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共議題】天下雜誌:台積大擴廠的挑戰 南台灣水從哪裡來?
2022/06/19 02:07:01瀏覽428|回應0|推薦2

台積大擴廠的挑戰南台灣水從哪裡來?

科技廠大投資潮,讓南台灣迎接前所未見的火熱,但這裡卻愈來愈乾,工業擴張甚至犧牲了農業用水。如何讓大家有水喝?從洗衣水與馬桶水、水網串聯,找出解方。

文:鄧凱元 攝影:邱劍英、林有成、俞子堯 網頁製作:李郁欣、楊時鈞、陳盈諭、曾子軒、王儷華、史書華 發布時間:2022.06.15 最後更新時間:2022.06.15

南台灣要發大財了?從台積、聯電、穩懋、華邦電到日月光等半導體上下游,都要在南台灣擴廠。

但有個難題:水從哪裡來?

去年,因為前一年的夏天,颱風紛紛與台灣擦肩而過,導致進入枯水期後,全台遭遇百年等級的大旱,南部與中部的供水尤其吃緊。

「大家都很緊張,萬一進入供 5 停 2,已經在討論怎麼縮減產能,國外客戶看到新聞也會來問,會不會影響供貨?」工廠設在台南仁德的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說。

台積將每天喝掉高雄 7%用水

高雄市水利局長蔡長展回憶,當時水不夠用,最後在高屏溪旁緊急鑿了數十口井抗旱,每晚 11、12 點都被上級追進度。

另一方面,南台灣,正迎來大投資潮,用水量也將倍增。

今年 4 月,台積在楠梓產業園區的建廠計劃,火速通過環評。

楠梓產業園區

南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迅速擴張,推升用水量,如何不與民生及農業搶水是大難題。(俞子堯攝)

於是,光台積一家設廠,每天高雄就要增加 11.8 萬噸的用水量,相當於高雄每日總用水量 7 %左右。

不只高雄,南科的用水量也將快速成長。目前,南科每天用掉台南 20 萬噸水,10 年後,還要再增加五成,屆時將佔台南的總用水量達 17%。

因此,水利署去年出爐的水資源預估報告示警,南台灣將是未來 15 年,台灣用水成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台最缺水的地區,用水缺口每天達 39 萬噸。

其實,所謂的南台灣缺水,更精確的說法是,南台灣下雨的時間和雨量,嚴重分配不均。

豐枯水期雨量比例懸殊

每年 11 月到隔年 4 月是台灣的枯水期,5 月到 10 月則是豐水期。

枯水期與豐水期,北部的雨量比是 4 比 6,南部則是懸殊的 1 比 9 。導致南部的水,在雨季來得又急又快,但乾季卻一滴難求。

因此,若夏天颱風不來,南台灣的水庫蓄不滿,隔年的梅雨季來臨前,就會有缺水風險。

而高雄因為沒有大型水庫,在水利專家眼裡,缺水風險更為嚴峻。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周乃昉說,高雄最主要的用水來自高屏溪,約佔三分之二。台南還有蓄水量大的曾文水庫,目前六到七成還是供應農業用水,可以成為備援。但高雄主要靠留不住的川流水,「就是要看天吃飯。」

未來,這個看天吃飯的困境會更明顯。

南台灣供水不穩 豐枯水位落差大

2012~2021年台灣北、中、南區水庫蓄水率月平均(%)

台灣北區
台灣中區
台灣南區
123456789101112 月020406080100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推估,到了本世紀中,也就是 2050 年前後,全台枯水期的雨量,將減少一成,連續不降雨天數也將增加,而且愈南部愈明顯。

另外,造訪台灣的颱風數量,世紀中也會減少 15%,降低南台灣在枯水期前,靠颱風補滿水庫、度過缺水難關的機率。

也就是說,枯水期的缺水風險,將大為提高。

事實上,降雨型態逐漸改變,第一線負責水資源調度的工作人員,已經很緊張。

一位負責水庫營運的水利人員說,現在下雨的情況讓人很頭痛,以前在雨季前,水庫會先放掉一些水,以免大雨來時下游淹水。但缺水愈來愈頻繁,「現在快到雨季了,竟然還有水庫水很滿,不敢放水,以前不會這樣。」

