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諫
2018/09/06 08:06:23瀏覽1276|回應0|推薦1

談諫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尚書‧仲虺之誥

「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

「尚猷詢茲黃髮,則無所。」《尚書‧秦誓》

「具諫者塞,專已者孤。」 漢‧桓寬《鹽鐵論‧刺議》

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漢‧班彪《王命論》

「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 唐‧吳競《貞觀政要‧求諫》

然而,遺憾的是,項羽沒有認識到改過的必要性,更沒有認識到從諫的重要性。又因沒聽亞父范增之諫,反而中了劉邦的反間計,逼走了范增,又給劉邦一次脫逃的機會。項羽給後人流下一個歷史教訓,不能知過改過,不能從善如流而屢屢拒諫不從者,肯定會遭遇到慘敗。[假如我是楚霸王p157-158]

孔子家語‧辯政第十四

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戆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為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乎?」[P208]

白話試譯

譎諫  委婉地規諫。

戆諫  音ㄓㄨㄤˋ,剛直而又愚蠢地進行諫諍,不加文飾地進行諫阻。

降諫  卑躬屈己、苦苦哀求的規勸。

直諫  正面提出規勸的意見。

風諫  用婉言隱語相規勸。

臣要諫、能諫、敢諫,但「諫者不狂,貴在決策」

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

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魚驟諫而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則死無以成禮。我死,汝置屍牖下,於我畢矣。」其子從之,靈公吊焉,怪而問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聞之曰:「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P341]屍諫

【白話易解】:

春秋時期,衛國有位賢人蘧伯玉,為人正直且德才兼備,但衛靈公卻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彌子瑕的,作風不正派,衛靈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魚是衛國一位大臣,看到這種情況,內心很是懮慮,但屢次進諫,衛靈公始終不采納。後來,史魚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將要去世前,將兒子喚了過來,囑咐他說:「我在衛朝做官,卻不能夠進薦賢德的蘧伯玉而勸退彌子瑕,是我身為臣子卻沒有能夠扶正君王的過失啊!生前無法正君,那麼死了也無以成禮。我死後,你將我的屍體放在窗下,這樣對我就算完成喪禮了。」

史魚的兒子聽了,不敢不從父命,於是在史魚去世後,便將屍體移放在窗下。

衛靈公前來弔喪時,見到大臣史魚的屍體,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輕慢不敬,因而責問史魚的兒子。史魚的兒子於是將史魚生前的遺命告訴了衛靈公。

衛靈公聽後很驚愕,臉色都變了,說道:「這是我的過失啊!」於是馬上讓史魚的兒子,將史魚的屍體按禮儀安放妥當,回去後,便重用了蘧伯玉,接著又辭退了彌子瑕並疏遠他。當孔夫子聽到此事後,贊嘆地說道:「古來有許多敢於直言相諫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結束了,未有像史魚這樣的,死了以後,還用自己的屍體來勸諫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誠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難道稱不上是秉直的人嗎?」

《論語》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身為臣子,為國為民,盡忠職守,勸諫君王,是為臣的本分。史魚生前,念念想著國家人民,希望衛靈公能親賢臣,遠小人,於是屢次進諫,但衛靈公始終不肯接納。一般而言,對於君王盡忠,到死了便也結束了,可史魚在去世後,卻仍用自己的屍體,對衛靈公進行屍諫,這份對君王,對國家的赤誠、忠心,怎不叫人感動呢?最後,衛靈公也因此心生慚愧,馬上改過,從而維護了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對於史魚正直的德行,孔夫子曾一再贊嘆:「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孔子贊美為人正直的史魚,不論國君有道無道,他都是直言直行,像矢一樣的直。矢就是箭。《韓詩外傳》《新序》皆載其事,說他「生以身諫,死以屍諫,可謂直矣。」

史魚的事跡流傳千古,成為正直忠誠的典型代表。那麼為什麼他會讓人如此欽敬呢?最主要的是他的忠誠來自於為國家社稷著想,故無私無畏,無欲則剛。而由他屍諫感化衛靈公的行為我們可知,一個人留給他人和世間的,是德行。無數古聖先賢正是以其至德之行永垂不朽,激勵後世子孫起而傚法,代代承傳。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11514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