

第一種緣:報恩的

過去一生中你跟他有緣,這父母對你有恩惠,你遇到了很歡喜,你來報恩的。來報恩的小孩好,很省心,孝子賢孫,他就那麼聰明、就那麼乖、就那麼聽話。你要是懂這個道理,我們對人要廣結善緣,要廣結恩惠,報恩的人才多。

第二種緣:報怨的

如果是第二種報怨的,過去一生中你們是冤家對頭,他到你家來,來報怨的、來報仇的,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小孩將來是敗家子,會搞得你家破人亡,來報怨的。

第三種緣:討債的

你欠他的錢,但是不欠他的命,他也不會要你的命,你所賺的錢就得還給他,討債鬼。欠得少的,小孩養了三、四歲死了,為什麼?你花了那麼多錢,就那麼多,他討完就走了,他跟你沒什麼感情,不管你怎麼喜歡他,他對你沒感情。

第四種緣:還債的

第四種就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的,所以他對父母物質生活會照顧很好。也要看欠多少,欠得多的,那他多還,對父母物質照顧很優厚;如果欠得少的,對父母生活勉強供你夠吃就可以了,不會給你多餘的,不會給你日子過得很好的。

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來

知到了這幾種緣之後,這一家應該怎麼辦?要把這些孽緣轉變為法緣。教,你要好好的教他,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教承負,把過去這個冤債都給它化解變成法緣。

沒有定法,無法定法,看你會不會轉變。這個道理,咱們老祖宗早就知道了,所以老祖宗重視紮根教育,紮根教育就是轉變這個緣。

所以緣不是不能變的,能變

你這一教一轉變的時候,你對他就佈施大恩大德了。

為什麼?他本來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你現在一下轉變的時候,教他變成賢人、變成聖人,這個恩德多大。

來當你孩子的人,可能是透過與你的親子關係來解決累世的糾纏。

累世的糾纏各有不同,假設你有兩個或三個小孩,其中有一個小孩和你的累世因緣比較助緣,你會發現這小孩很貼心,很多事情他都能夠帶領你,他脾氣比你好,也比你懂事,甚至是你的恩人,你的良師益友。

你跟這一類的孩子,在過去的累世關係中基本上是互助合作而成長的。

你也會發現有些小孩特別會找你麻煩,你這輩子都在為他煩惱,即使走到生命盡頭都還放不下,雖然他帶給你煩惱和痛苦,可是在你心靈某一個角落,你會覺得其實跟這個孩子最親,因為他是你這輩子最艱苦的功課與挑戰。

你這輩子心靈要成長,可能就必需先搞好跟他的關係

家庭是最札實的道場,你有辦法跟自己的父母關係搞好,有辦法跟自己的先生、太太親密關係搞好,還要有辦法把跟孩子關係搞好,這三個關係能搞好,你會慢慢開始把你的愛傳達出去,傳到周遭的鄰人、朋友身上。

許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期望,這對孩子的身心都很不健康。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正在學習怎麼樣做一個「最健康」的父母,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在過程當中,不只孩子要學習,父母也在學習,而且父母的學習沒有比孩子的學習還少,我們都是藉由在當父母來學習怎麼樣當父母。

從身心靈的角度來看,好父母的第一要務是把孩子當作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你生下來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是藉由這輩子與你成就一個親子關係而來互相學習的,他是來投胎和你成就一段親子關係以完成靈魂上的一種成長和彼此情感的交流。

你一定要用一個很寬闊的身心靈的觀點來看這一件事。

孩子是來陪父母一同心靈成長

從身心靈的觀點來講,孩子其實不是父母的,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獨特的人生觀,有他自己所有轉世的歷程,還有他內在生命的智慧。如果我們在跟孩子的相處上面沒有看到這一點,就會不斷爆發衝突。

因為在整個身心靈的觀念裡面,當每個靈魂要來投胎時,他大致已經對他想生存的這個年代、還境等做了調查,所有資訊都已經儲存在他的潛意識中。父母要成為他的踏腳石而不是絆腳石,要信任你的孩子。

他敢來投胎就表示他有兩把刷子,他敢來當你的小孩子就表示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許我們現在還看不出端倪,也許他們現在還在好吃懶做,但是請記住:「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所以我門要給予的是機會、關心、愛,還有信任,你給予這些愈多,生命就長的愈好。

真正的愛是告訴孩子你會做的很好,而不是不斷的去伸出援手。你開始讓孩子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你會發現這個孩子活的很開心。

做決定的時候,他學會思考,學會判斷。

一個身心靈真正的親子關係是無條件的關係,父母為孩子付出,不需要回報。

出處:

buzz Life生活網

http://buzzlife.info/article/1568670934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12962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