看天吃飯還有一個隱憂,未來颱風來台的次數會變少,但一造訪,降雨量又會大增,提高集水區崩塌的風險。

莫拉克後,曾文水庫容量暴減

走一趟曾文水庫的源頭,颱風帶來的極端降雨,對水庫的衝擊顯而易見。

鄒族原住民安孝明,住在嘉義縣達邦部落,離他住家路程 10 分鐘之處,是他平常活動的獵場,也是莫拉克颱風後,曾文水庫上游土石大規模崩塌的現場。

安孝明指著遠方缺了一角的山谷說,「當初那裡是一座完整的山,但颱風過後整個山都崩掉,我在颱風後幾天來看,好幾十公尺寬的河道上,全部都是土石流,裡面夾雜巨大的樹木,不斷地流下山。」

破碎的攔沙壩

曾文溪上游河床,有一層又一層的攔砂壩,但難敵大自然威力,硬生生被切開。(邱劍英攝)

於是,一場颱風就讓全台最大、總容量達 8 億立方公尺的曾文水庫,一口氣少了八分之一的容量。

安孝明說,每年政府一直清淤,但土石還是不斷崩落,效果有限。而且從莫拉克後,整個地形地貌都改變了,攔砂壩也被切得支離破碎,人類很難跟大自然對抗。

另外,攔砂壩把土砂堆在河岸上,也讓安孝明從小捕魚的深潭都消失了。他批評,政府的工程手段,沒有考量當地民眾的聲音。

周乃昉則擔憂,台灣水庫容量愈來愈小,清淤效果也有限,調節豐枯的能力已經減弱,以後碰到嚴重旱災,南部會受到重大衝擊。

曾文水庫容量暴減

鄒族原住民安孝明說,莫拉克風災讓整片山壁都崩下來,「我第四天後來看,整個河道都不見,只有滿滿的泥流,夾帶山上留下來的大樹幹。」(邱劍英攝)

聯合調度,不會搶水?

為了因應新型態降雨特性及南台灣的大投資潮,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也已在南台灣展開。

最終目標是,要把南台灣的水網串起來。在豐水期,盡量使用留不住的川流水,而水庫的水,則留為枯水期使用;並且要打通台南與高雄之間的水網,互相支援。

沿著通往曾文水庫的水庫路,怪手、鑽土機、鑿井機等大型機具,每隔數百公尺,就把路面挖約一層樓深,埋入比一個人還高的巨型水管。

這條大水管完工後,可以打通曾文水庫和 20 多公里外南化水庫之間的水路,讓蓄水量大的曾文水庫,可以把水分給南化水庫。

南台灣的救命水!
25 公里長的「南化曾文聯通管」,歷時 5 年、造價 120 億台幣,2024 年完工後,將成為台南、高雄缺水時的重要救援設施。

過去,因為兩個水庫沒有聯通水管,即便南化水庫還沒滿庫,曾文水庫卻要準備洩洪,導致水資源浪費。

南化水庫的任務很艱鉅,「這是高雄的救命水,」周乃昉說。

因為,南化水庫除了要供應台南的民生用水,在豐水期,如果高屏溪的原水過於混濁,也會從台南送水去高雄。

未來 15 年,南台灣將是台灣用水成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台雨量嚴重分配不均的區域。

有多不平均?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推估,到了本世紀中,也就是未來 20 ~40 年內,南部雨量最多的 8~10 月,平均降雨量比現在雨量增加 6.69%。

