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醫 孫思邈的奇人奇事
2013/09/09 18:28:40瀏覽171|回應0|推薦0

 

 

   神醫 孫思邈的奇人奇事

 

 

   估計大家從歷史課本上都知道孫思邈是個名醫,但其他的不甚了了, 下面來介紹仙醫孫思邈的生平和與龍有關的一些記載。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公元541-682年。他七歲開始讀書,每天能記誦一千多字。在二十歲左右時,就很善論莊子、老子和諸子各家學說,同時也喜歡佛道經典。當時的洛陽總管見了孫思邈後感歎地說:這真是聖童啊。但可惜他的才器過於宏大,在他自己生活圈子中的低小位置上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在周宣帝時(公元579),正是王室內部的多事之秋,孫思邈到太白山隱居。在隋文帝輔政之時,征聘他去作當時最高學府國子學中的教授之官國子博士,他聲稱有病而不去出任該官職。他對自己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說:五十年後,就有聖人出現,我才會出來幫助他作一些濟世救人的事情。

  果然,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公元627),便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去。他的容貌看上去如此年輕,唐太宗禁不住大為贊歎的說:我本來就知道,有道之人是值得尊重的。至於羨門和廣成子這些仙人的事跡,絕不是人們虛妄之言啊!

  唐太宗又要授予他爵位,他堅決推辭了。(公元659)唐高宗召見他,授他谏議大夫的官,他又推辭而沒有接受。

  因他自己小時候得過風冷病,經常看醫生,以至於耗盡家資。所以在十八歲時就立志學醫,孫思邈在太白山隱居修道時,煉氣養神,求度世之術。他對醫藥有長時期的精心研究,且常懷仁慈之心,親自采制藥物,為人治病,以醫藥助人。作為修道人,他奉行凡所舉動,務行陰德,濟物為功的原則。

  當時的知名人士多曾拜他為師,甘當他的學生。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盧照鄰在他的《病梨樹賦序》中稱孫思邈道合古今,學殚數術推步甲乙,度量乾坤。他又向孫思邈請教名醫治病的道理。孫思邈回答,善談天地之變化者,必須參證於人之道;善言人身之病變者,也必須以天地的變化為根據。又說,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但必須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他還進一步談到做人的道理,認為要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並且具體的解釋說: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就是說膽大;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說小心;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是智之圓;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是說行之方。

  在盧照鄰寫《病梨樹賦序》時,孫思邈已經九十多歲了。但他的眼耳一點也沒有衰退的跡象;形體壯盛,神色清朗。當初魏征受皇上诏書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的時候,擔心會有遺漏,便多次訪問孫思邈。孫思邈以口傳授,就像眼前親自看到一樣的清楚。

  當時的東台侍郎名叫孫處約,把他的五個兒子帶來拜見孫思邈。孫思邈對他們的未來禍福一一預言,後來這些預言都兌現了。甚至還沒出生的人,孫思邈也預先知道他的一生中必經的大事。孫思邈這一類奇異事跡非常多。

  永淳元年(公元 682)二月十五日,孫思邈早晨起來沐浴身體,衣冠整齊的端正拱手而坐。他對子孫說:我為世人所逼,隱於洞府修煉,將升無何之鄉,臣於金阙,不能應召往來。一會兒便辭世而去。他在遺囑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不用豬牛羊牲。孫思邈去世後一個多月,容貌沒有改變。把他的屍體放入木棺中去時,輕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樣,當時的人們都感到奇怪,修道之人則稱其'屍解'。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孫思邈被追封為妙應真人,因此後世又稱他是孫真人

  說了那麼多無關的話題,下面來介紹關於孫思邈與龍的一些記載。

  有一次在行路時,孫思邈看見一個牧童在殺一條小蛇,那蛇已經受傷出血了。孫思邈懇求牧童不要殺它,並脫下自己的衣服來送給牧童,贖救了小蛇。然後又用藥物把蛇封裹起來,把它放回到草叢中去。

  一個多月後,孫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見一個白衣少年,僕人和馬匹都很壯實,下馬來拜見他,並感謝他說: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孫思邈聽後沒有介意。少年又再次拜他,並請他騎上另一匹馬。兩馬馳行如飛,到了一處城郭的地方。那裡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門庭燦然顯赫,人物繁雜,簡直就像是君王的住處。原來孫思邈救的小蛇是龍王的兒子,那裡就是龍宮的所在泾陽水府

  龍王為報孫思邈救子之恩,臨行時要送他許多金珠寶物,但都被孫思邈堅決的推辭了。龍王見他不愛富貴,便叫兒子取出龍宮藥方三十首來贈送給他,並告訴他說:這是真方,可以濟世救人。孫思邈回家後把每一個藥方都試用了,發現都有神效。後來孫思邈在撰寫自己的方書《千金方》三十卷時,便把龍宮藥方分散放在裡面。

