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山思過崖: 對於“惡”的態度
2014/03/02 14:25:48瀏覽96|回應0|推薦0

 

華山思過崖: 對於“惡”的態度

 

 

 

 修行佛法,止於至善。那麼對於惡,采取什麼態度呢?

 

我們看到嫉惡如仇的人,顯得偏激;也看到婚前只看到對方優點,婚後專找對方缺點的情侶,顯得愚癡;還看到學到些許聖賢的道理後,對於其他造業的人不斷的指責,用別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的人,也是弄得一身煩惱。這些都不是對惡人惡事的智慧態度。

 

淨空老法師大力贊歎的新加坡國寶徐哲(111歲的年輕人)曾經說過:我看到惡人惡事,就像看到大街上行走的人一樣,不落印象。六祖惠能大師也說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對於惡的態度,抓住重點,就是“不落印象”四個字。從普賢行願品談起,先說“懺悔業障”的方法,我發現很多人喜歡說自己年輕時候愚癡殺了多少的生命,這些事情不必反復的說,說過以後就在八識田中重新翻出來一次。真正的忏悔方法是念佛(重在修定),聽講大乘經典(重在修慧)。定能伏煩惱,慧能轉煩惱。這樣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那錯誤的自然永遠不存在了,絲毫不給他重新借緣發起的機會。

 

所以就知道,有的小孩子去網吧,這是惡。我客戶的孩子會半夜從窗戶爬出去,在網吧玩一夜。有的大人吸毒,嫖娼。這些我們別憂心如焚,別對立,好像你是審判者一樣,好像你就很完美一樣。你要知道,這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只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事情或者正確的思想,他們就會自己放下錯誤的行為和思想。這點我有體會,聽講經和念佛是破除我執和一切錯誤思想的最好方式。

 

還有我們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上也可看出普賢大士和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對於惡人的態度,是禮敬他們,但是不稱贊他們。如果他們身上的性德閃光現前,就稱贊他們的性德,而絕對不稱贊他們的煩惱習氣,因為煩惱習氣是生滅的,性德是真實永恆的。對於惡,視而不見,看到,但是確實如同沒有看到,這不是假裝沒有看到,而是見而不見,是功夫。什麼是“見而不見”,就是看見卻立刻回收六根,不給六根機會去做妄想分別執著。而對於善,是“隨喜功德”,“稱贊如來”。這樣稱贊善,不理會惡,但是絕對尊敬惡人,不會小看惡人,為什麼呢,因為惡人的佛性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惡人臨終懺悔念佛,往生以後品位未必比我們低。從《阿奢世王經》可以看到五逆十惡的阿奢世王臨終懺悔得上品中生的例子。

 

惡人有好處嗎?印光大師說:佛菩薩看到人有千般過失,都不煩惱,看到人有絲毫善舉,就覺得非常可貴而贊歎。而凡夫看到人有千般好處都不在意,看到人有絲毫過失,就抓住不放。要知道惡人造業,你看到以後,要不落印象,那麼這個惡人造業磨練了你的心性,他反而有了功德。或者你看到他造業你就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習氣,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更進一步,那麼自他都有了功德。或者你給他念佛,消除他的罪業,這都是標准答案。這就是轉境界。“若能轉境,即同如來”。愚癡者看到惡人造業,不斷責罵,不斷在在八識田中折騰,自他煩惱,業上加業。

 

看看倓虛法師對“惡人”的態度。在《影塵回憶錄》裡,好像有個和尚一直在爭奪道場產業,最後被道場驅逐出去。倓虛法師絲毫沒有小看此人,反而說道:或許此人過於用功,道業將成,所以魔來障礙。

 

對於某些犯戒的人,我們絲毫不可輕視,要知道人人輕視破戒的人,或許就激勵他們在逆境中苦修,更快成就。印光大師說過:“天成就人多以逆”。在人人贊歎的時候,這個人未必真了不起,而人人輕視的人,往往心態已經非常卑下,暗中做足功課,痛改前非,其成就人所不知道啊。所以不要胡亂評價,這對於我們毫無意義,只能讓鬼神感到我們太過於愚癡自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而持戒不能得定的人,都是看到他人持戒不如自己好。說來說去,看到他人惡還是不會用功夫,還是我慢啊。

 

祖師說過:淨土容易在業障現前的時候因為恐懼而真修成就;或者臨終的時候懺悔成就。佛菩薩度人,對於將犯錯墮落的人,一定負責,做種種勸告和暗示。若不聽勸告則認其行之撞到南牆,也會因為無路可走而回頭。回頭就可往生淨土。所以要有佛菩薩的智慧。

 

看別人的惡,要如同看到街上的人一樣不落印象,這個要快點下功夫。這是斷煩惱的重點,惡人逆境,是我們斷嗔恚煩惱的重點,如果這關過去,就沒有什麼大的煩惱能障礙我們了。如果說還有,那就是在善人順境中斷貪愛(對於兒女,五欲的貪愛,這是斷煩惱的第二關,要更難一些)。這兩關是修行的重要下手地方。

 

所以,對待自己的業障,要不過於著相的去順應般若之理來懺悔,斷惡修善都不能著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能居功。對待他人的惡,更是不能著相,不能起煩惱。某次我看到某阿姨讀經似乎不大如法,在翹著腿,還是光著腳,我就想:“這是羅漢示現啊"。可以把她們看做再來人,而自己知道自己煩惱慎重,卻是不敢造次。修行多在這些地方真實的下功夫,逐步應該會真正徹底清靜起來了。否則就理來礙事,或者事來障理,何時可達理事無礙,身口意打成一片不再自相矛盾的境界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1145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