0%
10%

但是,若看雨量最少的 3~5 月,未來 20 ~40 年內,南部地區的預測雨量將比現在還少 2.17%。

-3%
0%

南台灣水庫也因此面臨危機。先是受到莫拉克颱風極端降雨,嚴重削弱儲水能力,現在又因降雨不均,空庫機率大增,能不能為南科台南園區穩定供水,成為一大焦點。

水危機,也突顯南區水網串聯的重要。連結曾文和南化水庫的南化曾文聯通管,預計 2024 年完工後,每天能調度 80 萬噸備援水,可滿足台南單日近九成的公共用水。

註:地圖上的預估雨量,為暖化路徑 RCP 4.5 的情境下,所有模式推估未來雨量改變率的平均值(Ensemble)。 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此外,在枯水期,萬一高雄的水不夠用了,南化水庫也會把水送到高雄。

目前南化水庫的水,除了來自台南市境內的水源外,近幾年高雄也會從高屏溪的甲仙攔河堰,在豐水期時,把水送到南化水庫,盡量將水庫蓄滿。

但萬一遇到像去年一樣的大旱,未來要採取聯合調度,台南與高雄會不會搶水?

去年在旱象緊張的 4 月之際,3 位高雄市議員就投書媒體,批評南化水庫的儲水分配,是「顧台南,不顧高雄」,要南化水庫還高雄水。

陳其邁曾帶怪手到屏東交界

從地方的水利首長到水利署,都認為聯合調度是必要手段,但也坦言,如何分配還需各方協商。

蔡長展說,高雄會在豐水期,盡量把水送到台南,以備不時之需。

曾任高雄市水利局長,現任台南市水利局長的韓榮華坦言,水庫所在地的縣市,普遍會希望把水多留一點,高雄就比較吃虧,「各用水單位『吵架難免』,」他含蓄說道。

去年,在供水緊迫的 5 月間,為了搶水,就曾發生高雄市長陳其邁帶隊到高雄與屏東交界處的濁口溪,指揮怪手把河床上的土堤挖破,將川流水引到高雄方向。

「以前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在高雄市長帶隊搶水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抗議的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長張享能氣憤難耐。

濁口溪的重要性在於,這條溪位在高屏溪水系的上游,同時供給高樹鄉的農業用水,以及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

蔡長展說,當時已經是缺水的狀況,按照規定,民生用水相對於農業用水有優先權,因此才會調派挖土機,讓部份溪水流往高雄。

但張享能說,高樹鄉大部份的村民都是務農,種植芋頭與水稻,沒有水就沒辦法耕作。去年缺水時,鄉內的農民就已經為了搶水大打出手,高雄還在晚上摸黑來搶水,不滿的村民甚至向怪手丟石頭。

張享能無奈地說,搶水風暴後,中央規劃要在村裡蓋蓄水池,但其中一塊用地,又規劃在農地上,要徵收 10 位農民的土地,很不公平。

青農返鄉,被迫停耕?
半導體護國群山投資重心轉往台灣南區,工業用水持續擴張,返鄉青農種不了水稻,貸款買的農機變廢鐵。

在高耗水產業持續進駐南台灣之際,農業用水持續緊縮,已是進行式。

在台南經營水稻種苗廠的農三代胡育旗,8 年前離開群創,回到官田承接家族經營的種苗廠。

原本看好政府鼓勵青農返鄉,和身邊的農友,紛紛申請各種貸款,準備開創另一番事業。但近兩年卻遇上政府鼓勵稻米轉作的政策。

從去年開始,農委會推動水稻的「4 選 3」政策,也就是鼓勵農民,在 2 年加總起來共 4 期的稻米栽種時間,其中一期轉作稻米之外的作物。如果農民配合,則會發出節水獎金。

改農耕習慣,粗放變精緻用水

「今年一期稻作大概有八成都不會種了,而且這才剛開始而已,若繼續推下去,可能九成都不會種,」胡育旗擔憂,種苗場的經營將大受影響。

「當初政府鼓勵我們貸款買的那些農機,現在變成閒置的破銅爛鐵,」他批評。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長連上堯說,現在很多農耕的習慣是粗放,用水量大,正在推動精緻的用水管理。未來下雨將變成豐愈豐、枯愈枯,難以避免,農業部門也要配合調度。

青農返鄉

青農胡育旗(右 1)返鄉承接家族的水稻種苗場,卻面臨農業限水,憂心種苗場將逐漸凋零。(邱劍英攝)

然而,以用水的權利而言,過往一般性的通則是,水以前是誰在用,誰就有用水權。但現在是工業部門在擴張,卻要調撥農業用水,合理嗎?

