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30 07:02:17瀏覽489|回應0|推薦2 | |
山難受困35天 命雖保住了但還要破除一些迷思…… ※ 有人總覺得做不到的事特別吸引人,他們通常不是專家,他們的野心和幻想很強,完全漠視比較謹慎的人所可能感到的疑慮。決心和信心是他們最強的武器。往最好的方向想,也只能說這些人是怪人,而往最糟的方向,就是瘋子。(恩斯沃斯.《聖母峰》) ※ 29歲的年輕人李明翰,獨攀「能高哈崙橫斷」發生山難受困35天而獲救,是項奇蹟也算是幸運至極!當然基本的山林知識、經驗、求生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在都提供、支撐著這個山難能被化解掉之可能! 獲救後經8天的階段醫療過程之後,日昨(2017.06.28)接受記者專訪時對外界說明、還原他這受困35天的「天人交戰」歷程,醫院同時準備了蛋糕替他慶祝重生。的確,是重生而這個重生之前的「求生記」應該對登山界乃至社會各界有個警示與警惕作用,突出「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才是這次重生的最大意義!但從專訪過程中,李某似乎還有一些態度上的「執著」,以及心靈上的「纏縛」,解鈴人終當還需繫鈴人: 1.髮膚之創易治,心靈之傷難癒。痛定能思痛者,幾希?只能是「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而已嗎?李某本次山難受創,醫師已經幫他做了氣胸引流手術、左小腿置入骨髓內釘,並進行右邊的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目前頸椎受傷的部份也固定,復原狀況良好。但出過大事者,其心頭存有「陰影」自是難免,有創傷症候群不見得是壞事,一則身體本能要你行事更加謹慎小心,二則「痛」還在,切忌「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反而壞事。因此,建議,將心情、經歷、經驗「歸零」,重新整理,重新建設,重新安頓,然後重新出發。 2.應破除「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之迷思。印度詩人兼哲學家泰戈爾說:「我存在著,是一個永恒的奇蹟,那就是生命。」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甚少能盡如人意,改過、改錯自新才有可能出現大難不死之正能量!經歷災難就有了對災難的認識,有了保護意識和應對措施。李某說,5月22日從鐵道上墜落約20米、昏迷1天1夜,醒來才發現「我怎麼在溪谷」?意識到意外已發生,從事後看來,慶幸還活著之餘,接下來的在這受困的30天過程中,一些狀況的處置與身體的變化,在在影響著生命的延續與被發現的可能?若能透過「現場重建」,將是一場生動而實際的案例檢討,當中之對與錯、當與不當,都是很好的教育,這點對登山界來說,至關重要。 3.重返山林之路漫漫,欲速則不達的迷思。經慈濟骨科醫師評估,李某大約3個月時間就不需要拐杖了,但暫時還不能爬山,因為肌肉萎縮及心肺功能還不足,需訂定漸進式的復健及訓練計畫,要回到山上「至少需要半年甚至長達一年」,但李某在醫師說明時,突然插話說「這就要看我自己了」。意思是說,A.看我怎麼積極復健,早日能重返山林?B.看我何時想返山林取決於自己的意願而非復健狀況?李某說:「為了能趕快回去爬山,他會努力做復健的。」因為這次能高哈崙沒走完,他希望能快快恢復到可以爬山,盼有一天能重返哈崙補完剩下的路!這種走完全程的心太過偏執,對失敗或失誤耿耿於懷,殊不知思想太過固執死板,往往會誤判形勢,創傷之後尤其要事事先自我提醒和警惕,自我糾正,避免重蹈覆轍之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 4.謀定而後動,徒有「我一定能活下去」的迷思。在獲救之前,不論發生了什麼狀況,都必須活著,但祈求快點得救的念頭,極可能會產生幻覺?而幻覺會易致嚴重的行為誤導,也較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決定,因此在冒險的過程中會製造出更多的風險?須知山永遠會趁隙給你一擊,當山對你揮一拳時,你挺住了且安然化解掉,只能算你通過這次考驗,但下一次還會如此OK嗎,哪可不一定?其實在生死交關的臨界點上,求生意志的強弱反映了登山者的心理素質,問自己,裝備遺失、斷糧斷炊、身體殘缺、又孤獨身處窮山中,隨時都可能發生不測,心靈這股韌性且強固的張力,有幾人能將之發揮到極致?李某自我剖析說:「自己是很冷靜的人」,也常獨自爬山,所以他很快就接受「意外就是發生了」,他思考的習慣是「做最壞打算」,雖然最壞的狀況是自己死在山上,但他很快就確定:「我可以活下來」。他認為在一個人很接近死亡的時候「本能就會出現、驅使你想盡辦法活下去」。不幸發生後,還好他剩餘的運氣突然「好到爆」!登山其實很簡單,只是人們把它想得、走得、變得很複雜。李某把這一次山難定調為「這是一個意外」! 不管經驗再怎麼豐富,準備再怎麼周全完善,行動如何的謹慎再謹慎,在山上也會因為一點小小的粗心大意而丟了性命。面對山林,要有一顆謙卑的心,思考不可預期的意外,準備的越是萬全周延自然越好,最忌諱過度膨脹自己的登山能耐,更不要賭說「山難等意外事故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做中學與錯中學,都是學;但最好的還是事先學,先學一點對山的觀念與登山的技能,因為這些不管你是跟隊或獨攀,都很重要!每一次血淋淋的山難都要做成案例,各登山社團或類似教學單位要將之安排在「面山教育」課程當中,因為在「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反思裡,所學、所想、所記都是深刻的!如何做出精準判斷,訣竅無他,其實還是得仰賴山岳經驗和知識的累積。但這得經千錘百鍊方能「成精」,況且「成精」也不見得能保命,因這就是登山! ~ 百岳老查 2017.06.30. 附 記: 本照片引自2017.06.29.「聯合新聞網」。相信沒有一個登山者希望發生山難?但山難往往發生在「沒準備好」及「掉以輕心」的時刻。本案主角李某墜落溪谷受傷清醒後,他考量取水在溪邊住了1星期,5月底下大雨溪水暴漲又把他部份裝備跟GPS沖走;6月初,聽見直昇機飛過聲音,知道搜救已開始了,他要升狼煙希望被直升機發現,但他沒帶山刀、鋸子,只有一把小刀,沒辦法砍些樹枝,且燃料也沒了,只剩2個打火機和一些垃圾,他曾試著想要生火、卻發現火生不起來。這說明了災難發生後,命保住了但想「善其事」,卻發現裝備不是遺失就是未帶上山,若因此而喪命,那才是天大的「冤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