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經裡的空城計
2014/01/26 17:22:47瀏覽168|回應0|推薦0

 

   佛經裡的空城計   

 

 

 

    今天我們來說一則關於恐懼的故事。故事來自雜譬喻經。

 

 

    從前有個挺富裕小國家,資源豐富,人口也不多,人民的生活挺富足,這一年,與他們國家接壤的領國上台了一個暴君,暴君眼饞小國的富饒,居然決定興兵對他們進行侵略。

 

    消息傳到了小國,舉國震驚了,因為小國一直走的是和平崛起的路線,經濟條件雖然好,可是軍事實力卻非常差,甚至連軍隊的數量都非常少。

 

    小國的國王急忙開始全民總動員,國王要求全國上下年齡在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性全部參戰。

 

    國家裡有一個織布的老人家,今年剛剛六十歲,老人家結婚很遲,妻子比他小很多,長的很端莊漂亮,老人家在家很尊重妻子,家裡大事小事都是妻子拿主意,平日妻子臉色稍有不滿,他便嚇的手足無措。

 

    這一天,家裡來了幾個官府的人,是來給織布老人送征兵函的,老人家很意外,心想我明明已經超齡了呀,怎麼會輪到我呢?

 

    老人家剛想解釋一下,忽然心念一動,想起來一件事情,那就是前些年和妻子相親的時候,為了不讓兩人年齡差別看起來太大,他特意讓一個官差好友把自己的戶口年齡改小了兩歲,所以,從官方記載來看,老人家今年只有五十八歲。

 

    雖然老人家並不想參戰,可是想到說出實情後的後果,想到妻子刀鋒般冰冷的目光,老人家幾乎不願意想下去了,最後他還是選擇從官差手中接過了征兵函。

 

    老人家仔細翻閱了征兵函,不由得又發愁起來,原來國家沒有武器儲備,所有參戰人員都必須自備武器和糧食。

 

    老人家想,糧食是好辦的,可是武器又怎麼辦呢?家裡的武器雖然挺多的,比如擀面杖、鍋鏟、折凳等等,但是那都是妻子稱手的兵器,自己只是比較擅長躲閃而已。

 

    最後,還是妻子提出建議,她從織布機上取下了一根3米多長的杼木,她對老人家說:“你就拿著這個去吧。”

 

    老人家開心的接了過去,妻子又半警告半叮囑的說:“這個杼木,你千萬別給我弄壞了,若是斷了或丟了,你就別回來見我。”

 

    老人家惶恐的答應了。

 

    老人家就這樣出征去了,戰時比想象中的艱難,由於新組建的軍隊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過,和領國的部隊交戰幾乎是逢打必輸,一時間鬧的人心惶惶。

 

    這一天,老人家所在的小隊遭遇一股敵人,小隊的隊員原本也想拼殺一陣子的,可是敵人的數量實在太多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小隊的隊長決定讓隊員們先撤退,等會合到大部隊再說,隊員們一致贊同了隊長的意見,眾人扛著武器轉身逃跑起來,跑了好一會,忽然發現老人家不見了,眾人趕快返回尋找。

 

    其實老人家原也跑的很快的,可是手中的武器太長了,老人家跑的又太慌張,長杼木被卡在一顆樹上,雖然情形很危急,可是老人家卻想著妻子的交待,不敢丟下武器獨自逃跑。

 

    敵軍漸漸殺近,可是他們卻發現原來追擊的敵人只剩下了一個人,還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

 

    老人家獨自站在小路中間,手中還拿著一根很長很古怪的兵器。

 

    敵軍停止了追擊,他們的將軍騎著馬在隊伍前面來回的走動,他心想這一定有詐,在這麼多兵馬面前,老爺爺居然沒有任何的慌張,敵軍的將軍四下張望著,他認為這定有蹊跷,這附近保不齊還有多少伏兵呢?

 

    再看看老人家手中那根長兵器也很奇怪,不排除是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說不定是召集援兵的信號。

 

    就在敵軍徘徊不敢向前的時刻,原來撤退的戰友們卻陸續的跑了回來,而此時有一只大部隊忽然出現在敵人後方。

 

    兩只部隊前後夾攻,居然重創了這股敵人的重要部隊。

 

    而這場戰役成為了整個戰爭的轉折點,打擊了侵略者囂張氣焰,而原本自信心不足的本國軍民士氣極度高漲了。

 

    一年後,侵略者撤出小國,而發動戰爭的暴君,也被本國的民眾推翻了,從此兩國和平相處了。

 

    小國的國王舉辦一場頒獎大會,老人家成為年度“感動全國的十大傑出人物”,他的事跡被畫成小人書,發給全國小朋友們學習。

 

    後來,老人家的故事通過佛經的記載傳入了中國,據說,有個叫諸葛亮的年輕人,深受啟發,發明了一個類似的計策叫“空城計”,從而名揚天下。

 

    而另一個叫司馬懿的年輕人,從小學習佛經時,便很不專心,以至於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成了傳世的笑柄。

 

    河岸邊的螞蟻,快樂在枯葉上奔走著,如果它們知道風會將枯葉吹進波瀾中,螞蟻還會如此從容嗎?

 

    恐懼於人,有時候是煩惱的根源。

 

    無知固然不值得推崇,但有時候對恐懼的無知會讓我們安然。

 

    如果面臨同樣的局面,有多少人會像老人家一樣,獨自站立在萬千敵軍之前呢?可能不會有多少人,因為內心的恐懼,足以摧毀我們的信念。

 

    意外的原因讓老人家忘卻了恐懼,而把恐懼丟給的別人。

 

    很多時候,萬事俱備,阻止我們成功的只是恐懼,只是思維中的“我不能”。

 

    一味的逃避恐懼,我們永遠只能“我不能”。

 

    用信念破除不必要的恐懼,才能真正的做到無往而不利。

 

    雜譬喻經昔有一國豐熟饒人。他國欲來取之。即興兵往。國中已知便大發兵。十五以上六十已下盡當征行。時有一人為織氎公。年向六十。其婦端正常輕慢夫主。婿每敬難丈夫事之。婿語婦言。今應行被敕自具兵仗及資糧器物。願時發遣。婦與夫一五升器以用盛糧。織氎杼木一枚長丈一尺。婦言。汝持是行斗。無有余物也。設令破是器失是纻木。不復共汝作居家。夫便辭去。不念當為軍所傷害。但畏二物差錯失於婦矣。道逢彼兵共斗軍不如即退。氎上二物差錯則失婦意。眾人皆走。便舉執杼著頭上向賊而獨住。彼軍見之謂呼勇猛不敢復進卻退。於是國軍更得整陣。並力進戰即大得勝。彼軍不如死散略盡。王大歡喜當賞有功。眾人白王。織氎者應與上功。王因呼見問其意故。汝何緣獨得卻大軍乎。對曰。實非武士。家婦見給從軍二物。設當失此二物者。婦則委去不成家居。是以分死欲成二物。因之卻軍。實非勇健所致也。王謂諸臣。此人本雖畏婦。要濟國難。當與上功。即拜為臣。賜其寶貨宅捨婇女。其次於王。子孫承福世世相系。此世間示現因緣所得。佛借以為喻。婦與夫五升器丈一尺杼木者。譬佛授弟子五戒十善也。屬夫言堅守二物不毀失者可得與吾共居也。此謂持法死死不犯者則得與佛俱升道堂矣。既當得卻軍復見封賞者。譬守戒人現世怨家橫對為之消滅。後世受福天堂自然者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1078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