  迄今為止的後世方劑學家們,在研究《千金方》時都注意到一個事實:《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劑,無法用中醫已有的理論通過辯證論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這一類奇崛的方劑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與方劑配伍的通常理論不吻合(比如神丹”);有些則不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藥多而繁雜,一方之中寒熱溫涼氣血攻補兼備,簡直無法用醫理作方劑分析。其實,這些奇崛的方劑可能正是龍宮藥方,以及孫思邈根據自己對龍宮藥方的體悟而仿制的一些方劑。它們與正常方劑完全不同,正好鮮明的體現了儒醫道醫在方劑學上的不同源流和認識上的層次差別。

  《太平廣記》中還收錄了另一個故事,和前文中高僧讓龍眾降雨的事跡頗為雷同,其實龍鬼靈妖聽經求法的事跡很多,不過估計很多人不會相信,大可不必為此爭論計較,大家不妨就當作玄異故事聽吧 :

  玄照和尚在嵩山白鵲谷修道,操行精嚴,在出家人中推為首位。他發願講授一千遍《法華經》,以利眾生。在山中開講之後,雖然寒暑無常,山路險惡,但是來聽講的總是坐無虛席。

  當時有三個老頭,眉毛胡須全白,相貌與眾不同,在那虔誠地聽講。如此聽了多日,玄照感到奇怪。忽然有一天,三個老頭一大早就來拜谒玄照。他們說:我們三個弟子,其實是龍,有各自的職務,也很勞苦,已經好幾千年了。能聽到您的精妙說法,沒有什麼報答的,也許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去做,我們願意效微薄之力。

  玄照:現在陰陽失調,乾旱少雨,國內鬧饑荒,你們可以下些雨來拯救天下百姓。這就是貧道的願望。

  三個老頭說:聚雲下雨,本來是一樁小事。只是關於下雨的禁令絕對嚴重,不奉上天之命擅自行雨之罪不小,有性命之憂呢!我們試說一個辦法,差不多可以成功,不知長老能不能去做?

  玄照說:那就說給我聽聽吧!

  三個老頭道:少室山的孫思邈處士道高德重,一定能使弟子的災禍解脫。那就可以馬上下雨了。

  玄照:貧道知道孫處士在山中,但是不知道他的道行,又怎麼能如此呢?

  三老頭:孫公的仁義,不可估量。仁義之心附著於濟世的藥方,造福於萬代。他的名望已經在天宮裡登記入冊,實在是個世外高人。如果他能說話相救,保證沒有問題。只要長老先與他約好,如果他答應了,立即就依你的話去做。

  於是他們就把救護的辦法告訴了玄照。玄照到孫思邈的住處去,誠懇地拜谒,人情禮數特別謹慎,坐定許久才說:孫處士以賢德明哲的氣度,把濟助於蒼生為己任,現在極旱,寸苗不長,百姓叫苦不迭,焦渴乾枯如此,施用仁哲的時候到了。希望你開恩,救一救天下百姓。

  孫思邈答:我沒能耐才遁入山野,憑什麼功力有助於人呢?如果有什麼可以施與百姓,保證不會吝惜。

  玄照:貧道昨天遇到三條龍,讓他們 下點雨,他們都說,不奉天帝的命令擅自行雨,殺頭之罪不輕,只有孫處士德高功大,能把他們救下來。我特意來表示心願,請處士斟酌。

  孫思邈:只要可以辦到,我沒什麼顧惜的。

  玄照:下雨之後,三條龍逃避罪責,投到處士居所後邊的池子裡隱蔽。當有異人來捕捉他們的時候,處士向來人說明白,把他打發走,三條龍就會免罪。

  孫思邈答應下來。玄照回山,在路上遇到三個老頭,玄照就把孫思邈的意思告訴了他們。他們約好一天一夜,如期下雨,淋淋灑灑,滋潤千裡。第二天玄照來谒見孫思邈,說話之間,有一個樣子奇特的人,直接來到後邊的池畔,嘟嘟囔囔地念起咒語,一會兒,池水結冰,立刻有二蒼一白三只水獺從池中出來。那人就用赤色繩索把三只水獺捆綁起來,要帶走。孫思邈上前招呼道:這三個東西的罪,就是處死也是應該的。但是他們昨天擅自下雨,是我讓他們干的,希望饒過他們,並請代我向天帝求請,不要責罰他們了。

  那人聽了這些話,便解開繩索把他們放了,自己提著繩索離去。過了一會兒,三個老頭向孫思邈致謝,不知如何酬謝他。孫思邈說:我住在山谷之中,用不著什麼東西,不需要報答。

  三個老頭回身又拜見玄照,要為他效力。玄照答:住在山中,一個是吃,一個是穿,此外什麼也不需要,不用什麼報酬。經不住三個老頭再三要求,玄照便說:前山擋路,來往很不方便,你們可以把它搬走嗎?三個老頭說:這是一件小事,只要別怪怨風雷太大就行,馬上就可以辦。這天晚上,雷霆大作,狂風四起,到了早晨才風停雨住。寺前的小土山沒了,豁然開朗,數裡平坦。三個老頭又來,叩謝而去。

  孫思邈的德行最高,不圖他們報答,尤其令人敬佩。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840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