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力感應的兩次奇蹟
2023/03/17 09:00:17瀏覽192|回應0|推薦0

 

佛力感應的兩次奇蹟

 


高清_丁观鹏极乐世界高清_极乐世界丁观鹏高清_丁 ...

 

我的學佛因緣

 

我叫毛節瑚,今年(2013年)73歲,原是江蘇徐州醫大附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所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腫瘤專家。退休後定居家鄉蘇州。近幾年,因患高血壓、心臟病,誘發心臟房顫,常去醫院看病。本人因為學醫,原是無神論者。但在偶然機緣,在廟裡認識了一位元蘇州的大學老師妙居士(佛友們稱她“大師兄”),通過她的指導,由此因緣開始學佛。還因為長期看了弘化社寄給我愛人王碧靜的《弘化》雜誌等佛書,尤其是讀了書中介紹善導、印光、弘一等大師的文章,從而進一步認識了佛教。於是在2010年正式皈依三寶,成了一名在家居士。

 

第一次佛力感應的奇跡

 

20133月初,我又犯病誘發心臟房顫,且因超量服藥,導致藥物中毒,發生病危。於35日下午3點,被送到蘇州市立醫院本部急救監護室搶救。晚上8點,突然昏迷,心跳、呼吸停止約17秒,急救後才清醒,但快速房顫,200—300/分,難受極了,不能入睡。曾多次請求醫生用藥減緩心率,但醫生總說:“藥物中毒不能再用藥了,只能輸液排毒治療。”我只好堅持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以求佛力加持來減輕痛苦。

 

一夜無眠,直到次晨8點,再次請求醫生去請主任來處理。得到的答覆是,主任查房時再來看我。於是我又繼續念佛。直到9點,主任還未來,卻盼來了大師兄。她告訴我:“昨天得知你病危,特地趕過來,眾師兄都在為你念佛回向。你的病會好起來的。”她安慰了幾句,我對她說,房顫心慌難受極了。她示意不要說話。只見她一邊念佛,一邊按住我的左手腕脈搏。還不到一分鐘,奇蹟發生了。她微笑著說:“你的心跳減緩了。”我還以為她在安慰我呢!我馬上看了身旁的心臟監護器,真的,心跳已減緩到45—55/分,連房顫也消失了。此時我也確實感覺舒服了。大師兄說,這是因為佛力感應的結果。後來約9點半,當主任來看我時,也對持續了18個小時的房顫會不藥而癒突然消失的現象感到不可思議,十分驚奇。

 

第二次佛力感應的奇跡

 

37日,也即入院的第三天,主任查房時對我說:“你的房顫雖然已消失,但仍有心律不齊,是2:1的房室傳導阻滯。心率也太緩,45—55/分。這樣還會發生房顫和昏迷的危險。又因藥物中毒不能再用藥了,所以要儘快交5萬元,安裝心臟起搏器,才能脫離危險。”我立即將主任的話告訴家屬,並堅持念佛,等待手術。兩天後,錢已備好。主任就安排在次日手術。310日,即進院的第六天上午,奇蹟再次發生。主任術前查房時,突然發現,已持續五天的房室傳導阻滯在心臟監護器上竟會完全消失。主任再次驚訝起來:“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只好取消當天的手術了。我也再次沉浸在“佛力感應,不藥而癒”的喜悅中。

 

試從醫學角度淺析佛力加持愈病的原理

 

我從322日出院至今已三個多月,由於藥物中毒,每天僅能服用小劑量的藥,但靠念佛,病情卻一直穩定。這是佛力加持的作用。本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以個人膚淺的理解,嘗試從醫學角度淺析佛力加持治癒疾病的原理。當人真誠念佛時,就會發出與佛菩薩相同頻率的電波,從而與佛菩薩產生感應道交。這與我們通電話的原理是一樣的。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佛。眾生至誠懇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即能蒙佛光攝受加持。當佛光照注人體時,即產生不可思議之效用,激發生物電流。生物電流,中醫稱之為“陽氣”,也即“元氣”。現代醫學也證實,生物電流是人體血液及血液迴圈的動力。元氣足則陽盛,生物電流強,血流就快,血液迴圈也就暢通,人體各器官供血供氧也就充足,從而免疫功能也就增強。因此,陽盛,氣血通暢,則百病消除。反之,陽衰,生物電流減弱,發生血瘀,則百病叢生。這樣就能解釋我住院病危佛力感應不藥而癒的兩次奇跡了。因此,我認為,念佛除病,決不是迷信,而是有醫學依據的事實。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令諸眾生現世身心安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究竟安樂。其感應道交,實為法界中不可思議之事,非凡夫淺智及語言文字所能描述于萬一。我所寫的淺述文字,僅是一個初學從凡夫的角度理解而已。願佛友們都能至誠懇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必定能蒙佛攝受,共入阿彌陀佛大悲願海。

 

以上所述,是我住院期間佛力感應不治而愈的真實記錄,我懷著感恩的心情寫出來,供佛友們共用佛力感應的喜悅。但由於本人學佛不久,對佛法的理解還很淺,有錯誤之處敬請蓮友們指正!也想借此寫稿機會,向弘化社長期給我們寄贈佛書表示衷心的感謝!

 

南無阿彌陀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1784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