韓榮華說,以水利單位的立場而言,希望新增的工業用水,多使用正在開發的新興水源:再生水。

再生水貴一倍,誰買?

在距離南科 10 公里處的永康再生水廠,今年 7 月後,預計能供應南科台積、聯電與群創每天 8,000 噸的再生水,未來還將提高到 1.55 萬噸。

走進正在試運轉的廠房,兩層樓高的濾水器,一層一層的薄膜不斷淨化水質,把永康附近的馬桶水、洗衣水、洗菜水,經過沉澱、過濾、消毒後,再製成最高等級的再生水。

「再生水要濾到多乾淨,是依照客戶的需求而設計,這座廠是要供應半導體製程所用的水,所以等級要求很高,」負責營運永康再生水廠,山林水環境工程公司經理郭志豪說,再生水是一滴水用兩次,重複使用,才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再生水的來源是民生污水,每天都會產生,這是穩定的水源,也是該推動的方向,」周乃昉說。

再生水

再生水能填補工業用水成長的缺口,但價格比自來水貴,不是人人都願意買。(邱劍英攝)

目前台南與高雄,有多座再生水廠正在規劃或施工中,若順利找到買家,一天可能供應 20、30 萬噸的再生水。

以總量來說,再生水僅能彌補部份工業新增用水缺口。下一個希望,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海水淡化廠。

不過海淡廠高耗電、高成本,也有排放高濃度鹽水的爭議,目前進度還在初期規劃階段。

因此,短期內再生水的進度,將是工業用水缺口能否補上的關鍵。

然而,再生水的推動情況並不順利,完工進度多有延宕。

「2020 年原本(全台)要完成 8 座,2026 年要完成 11 座,但現在只完成 3 座。其實,在去年大旱之前,只有鳳山再生水廠完工;之後,永康、臨海再生水廠才陸續趕上,」民眾黨立委蔡壁如直言。

背後原因,是台灣水價太低。以自來水來說,用水大戶每度最多只要付 12 元,但再生水 1 度平均要 20 元,缺乏經濟上的誘因。

因此,蓋再生水廠前,要完成需求評估,由地方政府詢問當地用水大戶有沒有用再生水的意願,但常常吃閉門羹。

「以前,推再生水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找到人來買水,」蔡長展坦言。不過他也補充,現在缺水,反而是產業界跑來問,還有沒有再生水可以買。

一場百年大旱,曝露出南台灣供水瓶頸。未來,水資源調度計劃能否如期完成,企業有沒有長遠的用水規劃,將成為南台灣產業能否轉骨的關鍵。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創立於 1981 年,是華文世界最優質的財經雜誌,為台灣及全球華人社會,提出一束客觀、冷靜、可信賴的聲音。

參考:

                                                                                                                                         用數據看台灣 :開放資料分析部落格   台灣開放即時資料

https://www.taiwanstat.com/realtime/           

台灣水庫即時水情:台灣水庫即時水情-視覺化, 即時蓄水量、水位變

https://water.taiwanstat.com/

台灣地區主要水庫蓄水量報告表

https://fhy.wra.gov.tw/ReservoirPage_2011/StorageCapacity.aspx

[懶人包]台灣水庫水量查詢@蓄水限水警報水資源資訊

https://funtop.tw/taiwan-reservoir/

天下雜誌 - 台灣即時水情                    
https://web.cw.com.tw/drought-2021/index.html                                                                                                                 

【持續更新】READr 民生情報站:疫情、供水、用電最新資訊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521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